关于郭店《老子》的古典文献学研究综论

2019-04-01 06:20乔洋
北方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老子

乔洋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与传世古书的文献学研究相对应的部分梳理出来,称之为郭店《老子》的文献学研究。首先说明其形成年代,其次考证其文献的构成,然后进行简单的文字校勘,最后讨论郭店《老子》在《老子》文本文献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郭店竹简;文献学研究

传世古文献与出土古文献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两大载体,在研究传世古文献时,必须紧密结合出土文献,二者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在湖北荆州郭店出土了一批楚简,在1993年被发现的时候,可以判断出这就是目前为止版本最古老的《老子》。本文即通过对《老子》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这两个系统做一个简要的梳理,通过四方面的论述说明出土古文献之于传世古文献研究的价值以及利用。

一、郭店《老子》形成的时间

郭店《老子》出土后,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有学者通过郭店版本《老子》成书的时间段;郭店《老子》形成的物理时间,就是当时人们誊抄时间;郭店楚简《老子》随墓下葬的时间,判断出郭店《老子》的形成时间上限在公元前四世纪中,下限在公元前三世纪初,这种说法是极为审慎的。

首先郭店《老子》的字数,甲、乙、丙三本合计只相当于传世本《老子》或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的五分之二。王葆玹先生他认为郭店《老子》继承了《庄子·胠箧》篇的内容,《庄子·胠箧》篇作于公元前 278 年至公元前 274 年,故郭店《老子》当成于战国晚期。

其次有部分学者认真从郭店出土的《老子》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老子整本;有的学者却认为郭店《老子》其实是当时《老子》全书的摘抄本;还有的学者认为,郭店楚简的《老子》版本,甲、乙、丙也是在三个不同时期来完成的。但在郭店《老子》的抄写时间的问题上,郭店一号墓的下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竹简的抄写年代当略早于下葬年代,故郭店《老子》当抄写于战国前期或中期。具体到郭店《老子》来说,总体来看,郭店《老子》思想比较朴素,与儒家思想的差别并不像后世的《道德经》差别那么大,而且偏重实用,强调“道”的理论并不是很多。但是郭店楚简距离我们的生活时间实在是太远,而且出土时残篇较多,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二、郭店《老子》的文献构成

郭店楚简包括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语丛四》(《说之道》》;儒家典籍为十二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简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简本《老子》分见于传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传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或大部。简本存2046字,约为传本的五分之二。由于墓葬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亦不例外。我们认为,《太一生水》是一篇道论,与《老子》属于同一类型的作品,但不是对简本《老子》的解说更不是对丙组《老子》的解说,它和丙组《老子》抄在一起,只是偶然。对郭店《老子》文献构成的判断是进行义理阐释的基础。

三、郭店《老子》的校勘工作

对郭店《老子》校勘工作的论著非常多。按照其目的之差异,可分将之分作两类:一重于语言文字研究,一重于思想文化阐释。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目的的不同把郭店《老子》的校勘工作分成两类来梳理。第一类重于语言文字研究。它以郭店《老子》三组简文和传世本《老子》之间文字上的异同为关注重点,在操作方法上,重于单字异文的研究。这可以细绎为两小类。第一小类是以文字释读为目的。现有的各种“校读”、“校释”、“柬释”之类的著作都包含了这样的成分,即把郭店三组《老子》简的文字和其它版本的《老子》文字相对照,参以甲骨、金石和简帛文字,从而推定简文某字当如何释读。第二小类是把一些已经释读的郭店《老子》文字同传世本《老子》的文字作分类比较,总结郭店《老子》在构字和用字上的类例。

第二类重于思想文化研究,即通过郭店《老子》和其它版本《老子》的互校,指向在于揭示郭店《老子》和其它版本的《老子》在思想文化上的异同重于思想文化的校勘工作和前一类的不同还体现在,除了也重视文句的异同之分,还非常重视其间的“有无”之别,即关注哪些内容是郭店《老子》所有而传世本《老子》所无,或是传世本《老子》所有而郭店《老子》所无,从而对之作思想文化的阐释。

四、郭店《老子》与传世《老子》之间的关系与价值

通过郭店本《老子》与传世本《老子》之间的不同,我们还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的巨大价值。

(一)拓展研究的范围

经过漫长的岁月,文献本身的内容或者性质内涵都可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当今古代文献材料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文献的早期面貌。例如:现在我们通行的《老子》版本一共有八十一章,我们把其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我们安排的顺序是《道经》在前面,《德经》在后面。但是在郭店《老子》中,其顺序是却是先讲《德经》然后才讲《道经》。

(二)有助于学习古书的书籍制度

我们根据宝贵的出土文献,让我们具体了解到在早期的古书都没有其专用名字,也不会特意强调作者何人,而是多以篇和卷或单片等向当时的人发行。出土的郭店《老子》其实是“秦火”以前《老子》的版本,而我们比较熟悉的帛书《老子》则成书于现代,通过这两者和现在通行老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带来的文化损失,这都是我们不能估量的。

(三)有助于还原文献的真实

传世文献经过时间的洗礼,还有许多人的辗转誊写会产生许多错误,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抄录者的个人喜好,改变了文献最初的含义,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出土古文献,还原了文献的真实面目。郭店《老子》甲乙、丙是我们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它比马王堆《老子》还早了一百多年,可以说是距离老子生活最为接近的版本,因此也是利用价值最大的,虽然甲、乙、丙都不分章而且次序与今本截然不同,但是它们的内容是基本相同或者相近的,因此为我们还原了早期的《老子》。

以上所述,是郭店《老子》古典文献学研究中最主要的四个方面。当前,郭店《老子》的文献学研究正在向“史”的方走向深入,不少学者正由之出发,试图解决《老子》文本的文献学方面的其它一些重要問题,如“老子的成书年代。”所以还需要学者们也要用审视的目光对我们传世的文献进行整理,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为数不多的出土文献上,站在历史的高度,才会还原文献的真实。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

[4]李若晖.郭店竹书老子论考[M].济南:齐鲁书社,2004.

[5]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6]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