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仲春的祭奠与狂欢

2019-04-12 08:58韩晓雯北京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员
中医健康养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斗草寒食节寒食

文 韩晓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说到寒食节,大多数人或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在古代,寒食节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唐代诗人王泠然《寒食篇》云:“良辰更重宜三月,能成昼夜芳菲节。今夜无明月作灯,街衢游赏何曾歇。”由此可见,古代寒食节气氛之浓实非今日可比。

寒食节与端午节一北一南,是为纪念两位古代名人而形成的节日。如今,端午节的风俗流传甚广,深入人心,而寒食节却似乎渐渐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这或许是由于寒食与清明日期接近(今年的寒食节在公历4月4日),风俗也相似,后世渐渐将两个节日合二为一了。不过,借助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寒食场景别开生面的记述,这个特别的节日依旧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寒食节不一定“吃冷饭”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命名的节日,自然有其独特的饮食习俗。寒食,顾名思义便是吃冷的食物。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被山火焚死而设,因此禁止生火,自然就没法吃上热食。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或许有更久远的渊源。《周礼·司煊氏》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春季禁火之举早已有之,其背后是天干物燥时预防火灾的现实考虑。此外,据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考证,古代取火较为困难,家中一般都会保留火种,而古人认为,烧得太久的火会引起疾病,所以有“改火”一说,《周礼》也说改火是为了“救时疾”。因此,人们在春季天气转暖之时,将烧了一冬的火熄灭,寒食数日,再于清明时重新生起新火,以示辞旧迎新。此举不仅盛行于民间,唐代宫廷中也有此风俗。

《岁时广记》引《辇下岁时记》记载:“(唐代)长安每岁清明,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上进者,赐绢三疋(pǐ),金椀一口。”“疋”就是匹,“椀”就是“碗”。这里说皇家园囿的管理员家的孩子会比赛钻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会赏赐给他绢三匹,碗一口,称为“乞新火”。皇帝还会把新火用柴禾传给大臣,称为“赐火”。

毕竟,长期寒食毕竟不利于健康,《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因此,周举反对寒食一月的做法,指出这是“残损民命”之举,后世曹操也曾下令禁止寒食,强令为炊,也是出于民众健康的考虑。因而后世的寒食节一般仅在清明前的两日,象征性地断火寒食而已。

小故事

寒时节的由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两日,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而形成的节日。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逼其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祸而四处流亡,介之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重耳,甚至割下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但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却忘了介之推的功劳。介之推不求名禄,与其母隐居于绵山。后晋文公追忆旧事,心中有愧,遂前往绵山求访介之推,却一直未见其踪影。有人出主意,让晋文公放火逼介之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然没见介之推出来。火灭后,人们发现介之推母子相抱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旁,已经死了。在树洞中藏有一片衣襟,上书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以此作为鞭策自己勤政清明的座右铭,为纪念介之推,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下令在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是为寒食节。

○ 时令美食——乌米饭

寒食节最具特色的美食要数乌米饭了。乌米饭又叫青精饭。春季万物复苏,树木始青,古人把青色与春天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联系起来,因此要吃青色的食物。所谓乌米饭,是用植物汁液将米饭染成青色,具体做法载于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颜。”

乌米饭色泽乌亮,有一股淡淡的药味,是南方地区广为流行的春季滋补食品,杜甫《赠李白》诗云:“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做乌米饭所用的植物各地不同,最多用的是南烛。南烛即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乌饭树,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南烛生高山经冬不凋,取汁渍米作乌饭,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南烛枝叶,味苦平,无毒,止泄除睡,坚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去老。”《本草纲目》对南烛也有详细的描述:“南烛,吴楚山中甚多。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七月开小白花……叶似冬青而小,临水生者尤茂。寒食采其叶,渍水染饭,色青而光,能资阳气。”春季食用南烛汁液制成的乌米饭,正可扶助阳气,符合春季养生之要旨。

