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者需求的高校敬老服务队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9-04-06 05:56谢辉权徐开贤冯文婕
求知导刊 2019年1期

谢辉权 徐开贤 冯文婕

摘 要:在老年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模式愈发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敬老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在院舍养老的长者志愿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敬老志愿服务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高校敬老志愿服务队的现状,并结合院舍养老长者的特殊需求,提出了改进服务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院舍养老;长者需求;敬老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1-0021-02

一、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对象特征

1.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随着失能长者和需要特殊照料长者数量的增加,传统的家庭照顾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长者养老服务的需要,机构养老成为更多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但我国养老机构服务类型单一、缺少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的现状与长者在身心的健康发展、文体娱乐活动、健康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并不匹配,机构养老服务亟须进一步提高。

2.大学生参与敬老志愿服务的意义

敬老志愿服务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敬老服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与高校志愿者接触能让长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与社会的接触、交往。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发挥专业所长,弥补专业养老服务不足的局面。

二、院舍养老长者的特殊需求

1.生理健康需求

一般院舍长者的身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衰退,部分长者行动不便,需要依靠轮椅。少部分长者有老年痴呆、长期卧床等状况,基本需要特殊照料。另外,长者对自身健康问题尤为关注,在机构接受养老服务的他们表达着健康预防、慢性病管理、保健养生的知识普及等需求。

2.心理需求

在心理需求上,孤独感和无助感是接受机构养老服务的长者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部分长者与家庭关系疏离,缺少来自家庭的精神慰藉,家庭的支持网络薄弱。另一方面,新入住长者还面临着适应院舍生活的环境的困难,他们通常具有敏感的心理,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主动与人交往,难以适应院舍生活。另外,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高龄、行动不便的长者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影响其自我照料的能力,却较少能够参与院舍组织的娱乐活动。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无用感与孤独感,部分长者甚至有“悲观厌世”情绪。

3.社会交往需求

院舍长者老年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养老机构内部,一方面与家人的接触少,家庭的支持网络薄弱,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机构,平时主要接触人群也是同龄的老年人,以致社会支持不足。此外,院舍长者的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在两类长者群体身上更为凸显:一部分是新入住的长者,他们面临着院舍生活的适应与建立人际交往网络的困难;另一部分为异地长者的适应问题。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差异,异地长者与本地长者的沟通与交流少,部分异地长者与本地长者的关系不太融洽,影响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当前大学生院舍敬老志愿服务问题分析

1.志愿者的服务水平难以兼顾各类型的长者需求

目前志愿者照顾探访的对象主要为健康状况良好的长者,受服务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很大一部分需要长期卧床或其他特殊照料的长者得不到志愿者的关注,而这一部分的长者往往与外界隔绝,更需要外界的关注与志愿者的陪伴,志愿者的服务难以兼顾院舍中不同情况长者的需求。另外,由于语言文化等差异,在开展服务的时候,志愿者与长者交流出现障碍 。

2.服务的形式难以切合长者的多层次需求

目前高校敬老志愿服务队多开展日常的探访大型长者康乐活动等志愿活动,以基础性、零散化的服务类型为主,这些服务尚未能回应长者多层次的问题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高校敬老志愿服务类型主要是被动的帮扶服务活动,忽略了长者的潜能与优势,缺乏针对长者发展性需求的服务,如注重长者的兴趣与教育的需求。此外,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难以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充分发挥其能力。

3.缺少对应长者需求的志愿服务培训

志愿者培训内容包括日常探访的活动培训以及大型活动的培训。日常活动的培训主要为基础性的注意事项;大型活动的培训内容主要是讲解工作流程。在调查中发現,志愿者普遍认为接受志愿服务的培训还不足,主要面临的困难在于与长者的沟通存在困难,如找不到话题、不懂安抚长者的情绪等。志愿者还认为当前接受的志愿服务培训在服务中难以运用。

四、高校敬老志愿服务队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志愿服务队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长者的需求特点和志愿服务队的优势,从志愿服务队的培训机制,服务内容的制订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案。

1.完善以长者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培训机制

培训机制应注重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培训的内容应紧密结合长者的需求,制定一套集健康保健、心理护理、社交娱乐于一体的长者服务培训体系。在生理健康上,可结合长者保健护理的培训内容,如开展慢性病常识的基础培训;在心理保健方面,志愿者应该掌握基本的精神照料和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如学会从言语中为长者排解苦闷情绪;在社交娱乐方面,高校的敬老志愿服务团队接受长者兴趣活动相关的培训,如学习长者手工制作或长者棋牌活动。

2.建立长者需求收集与反馈的志愿服务机制

建立长者服务的需求收集与反馈机制,构建一个“志愿者+专业工作者”的需求收集与反馈的平台,提升长者服务水平。长者的需求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高校志愿服务队应与从事一线养老服务的人员保持密切交流,志愿队需针对服务长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志愿服务的内容。

3.完善结合长者需求与志愿者自身特长的服务策略

敬老志愿服务队与养老服务工作者应该根据志愿者自身特长,设计一套适应院舍长者身心全人发展的志愿服务策略。如面对异地长者难以融入院舍生活的问题,可以安排异地长者结对,志愿者展开服务,帮助长者疏导情绪,让异地长者找到熟悉感。

此外,高校的敬老志愿服务队还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开展擅长的养老志愿服务内容,如口腔专业的养老志愿服务队可开展长者口腔护理的志愿服务。在满足长者多方面需求的同时,结合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实践需要。

针对高校敬老志愿服务队停留在浅层次服务的现状,本文着重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优势提出志愿服务队改进的意见。但论文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如调研访谈的对象比较单一,缺少收集养老服务人员、接受养老服务长者的意见。另外,本文对解决的方案亦缺乏详细的实施路径的探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白有霞.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域下城市机构养老服务模式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8(16).

[2]刘阳阳,黄颖烽,秦良玉.广州市机构养老供给能力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