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刚书法的“变脸术”

2019-04-02 03:16沙鸥
阳光 2019年4期
关键词:书法

沙鸥

我常常惊叹于川剧“变脸术”的表演,那头摆一摆、转个身、挥袖拂面之间就变出十余种脸谱来,着实让人惊奇和百看不厌。

百看不厌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变”。中国有一部《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这种大道之源,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变”字。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表达的尤为准确:“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录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史培刚作

当然“变”是建立在功夫加技艺和修养之上的,正所谓“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功夫和技艺的“变”只能是“杂耍”。

史培刚

显然,史培刚属于前者,他在传统的学习上是下过极大功夫的。正如他在《书法“三益”》中所云,他从一开始就学习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并在临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到书法所蕴藏的无穷的美学魅力,逐渐意识到吸收百家之长的重要性,先后学习了颜真卿、黄庭坚、王铎的书法经典之作,并从《礼器》《泰山金刚经》中领略到刚健与强劲的细微差别,从《张迁》《魏灵藏造像》中领悟到淳朴与端庄,从褚遂良与文征明的书作中领略到秀丽与俊逸,不断地加深对文雅与粗俗、自然与造作、精致与草率、洒脱与拘谨等的鉴别能力与理解力,从而达到多变而不狂怪的艺术境界。

这个“变”字的内涵,在《史培刚书法作品集》的自序《追寻书法梦》一文中,史培刚也已有深刻的认识。史培刚的书法让我喜欢的就是基本上达到了这种变数。许多书法创作者都明白这一“变”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做起来却困难得多。原因之一,要想达到变的境界,除了需要功夫和技艺之外,还要有许多学养支撑才能驾驭得了。刘熙载的所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这个“如”字,概括了书者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书不仅仅是写字,它包含了作者的学养学识和才气,以及他的志向。试想王羲之的《兰亭序》,如果不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之作,怎能流传千古呢?能把字写得漂亮流美容易,把字写得有内涵、有美学因子也不难,难就难在即要字写得好还要有表达自身修养的文美,就难得多了。因此,史培刚从不放松学习,除学习书法的技巧外,还加深古典文学的学习。他虚心向每一位前辈和同辈学习,只要是对他有帮助的,他都虚心请教,故而他的古诗创作也有了一定的收获。他的咏中秋诗道:“月到中秋分外明,余凭明月寄怀情。秋来暑去憧丰稔,对酒当歌享太平。”他对友人也很钟情:“耕耘莫问咋收成,书画诗茶對众生。艺术主流担道义,燕园杯上记征程。无缘对面不相识,有分未名总相逢。塔影湖光君子照,山川俯仰见真澄。”“学医受用九十春,治病救人慰世魂。运至寒冬节愈劲,岁逢春日酒添醇。等身著述谁可比,奉献致公美黄昏。起落沉浮天降任,许公正气耀乾坤。”

这足以体现史培刚的才学,故而他不再习惯于“唐诗宋词”的书写,而是书写自己的诗作。如2015年史培刚的书法挂历,其中诗作均是史培刚自己所作。

录宋-程伯子《陈公廙园修禊事席上赋》    史培刚作

录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史培刚作

“纳木措湖路上行,青山次第乐相迎。多情拉萨河欢送,靓丽白云曼舞轻。五彩经幡招目醒,牦牛点点扮山青。蒸蒸地热逍遥上,刺眼雪山破日明”。这是2012年史培刚到西藏的诗作,作者用小楷书写,其中不乏对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及虞世南小楷习练的痕迹,但并不刻板,写得随心所欲,错落有致而生气盎然。而“齐云山路几徘徊,次第天门为客开。石刻摩崖添锦绣,丹霞地貌幻奇裁。玄天太素传灵验,五老峰端不染埃。白岳栖霞结道场,玉虚宫下世人来。”是史培刚到齐云山所写的一首纪游诗,作者用行书所书,写得秀丽有余而不失法度,大小开张有的放矢。如“玉虚宫下世人来”的“世”字,写得奇小无比,凸显出玉虚宫的的大而阔,而“世人”再多,与其“宫”的沧桑相比,也显得微不足道了。而“世”与“人”的一小一大,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是化为一个字,空灵而不空虚。而威尼斯纪游诗“水城天下亦称雄,木柱撑起整座城。大街小巷连桥过,叶舟巨艘任君乘。步行圣马览皇宫,坐赏游船两岸风。不知海水随城转,抑或城池海上生。”虽也是行书却是另有一番风味,其雄壮有力,朴素敦厚。书写之后余地不够,但只是将后一句缩小完成,就显得不做作。其实,史培刚完全有时间重写一幅,但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任其自然,让读者能够领会到作者创作瞬间的智慧与面对窘境的一种从容与把握。这就是修养的体现。

录明·杨基《岳阳楼》    史培刚作

史培刚除了写诗之外,还撰写一些书法理论文章,这在200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史培刚书法作品集》中就多有体现。如对沈鹏草书七言联赏析中就从字的结构章法、线条墨色的变化上微观地向读者娓娓道来,使人阅后不嫌沉闷,如饮一杯清茶,品后甘甜回味无穷。史培刚对名家书法的赏析也绝不仅仅夸赞,而是时有批评,如对王冬龄草书柳永《八聲甘州》词赏析,就对王冬龄先生某些字的线条在用笔取势上过于雷同,以及个别字的线条飞动有余,而厚重不足都给予了指正。这充分地体现了史培刚作为一名书评家的真人品格。

录明·汤显祖《齐山秋眺》    史培刚作

录明·文徵明《题画诗》    史培刚作

虽然他在书艺中追求变化,有时狂放,有时秀丽,有时雄浑,但始终不变的却是他在军旅生活中所养成的浩然之气,他把他的堂号称为“养浩斋主”,就是时时提醒自己,艺术怎么变都可以,但做人的品格绝对不能变。在艺术的求索中养正气也许就是他的志向与追求吧。

史培刚

安徽阜阳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书协第四届副秘书长、第五届行书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作品入选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书法展(三等奖)、全国第六届、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大展,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杏花村汾酒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展,“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优秀奖)等。作品被人民日报社、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书法》等媒体专题介绍。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首届优秀青年书法家。出版专著《史培刚书法作品集》。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