在南方,特别是江浙地区乌米饭十分流行,西南的少数民族也有此俗,吃乌米饭的时间在寒食节、清明节,或在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也有晚至农历四月八或立夏的,总之大抵是春季的时令食品。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地方的乌米饭制作也更加精细,加上肉丁、青豆等,还有用乌米饭包油条、肉松食用的,口味更加丰富,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出游踏青的好时节

寒食节是唐代的八大节日之一,举国放假七日,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举行庆祝活动,可见其隆重。

寒食节正是春季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的大好时节,又有长假,适合结伴出游,踏青赏花。唐代元稹的《寒食日》云:“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正是节日盛况的真实写照。平日里不常出阁的仕女佳人也在此日出门玩赏,也成为寒食一景。

儿童斗草图(清代·金廷标)

○ 武斗草、文斗草

唐宋诗词中,对寒食节的各种活动记载甚详,除了寻常的出游踏青外,还有斗草、秋千、蹴鞠、马球等等,形式丰富,妙趣横生。

武斗草

斗草是一种颇有野趣的游戏,不管是成人还是幼童,都能乐在其中。春季百草萌发,以花草为主题的竞技游戏正好为踏青赏花增添几分雅趣。斗草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武斗最为简单,多流行于孩童之中,双方各执一草杆,两草交叉呈十字状,两人用力一拉,以草杆不断者为胜。白居易《观儿戏诗》云:“抚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的诗句,即是描写武斗的场面。

比诗句更直观的是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群婴斗草图》,画中的十个男孩或是弯腰拔草,或是用力拉扯,满地残枝,场面欢快生动。而文斗就风雅多了,只须采集花草并报出名字,以吉祥且少见者为胜。

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就有斗草诗:“一带裙腰绣早春,踏青时节小园频。斗他远志还惆怅,惟有宜男最可人。”这里的“远志”和“宜男”都是植物名,远志还是一味安神益智的中药呢。

不仅要熟悉植物名字,有时还要求报出的名字能彼此对仗,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里,香菱和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人一起在园中玩耍,“大家都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豆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豆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的不是?’豆官没的说了……”《镜花缘》第七十回也写到了斗草,其中还提到不少中药名,如“续断别名接骨”对“狗脊别名扶筋”,“木贼草”对“水仙花”,“苍耳子”对“白头翁”等,可见文斗草虽是女儿家的游戏,但要取胜还须掌握不少植物学、文学、中医药知识呢。

后来,文斗草还成为酒席上的一种助兴的酒令,即“斗草令”,不仅要求对仗,还有诸如花名中含有地支,或含有药名等等,难度就更高了,有人称之为高雅的植物知识竞赛,也不为过。

○ 打马球、蹴鞠、荡秋千

寒食节流行的运动,为这个原本冷清严肃的节日增添了动感和欢乐。寒食日的运动场景在唐宋诗词中也有不少精彩的描述,如张籍《寒食内宴二首》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描写的是王公贵族于寒食日宴饮享乐,以马球助兴的场景。

据五代时期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至于蹴鞠和秋千,就是全民性的运动了。蹴鞠多是男子的运动,而秋千则主要是女性的游戏,两者常常在唐宋诗词中一并提起,作为寒食时节的标志性场景。如曹松《钟陵寒食日与同年裴颜李先辈、郑校书郊外闲游》云:“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踘儿。”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云:“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云:“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薛能《寒食日题》云:“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夜半无灯还有睡,秋千悬在月明中。”韩握《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张末《二月词》:“芳草长时寒食天,红墙低处见秋千。”女子玲珑的身姿和飘逸的衣裙在上下翻飞的秋千上更显得风情万种,更有在夜晚朦胧的月色中荡秋千的风俗,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吟咏的主题。

蹴鞠图(清代·黄慎)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黄帝内经》专门论述了春季的养生之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披)发散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早起,散步运动,舒缓身体,有助于孕育阳气,有利于身体健康。而寒食节形形色色的户外活动,也正与《黄帝内经》春季养生之道相应。

猜你喜欢
斗草寒食节寒食
斗草:端午必备小游戏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斗草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春天
4月3日寒食节
ТРИ ШЕДЕВРа
斗草:古老的民间游戏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