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研究

2019-04-15 01:50王丽媛孙睿李俊强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雄安新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

王丽媛 孙睿 李俊强

摘 要:雄安新区主要以服装、塑料等加工制造业为主,与新区高端产业定位不符,亟需转型和升级。但是在产业转型和升级过程中,无论是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还是当地工人都面临着巨大压力。对此,第一,应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第二,引导加工制造环节整体外迁;第三,应淘汰落后产能;第四,应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第五,应完善政策配套保障。

关键词:雄安新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路径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宣布建立雄安新区。各界人士纷纷献计于雄安新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建设。基于新区现实状况,除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产业必须关停或外迁之外,大部分傳统产业都适于向高端产业转型或升级,走出符合雄安新区现实需要的新型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雄安新区产业现状

雄县主打塑料包装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塑料包装为主,电线电缆、压制沿革及乳胶制品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容城则主打服装制造业,目前已形成以服装制造为主,食品加工、毛绒玩具、汽车灯具以及箱包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安新则有“北方鞋都”的称号,目前已形成了以鞋类加工制造为主,羽绒制品、有色金属以及旅游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如表1所示,2016年雄安三县地区总产值218.3亿元,其中雄县占到将近一半。

二、制约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障碍

(一)领军企业:转型升级障碍多

首先,当地领军企业普遍面临管理混乱问题。由于缺乏从雄安新区整体着眼的产业系统规划,使得新区产业形态及分布均表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

其次,“低投入、高污染、高耗能”是目前河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同时也是以塑料加工、服装制造、乳胶制造以及制鞋产业为主的部分领军企业所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一现状与雄安新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目标还存在明显差距。

最后,雄安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着财富贡献率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其低端的产业定位与雄安新区新的发展规划格格不入。

(二)中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大

首先,新区内很多中小微企业难以通过新的产业及环境遴选标准。其次,当地中小微企业普遍以家庭小作坊生产的模式为主,上有政策管控、大企业垄断的压力,下游市场占有量小、附加值不高的限制,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资金量小、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此外,对于可能的厂房拆迁问题,中小微企业面临两难选择,如果重租厂房,则成本过高,如果放弃产业,就会失业。

(三)劳动力问题

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必然与人息息相关。比如,雄县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各类中小企业中工作。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很难通过新区严格的产业及环境筛选标准,意味着数十万计的雄县工人将面临失业。而这些从业者大部分在某一特定行业从事多年工作,职业技能有限,很难进入其他行业。

三、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发展高新产业及服务业

首先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相关目标,在新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重点发展符合当今社会需要并有利于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发挥“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数效应,引进国内外创新项目及企业,促进本地发展。响应国家有关战略的号召,借助政策红利,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尤其是有利于新区发展的科研、教育、医疗等高端产业的转移。不断明确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将节能环保、“大智移云”及科研教育等作为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培养方向。

(二)提高现有产业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支持新区各类企业建立研发部门,同时吸引各类企业总部及研发机构的迁入,推进引进企业的本土化融合,鼓励新区产学研结合创新。引导新区加工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专利、标准、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高附加值方向转移。提升新区产业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三)淘汰落后产能

研究并建立新区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管理体系,根据环保、质量、技术、安全、水耗、能耗等手段,对新区企业进行逐一评估。对于技术严重落后、完全不符合新区评价标准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取缔。对于治理有望的企业要强调运用新标准、新方法进行改造升级。运用新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实行智能化及个性化定制。同时强调生产全过程的环保性和低碳化,使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改造升级全过程。将迁移企业纳入信息库及绩效评价机制,实行动态管理,避免污染企业“异地搬家”。

(四)推动加工制造环节的逆向外包或整体外迁

由于加工制造产业科技含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与新区标准不符,因此要选择合理的区域来承接和消化新区过剩的产能,实现新区加工制造环节的整体外迁,形成产业集群,降低转移成本,使得不符合新区评价标准但治理有望的企业不仅能留得住还能发展的好。发挥地区优势,探索多种产业对接模式即区域共享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五)完善政策配套保障

明确考核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确保责任到人。研究制定符合新区特点的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至少拨付1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奖励、无息贷款、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进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转型升级。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撬动社会资本,支持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调整信贷资金的投向,提供多种政策优惠支持新区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结合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发新型金融服务产品。建立股权、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筹融资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 田学斌,柳天恩.创新驱动雄安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第43卷(4): 70-75

[2] 范  周.雄安新区研究的新理论增长点——基于文化、产业、民生的现实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1-14

[3] 本刊编辑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18,(3): 1-18

猜你喜欢
雄安新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