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能否成功 重在磨合

2019-04-15 01:48
澳门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遊客規劃大灣區

2月19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面世,全文分十一章近三萬字,涵蓋總體要求、空間佈局、城市聯動、科創建設、金融分工、基建聯通、生態文明等衆多領域。目標是到二○二二年,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二○三五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在規劃中,亦清晰勾劃了11市,包括香港、澳門的各自定位, 其中,香港要以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廣州要以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深圳則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規劃綱要指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規劃綱要在科創較重着墨,將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由上述定位,可見國家對大灣區這一規劃是方向清晰的,內容具體的,亦展示了大灣區已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而非停留在過往的口號層面。

然而,儘管規劃謀劃了多年,千呼萬喚之下始出台,卻並未出現坊間熱烈的回應,而從社會上的評論看,一頭熱乎的不多,似乎冷眼看待也不少,這或者和社會上早已對大灣區利好的消息逐一消化有關,比如眼前已實現的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內地居住證向港澳台居民派發、內地高鐵的交通便利,等等。

近些年來,講大灣區,講融合,各地似乎聚焦在利與害之爭,比如,早几年,香港不時出現反內地遊客的不良風氣,一些人以反對內地遊客來香港為啅頭,掀起一股反內地之風,至近年雖稍為平熄,但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大量遊人蜂湧而至落腳香港東涌造成人滿為患,於是,香港再現反遊客之閙劇。不過,一海之隔的澳門,雖然各大旅遊景點遊人如織,但所幸澳門人天性善良,對國家有强烈的愛國情懷,對同胞有很深的包容心,又怎會跟隨香港一部分人起舞,而拒同胞於一關之外的不良風氣發生呢!而且,生活在旅遊城市,澳門人天生就明白遊客越多,澳門經濟才會越來越好的淺顯道理,故又怎會反對遊客來澳消費呢?當然存在不少對遊客不善待的事件,但那只是一小撮人見利忘義,利字行先而為之,而非出於對遊客盲目排外的心態。

近年,在一些社會輿論的炒作之下,港澳地區都出現一個說法,大灣區就是為了促進港澳和內地融合,為了將一部分港澳人向內地遷移,騰出城市空間吸引內地優質人口遷來港澳生活,這種說法雖感片面,但其實按纙緝推斷倒是有講得通之處的,隨著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持續發展,內地優質人才的大量引入是必然的趨向,也將是不可否認且可預見的事實。而且,宏觀看待港澳在大灣區的位置,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東海之濱。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澳門自古以來本是一個小小漁村,得益於海,得益於源源不斷的移民,自成一個中西並融的國際都會。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內地,尤以廣東省(大灣區九市)經過40年改革開放,已由改革之初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領軍全國科技、貿易經濟的地區之一,據報導,在去年全國內地百強城市地區GDP排行榜中,深圳廣州分別列第三第四位,而其他七市中有六市入榜,可見舉足輕重。在這一大時代下,澳門當以一變應對萬變,積極融入大灣區,才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如今,在一國之下的大灣區的建設,一座大橋已將粵港澳大灣區直接連結在一起,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已實現,身為澳門人,怎可以對融入大灣區將會為澳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毫無感覺,照常理,澳人應感到三生有幸,莫大光榮。

然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只有從過去努力過,付出過的人,才有能力應對天將降大任於斯的挑戰,於個人而言,是獲得個人發展的機遇,而於澳門特區而言,則是一個地區空間得以擴濶、經濟獲得起飛的時機,故不可坐等時機,等著中央掉下來好處。不可忽視的是,在融合的過程中,澳門城市也會遇到發展所帶來的痛,比如城市空間受到外來人口,包括大灣區常住人口逹7000萬的衝擊,外來優質人才對本地人才的衝擊,但這些是任何一個城市發展必需面對的痛點,弱汰强存,適者生存,大灣區要發展,不僅是個人的機遇,更是11市的發展機遇,但由於當中存有的困難,以及先天性的短板,能否一氣呵成,馬到功成,最終還看各地的磨合,及能否同心合力。路漫漫修遠,大灣區建設之路亦如是。(澳門/顧然)

猜你喜欢
遊客規劃大灣區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張維迎 城市應為人而建
張高麗「十三五」規劃 要加快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