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痛点针刺治疗与利多卡因阻滞应用于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对比观察

2019-04-16 03:58,,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筋膜腰部

,,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广东惠州 516000)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一种,好发于筋膜、肌腱、肌肉等结蹄组织,且患者腰部的慢性疼痛表现最显著,在其骨骼肌纤维中可以触及到存在局限性、易激惹性、敏感性的压痛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改变,压力逐年提高,尤其是写字楼工作的人群长时间伏案工作且坐姿不良,导致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目前临床治疗腰部MPS常用的方法有针灸、射频热凝、局部痛点注射麻醉药物等,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利弊[2]。本文主要对比针刺与利多卡因阻滞应用于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本院疼痛科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确诊为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影像学检查无异常,伴有腰肌劳损和外感风寒史,疼痛是局部自发性的酸痛、钝痛、甚至是剧烈的疼痛,同时患者伴有弥漫性的疼痛,疼痛造成患者腰部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且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阴雨天气患者疼痛更加剧烈[3]。排除标准: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腰椎病变、腰椎结核、腰椎管狭窄、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29例,女15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9.81±9.01)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9.23±8.37)个月;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17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9.23±8.45)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19.43±8.2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 给予触发痛点针刺治疗,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定位触发点:患者指认疼痛的区域,使用双手拇指对肌肉进行触摸以确认紧张带,通过对压痛点和触发点进行按压刺激局部疼痛和跳跃征,以致产生牵拉痛,直到患者描述出现了主诉的疼痛;(2)定量评估压痛点:使用压痛阈测量计定量评估触发点,将端头放置在最大压痛点上,低于正常值2kg/cm(+),并用不易褪色的墨水标记触发点;(3)针刺:左手按住触发点,右手持针进入患者描述出现关联部位放射和特殊快感时将针退至浅层,斜刺肌紧张带,诱发酸胀感或肌肉跳跃征。1次/3 d,5次/1个疗程治疗。连续治疗1个疗程。

1.2.2对照组 给予利多卡因阻滞治疗,触发点的确定与观察组一致,阻滞点≤3个,封闭距离稍远的痛点,2 mL 2 %利多卡因+6 mL 0.9 %NaCl溶液配制成0.5浓度的溶液,每个注射点注射0.5ml溶液,1次/3 d,每次在注射时要重新寻找和封闭痛点,5次/1个疗程治疗。连续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治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PRI、PPI、VAS 评分均为0;显效:治疗后疼痛减轻显著,PRI、PPI、VAS 评分下降50 %以上,有效:治疗后疼痛有所改善,PRI、PPI、VAS评分下降20 %以上,无效:治疗后疼痛无改善,或加重,PRI、PPI、VAS评分下降不足20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3.2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 由疼痛项(跳痛、刺痛、刀割痛、锐痛、痉挛牵扯痛、绞痛、热灼痛、持续固定痛、胀痛、触痛、撕裂痛)和情感项(软弱无力、厌烦、害怕、受罪和惩罚感)组成,四级评定,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4]。

1.3.3现有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 评定标准无痛-0分,轻度不适-1分,不适-2分,难受-3分,可怕的痛-4分,极为痛苦-5分[4]。

1.3.4视觉模拟定级(visual analogus scale,VAS) 0~10分,无痛-0分,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10分[4]。

1.3.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包括疼痛的程度(腰背痛或腿痛)、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洗漱、穿脱衣服,等等活动)、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会活动、旅行(郊游)九个方面的内容,满分4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功能障碍越显著[4]。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PPI、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RI、PPI、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PPI、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PPI、VAS评分比较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不良反应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3 讨论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临床上常见的以慢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障碍、肌肉发生痉挛和慢性钝痛、自主神经症状和慢性软组织的疼痛,是神经肌肉疼痛发生的常见病因,研究认为腰部MPS是多个不同位置的疼痛触发点引起的,尤其是运动员和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5]。患者腰部肌肉筋膜出现无菌性炎症、渗出、纤维化、组织粘连,甚至水肿等病理改变,患者的腰脊神经的后支分支、返神经受到病理刺激后出现局部慢性的疼痛和运动障碍[6]。目前临床治疗腰部MPS常用的方法有针灸、射频热凝、局部痛点注射麻醉药物等,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有利弊。向疼痛触发点内注射利多卡因是临床上治疗腰部MPS公认的有效方法之一,局部阻滞患者疼痛,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肌肉内重复注射麻醉药物极易导致局麻药物过敏风险和肌毒性影响患者健康,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7]。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靶点为疼痛触发点,所谓触发点即是骨骼肌、肌筋膜在患者长期伏案、姿势不良、疲劳等诱发因素下形成的局限性、易激惹性、敏感性的压痛点,在压迫触发点时腰部肌肉出现疼痛、紧张、牵扯痛、颤搐、自主神经反应等临床症状,导致肌纤维相关的关节活动受限[9]。触发痛点针刺治疗是治疗腰部MPS的常用方法,在肌肉痛点不同的发向上反复进行针刺,与干针疗法较为相似,针刺触发点使其诱发强烈的脊髓反应,触发点火化的脊髓中枢中对感觉支配的区域受到破坏,起到放松张力控制疼痛的目的[10]。本研究显示,触发痛点针刺治疗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与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阻滞相比临床疗效、治疗前后PRI、PPI、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触发痛点针刺治疗与利多卡因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疗效相当。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疼痛触发点的特殊性,以其作为触发痛点针刺治疗的靶点,不断针刺触发点,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其机制为对触发点周围的局部肌纤维粘连和肌纤维化瘢痕反复针刺,局部的血管神经的牵拉和压迫、微循环障碍、欠压的神经末梢等均得以改善,充分松解和舒展肌束,促进酸性代谢物等致痛物质的排除,另外,反复对触发点针刺促使患者外周血肿β-内啡肽水平增高,促进中枢5- HT(5-羟色胺)的合成,减少外周中5- HT的合成,患者腰部肌筋膜疼痛的症状显著缓解[11]。

综上所述,触发痛点针刺治疗与利多卡因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相当,但是重复注射麻醉药物极易导致肌毒性,故针刺治疗腰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优势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筋膜腰部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利多卡因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甲状腺癌细胞TPC-1的增殖能力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一套动作 缓解腰痛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加拿大警示2%利多卡因凝胶婴幼儿严重副作用的潜在风险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