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脚下春风荡 扶贫花开处处香
——记都昌县北山乡的脱贫之路

2019-04-10 12:20邵猷芬
老区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北山贫困村贫困户

□ 本刊记者 邵猷芬 文 /图

▲鸟瞰北山乡村风貌

寒冬渐渐过去,春天已经来临。借着探亲的机会,春节期间,我回到家乡都昌县北山乡,走访了解扶贫工作。北山乡离县城不远,是爸爸出生的地方,面临鄱阳湖,背靠北山,可谓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小时候逢年过节爸爸妈妈就会带着我回去看爷爷奶奶,成长的记忆里有许多温暖的片段和这片土地有关。

一路上,久雨初晴的阳光,从薄薄的云层中射出,习习的春风在耳边掠过,显得特别亲和、温暖。同行的乡党委书记袁欣告诉我,近年来,北山乡党委政府,紧紧咬住“安在人居环境,兴在发展产业,贵在全面覆盖”的理念不放松,一步一脚印,爬山过岭向前走。通过两年的不断努力,全乡583户贫困户2088人,已有314户1346人脱贫;4个贫困村,已有3个退出。

安在人居环境

我们第一站来到在北山乡素仙村亭子张村小组。一到村口,眼前就亮了起来:别致养眼精心设计的村名牌,风格不尽相同的小洋楼,绿化优美的小庭院,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高高矗立的太阳能路灯,还有那村民活动的小广场,不时传来动听的歌声。该村支书张军民告诉笔者,这个村有500多人,110多户,蜗居在一个山坳里,过去脏乱差问题非常突出。在近年来的环境整治工作中,该村拆掉了破旧房屋30多处,重新维修了池塘,疏通改建了排水沟,改造了厕所,安装了自来水,硬化了道路,绿化了村庄。现在,村民打心底高兴:“像城里人一样,过上了安逸生活!”

当然,亭子张村小组只是素仙村的一个缩影。素仙村是北山乡四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14个自然村,整治工作仅上级拨款就有400多万。他们主要围绕农村住房、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几个方面着力。

离张村不远,窦、周两姓居住在一个自然村,因历史原因,两姓在公共事业上很难一致,进村主路一直是土路,这次整村推进工作中,在工作组的帮助下,终于握手言和,全面硬化了道路,美化了村庄。窦、周两姓群众都说:“以前看到别村都是水泥路好羡慕,从今往后下雨天也可以穿皮鞋,走水泥路了。感谢党、感谢政府啊!”

其实,素仙村也是整个北山乡的一个缩影。北山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摆在重要位

新农村文化墙

生活逐渐富裕,村民纷纷盖起小洋房置,专门成立了村庄整治项目综合小组,加强调度和督查,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绩效管理,在加快进度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2018年计划实施村庄整治项目237个,已完工验收207个,剩余30个项目也已进入验收扫尾阶段。现在,北山乡还在就如何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确保群众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严格责任追究等方面发力。

徜徉在北山乡乡村,处处都是环境优美、生活安逸、充满生机的新景象。

兴在产业发展

如果说,人居环境整治是“表面文章”的话,那么,增加群众收入就是“硬道理”。所以,要真正脱贫致富,就要有稳定收入,要有稳定收入,就得有当家产业。有了当家产业,就能扩大就业。有了就业,就有收入。一人就业,或许一家脱贫。

贫困户郭少平创办大雁养殖脱贫致富

北山乡着眼长远,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以创办产业带动就业。他们一是利用县里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机会,在每个村建成100千瓦的光伏产业。目前,全乡已完成了1000千瓦的光伏扩面工程,并已经产生光伏收益65万元。同时又启动了第三批850千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并网。通过光伏收益,带动了就业。同时设立农村卫生保洁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农保巡山防火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均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共200多人。二是创办产业促就业。在每个村至少建立一个产业扶贫基地,并完善与贫困户的联结机制,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经过综合考虑,他们因地制宜,将缝纫、种养殖、油茶、芡实等作为重点。通过政策宣传,技术服务,全乡共实施了99个常规农业产业项目,发放产业资金40多万元。现在所有贫困村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基地,给贫困人员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人们充盈着获得感。

——松峦村以产业促就业,共成立5家水产养殖合作社,总建设规模1030亩,总投资265万元,带动21户贫困户脱贫;成立了一家生态农业合作社,带动了4户贫困户参与参股用工。同时,把旺盛龙虾养殖基地扩大200亩,带动了贫困户4户;新开苗圃基地5亩,带动贫困户5户。每个贫困户都有就业机会。

——素仙柳树堰郭村,贫困户郭金龙、郭少平利用家门口近山靠水的区位优势,创办了大雁养殖场,规模达3000羽,年产值十几万,带动了4户贫困户参与。

——团山村因地制宜,引入养鱼、养虾、养猪、养牛、种苗木、种油茶、种芡实等切合实际的项目,惠及19户贫困户,帮助12户贫困户脱贫。特别是利用水面宽阔,由大户带动种芡实1500多亩,惠及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团山村地处县工业园旁边,还利用区位优势,在县工业园管委会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专门在县工业园区落实了缝纫车间,有效帮助群众不需外出,在家就能务工挣钱。

现在,北山乡许多在外面务工的村民都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贵在全面覆盖

实施精准扶贫,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要做到帮扶全覆盖,贵在不漏一户一人。特别是残障人员,更是不可或忘。北山乡四个贫困村均有上级派驻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组,其余10个非贫困村,乡里全部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组,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

他们结合村里情况,整合市、县、乡、村的力量,共有310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对所有贫困户实现了一对一帮扶全覆盖。他们分片包干,通过区别贫困户家庭劳动力的构成、发展意愿的不同情况,采取参与产业发展、企业务工、设置公益性岗位、政策保障等不同方式进行精准帮扶安排。到目前,共落实帮扶资金60多万元,走访贫困户2万人次,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实现微心愿。

芙蓉村贫困村民吴德武,32岁风华正茂时得了强直性脊柱炎,慢慢瘫痪下来。他原本有一手缝纫好手艺,在深圳打工收入可观,但随着身体垮塌,梦想破灭,妻子离他而去,父母接连中风,他几近崩溃。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帮扶工作组来了,一次次上门促膝长谈,一席席语重心长的话,敞亮了吴德武的心扉。他说:“我要做事。”驻村第一书记几经奔波,托熟人找关系,为吴德武联系到了几家制衣厂,业务员送货上门,让他在家里加工。当他第一次拿到400元工资时,正好碰到帮扶干部走访,吴德武扬起手中的钱兴奋地说:“谢谢你们的帮扶!”现在,吴德武挣得多的时候能拿到1500元。素仙村秦玉成,也是个身有残疾的贫困户。在结对帮扶中,妻子参与了本村由大户带动的油茶种植;四个孩子,有读中学的,有读大学的,都得到了扶贫政策补贴支持,有两个已完成大学学业,参加了工作;他自己则凭着爱学习、会写字,在县城开了个雕刻碑牌的作坊,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迈出了重重的一步……

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村民逐年增收

养殖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家乡匆匆一瞥,所见所闻令我欣喜万分,感触良多。我看到了故乡令人震撼的发展变化,看到了乡亲们脸上的笑容,看到脱贫攻坚一场场精彩的“接力赛”。临别,袁书记感叹说:“我们扶贫,永远在路上!”我感觉到了他话语间力度,心里默默祝福家乡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猜你喜欢
北山贫困村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荡涤心灵之旅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
北山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阶段与成矿关系探讨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