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渗透 润物无声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隐性教育

2019-04-07 19:39虞凌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6期
关键词:隐性初中生法治

虞凌云

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道德思想的成长需求,隐性教育通过将教育的目标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网络时代,初中生们处于较为开放的环境,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范围十分广泛,思维也十分的开放与活跃,优良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人;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阻碍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而初中生又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一味地采用显性教育,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有可能引起相反的结果。而隐性教育则是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了解、学习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自主地树立正确的价值道德观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隐性教育的优势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策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采用隐性教育策略,拥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隐性教育的重要元素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需要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当中,而优秀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成长,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操。

二是养成正确的认知导向。在显性教育下,学生们按部就班地跟着书本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难以促进学生自主认识的形成,一旦处于较为复杂的环境,学生就可能使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隐形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认知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道德模式,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自主地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三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隐性教育中,教师会在教育环境或者行为规范中渗透一定的行为教育内容,通过榜样示范、心理暗示等方法,让学生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主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隐性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隐性教育策略

1.文化建设,营造和谐隐性教育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是初步开展隐性教育的前提,班级是初中生主要生活学习的场所,班级氛围是影响学生道德思想成长的主要因素。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身处于一个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当中,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有效开展隐性教育。

首先,教师应当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一个自规自律的班级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在松散的班级氛围中,学生们也会变得散漫。教师可以通过制定班级班规和环境建设两方面来塑造班级氛围,班级班规中的内容以约束学生不能做的行为为主;环境建设中的内容以倡导学生去做的内容为主,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应当采用良好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以平等、自主、积极的教学风格去对待学生,能够使学生养成同样的行为态度,更好地实现隐性教育。

2.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隐性教育时,也应当让教育回归到生活当中,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贴合生活的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地淡化教育目的,让学生无抵触地去接受道德教育。

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的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冲突。在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冲突后,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展开一个“侦探”爸爸的角色扮演游戏。学生阅读漫画故事,揣摩父亲与孩子的情感,扮演出父亲的心理与儿子的心理。这一“侦探”游戏吸引了中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演绎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心理变化,因为这一冲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在扮演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学生其实都明白父亲是怎么想的,都能够演绎出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以及矛盾点。当几组学生演完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当你扮演了父亲,面对自己这样的孩子时,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若有所思。此时教师趁热打铁,为学生播放纪录片《家长的一天》,让学生看到自己不在时家长一天都在做什么,工作的辛苦并没有让他们疲累,教育孩子却让家长愁眉不展。观看完纪录片后,学生仿佛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虽然不能够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情感的种子已经种下,教师的隐性教育目的也已经达到。

3.符合逻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时,应当符合初中生的成长逻辑,使隐性教育能够传达到学生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贴合学生想法的问题或者情境,让隐性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

如在教学《尊重自由平等》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践行平等”的要求,可以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展开,为学生创设心理情境。比如先对学生说“因为部分同学本周表现不佳,原本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取消,全班都不参加!”台下一片怨声载道;此时教师又说“除了我们班,其他的班不取消!”学生更是大呼不公平;最后教师向学生道出这是在开玩笑时,学生才松了一口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深切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变化,也体会到情绪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接下来,教师安排学生合作探究“如果你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你会怎么做?在本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有了教师的层层引入,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要去抵制不平等的行为,对于不公平要勇敢的说不”;有的学生说“我也要成为一个公平的人,在管理班级时不带有个人偏见”;等等。教师将这节课的教育目的融入到了情景当中,让学生们以亲身感受的方式进行体验,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对学生展开了隐性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隐性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通过结合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受到全方面的教导,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隐性初中生法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