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9-04-08 01:29马玺渊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马玺渊

內容摘要:本文分别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市场效率等内容做了分析,阐述了这些指标和因素对其商贸流通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商贸流通业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特点。通过具体分析之后发现,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货运周转量都对商贸流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商贸流通效率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流通业与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其中商贸流通业已经成为当今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连接着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在推动新旧动能转化、扩大内需以及缩小地域差异方面都有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就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而言,其总体经济水平依然落后于沿海经济带,并且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之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异也极为明显。为了更好的实现长江经济带的联合发展,对其发展进行全方位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中基于商贸流通效率视角,综合分析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的发展趋势以及地域差异,并为其发展提供相关建议,以期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尽快成为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与动力提供帮助。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地区总体的GDP发展趋势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从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地区来讲,下游地区发展迅速。不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但是总体上要低于全国占比,这也意味着第三产业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虽然在不断提高,却依然低于全国总体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所以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资本效率

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上游地区的固定资产报酬率除了在2011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之外,发展较平稳,整体呈现下降态势,而中游地区则是呈现平稳发展状态,并且在数据分析中看到,长江经济带的下游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中游则是处在最低水平。

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整个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要在3%左右浮动,在2009年有显著提升,但是之后的几年呈现下降趋势;在三个地区中,发展最平稳的是上游地区,基本上保持在2.5%左右;浮动最大的是中游地区,基本上出现了两个增长高峰,总体而言,该地区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周转比率比其他地区更高,并且上游地区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异。

(二)人员效率

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人均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如图3所示。从图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三个地区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中下游地区,最低的是上游地区;从总体数据上来看,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的差距日益减小,但是上游地区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近几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

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批零业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利润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就整体情况而言,长江经济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人员的人均利润除2008年之外基本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2008年因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均实现的利润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但下游地区的发展仍然远超其他地区;对比分析中游地区和上游地区从业人员的利润总额,可以发现上游地区高于中游地区。

(三)市场效率

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零售业集中度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最显著的特征是整体呈现稳步上升发展趋势,表明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值,零售业规模经济的效益有着明显提升。2008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零售业,整体来说,零售业集中度态势最好的是下游地区,其次是上游地区,最后是中游地区。

(四)企业效率

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效率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效率变化均不平稳,相对平稳的是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走势在2008年之后显著下降,之后则又进入上升期,并且就长江经济带而言,下游地区批发零售业单位的效率要远高于中上游地区,而中上游地区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业单位效率则基本上保持不变,并且中游与上游两大地区的效率基本保持一致。

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在此次研究中,发现对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流通需求、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几个方面。本文研究的流通需求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其中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人均地区的生产总值是重要的判断指标和依据,除此之外,存货周转量也对整体流通需求产生深刻影响,结合这些因素建立面板模型,如下所示:

对外开放程度。Open表示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主要表现在市场开放程度,它反映的是对外贸易状况,涵盖了多个分析角度,对于整个长江经济带而言,开放程度最高的是下游地区,所以该地区发展程度优先于其他地区。

产业结构。Third表示产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仍在不断完善和升级,由传统的第一二产业为主开始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型,第三产业在转型过程中还会为第一二产业和再生产过程提供帮助,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商贸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第三产业之所以比其他地区发达,主要是因为其商贸结构更加完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

城市化水平。urban代表的是城市化水平,一座城市发展的速度和程度的判断标准就是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源在市场经济下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商贸流通业的进步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会发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城市转移的现象,这便直接产生了对衣食住行的要求。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代表,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这个指标来展现,该指标的总值越高,代表着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更好。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动消费能力的增长,这就扩大了商贸流通业的业务需求,提高了商贸流通效率。就整个长江经济带而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下游地区,其次是上游地区,最后是中游地区。

货运周转量。zz代表的是货运周转量,其数值由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每一批货物的重量乘以运输距离得到,它涵盖了各种运输工具,是一个累计数值。货运周转量的运输成果与运输对象的数量、运输距离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数值越大,表示该地区物流越发达,运输成本越低,相对应的流通效率就得到了保障,从而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

(二)实验步骤

在实验中,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跟踪检验,查看数据的稳定状态,对不同属性的变量进行独立分析,协整检验针对的是同阶单整数变量,可以对这些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判断。经过判断之后,如果存在这种关系,就需要对其长期因果关系进行验证,采用的模型是误差修正模型。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变量進行拆分,之后需要经过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因果关系。

其次通过Hausman检验来判断固定效应(fixed effect)还是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随机效应的前提是检验结果与原假设不相排斥,反之则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假如要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就需要采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LSDV),假如要对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就需要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

再次通过F检验来判断应该选择的模式是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还是变系数模型。

最后依据所选定的模型,实行面板回归分析。

(三)实证分析

平稳性检验。在实证分析中,需要减少伪回归现象的发生,需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ADF)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指标和数据中,有些并没有通过检验,基本上都是平稳序列。

协整检验。表2计算出来的ADF的p值为0.005,小于0.05,所以其与原假设相互排斥,意味着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和货运周转量都与商贸流通率存在着长期且稳定的关系。

另外,Hausman检验之后发现得到的对应p值是0.0212,小于0.05,拒绝了原假设,不适合采用随机效用模型,所以应该选择固定效用模型。

建立固定效用模型之后,就需要通过F检验方法来验证模型是否选择正确,之后再通过再变截距模型计算回归方程:

从研究数据可以得出,对外开放程度、货运周转量、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可以经过模型进行验证,这些数据提高了模型的显著性,但是同时起着正向促进作用的城市化水平却无法通过模型的显著性检验L来确定其对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因此在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提升中,需要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坚持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发展政策,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体系,使产业结构更加平衡和完整,逐步提高长江经济带沿线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高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立

长江经济带沿线化工产业数量占到了全国同类产业的46%,其中重工业占比也较大,总体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极大制约了沿线流通产业发展以及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在其发展中不仅有价值实现的功能,并且在流通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创造全新的价值。因此,长江经济带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应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商贸流通业,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革新。具体而言,进一步实现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逐渐缩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发展差距,使各个地区的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发挥,挖掘当地优秀产业,扩大产业链条,做好整个区域产业的协调工作,建立互利互惠的联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商贸流通能力,增强处理业务的能力。

(二)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商贸流通效率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就目前我国对外开放结构而言,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要远高于中游与上游地区,因此长江经济带的长远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国外的经济交流,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吸收国外资金,从而推进产业的开放发展,学习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进一步利用外资实现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的发展。其次,需要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的对外发展,实现海外市场开拓,凭借长江水运的天然优势,实现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联系,同时还应该开辟其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制定各类政策进行扶持,对那些作出重要贡献、取得重大成效的商贸流通企业要予以支持,并制定相关措施促进地区稳定增长,并且需要关注政策的落实情况,让更多企业自愿加入对外贸易之中。

(三)实现现代物流与商贸流通业的结合发展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城市配送的相关流程和步骤,结合现实市场需求打造完善的冷链物流,加强供应链管理,这样才能紧跟新兴物流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实现物流多式联运,将资本进行合理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资本使用率,进一步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好的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动力。

结论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采用多个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得出的数据有很强代表性。经过分析之后发现,目前长江经济带沿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并不平衡,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差异,虽然中上游发展状况落后于下游地区,但是也有下游地区没有的优势。除此之外,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总体上趋于一致,并且每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的发展要进一步学习借鉴下游的发展经验,同时做好承接下游地区产业转移的工作,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曾蓼.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17(6)

2.杨洋,曾庆均.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效率发展现状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7(8)

3.曾蓼.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发展现状:规模、结构、效率与创新[J].江苏商论,2017(2)

4.钟一鸣.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差异化发展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2)

5.曾庆均,徐丽,曾蓼.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3)

6.徐丽,曾蓼.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8)

7.严从.“互联网+商贸流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统计,2017(3)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