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中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及其应对策略

2019-04-16 10:30欧红勤
世界家苑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困生德育教育对策

欧红勤

摘要:当今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办法,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的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德育教育;对策

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物欲橫流的时代,伴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贫困山区中学的德育教育受到巨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当前中学的教学实践,对山区中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进行浅浅的剖析并提出了个人应对的一些拙见。

1 当前山区中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有

1.1 厌恶学习、痴迷手机、不思进取和自我放弃

我校是山区中学,约七百多位学生。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手机已经成为家庭中必备的通讯工具,然而能自觉、健康地使用手机的同学不足总校人数的10%,寄宿制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部分学生大都不愿听从老师的教导,往往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不够吸引人,更多的是自我放弃,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极差。“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这话说得很直接,但也很有依据。作为班主任我也时常找这些学生谈心、谈话,但是效果得不到有效地提升,“油嘴滑舌”或“顽抗到底”是这些山区中学“学困生”的主要特点。这些学生体现在学习上懒、生活上散慢、思想上又自以为是。其主要表现在于厌恶学习、痴迷手机,不图进取、自我放弃,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理想和动力。

造成学生这种不良表现,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受当地条件差、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和环境陶冶的制约。学生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对孩子的教育基本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造成隔代教育。加上父母的精力有限,往往只养不教。部分家长用电话遥控教育,效果往往不佳。还有部分家长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亦不注重言传身教,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怕吃苦、自暴自弃、不愿进取。

1.2 家庭教育缺失,方法粗暴

家庭教育缺失这是山区中学“学困生”的又一大表现。造成学生这一表现的主因,笔者认为这和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家长们往往注重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育时也往往采取“粗暴教育”,其人不正,又何以正人。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压抑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就会像火山一样的爆发出来,学校老师的德育教育在这些学生面前更显得苍白无力。

1.3 学习自觉性差、理想信念不坚定、奋斗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本学年度以来,笔者担任七(2)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坚持每天早晨七点钟到课堂引导学生学习和每天傍晚六点四十到课室引导学生晚读,始终如一。对于这种坚持,大部分学生虽认可,但是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不想被老师“引导”,希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困生”学习自觉性差,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怕吃苦。还有的“学困生”认为是为父母和老师而读书,上课时不拿书、不动笔,故意在课堂上讲话,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山区中学“学困生”的又一大表现。

这种表现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山区的家庭里面或相对比较富有,或看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而显得夜郎自大、自以为是,或受其父母的成长经历有关,认为在山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虽不能大富大贵,但起码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有这种思想的人,你要他主动学习,不怕吃苦,是不大可能的。

2 面对山区中学“学困生”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2.1 要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一体化的德育教育网络

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合力发力,才能实现德育工作效果的最大化。首先,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体的学校,应该在山区中学德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如宣传手机的危害,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学校也可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评比或多种形式的表演会或校运会,使学生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家庭这一块,要通过微信、电话、家访的形式,建立家校联系体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则是人生的第一学校,它同样担负着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重任。家庭环境对山区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山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大背景下,山区中学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家长不要只注重物质和学生的分数,而要加强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关心孩子们的思想动态,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再次,社会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一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上不要动不动就拿老师来说事,把一件小事无限放大。这种做法,不仅给老师带来伤害,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德育教育网络,是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

2.2 要村、居和街道办事处共管

学校所属学区范围的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和学校距离近,与学生及其家庭关联多。学校保持同他们的联系,对学生德育教育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对促进学生德育教育很有必要。如村、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利用有关会议宣传关心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村、居委会的协助下,监督学生的言行表现,如学生的发型和着装,打击黄、赌、毒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山区中学的“学困生”就会大大减少。

2.3 要进行榜样示范

现在的青少年模仿心理极强,榜样中有权威性的动作、语言甚至发型都容易模仿。社会的公众人物和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其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最大。凡是学生要求做到的,老师必须做到,同时要在学生中树立好学习模范人物、学习模范标兵,以点带面,让“学困生”有榜样、有目标,促进“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2.4 要进行环境陶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教育环境也能感化“学困生”的心灵,这就要求学校、课堂建立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要净化、美化、绿化和亮化,比如宣传社会正能量的政治语录和广告等,让“学困生”有一种规范性体验,培养“学困生”的美感。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课堂内要张贴名人名画,张贴名人名句或学生守则或行为规范等并举办主题班会课和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耳濡目染,从心灵深处去感化“学困生”。

总之,山区中学要应对“学困生”和转化“学困生”,单单靠学校和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学校要切实转化“学困生”,就必须要与家庭、社会取得联系,或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社会监督职能的作用,使学校、社会、家庭配合,群策群力,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矫正“学困生”的不良学习行为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夏立坤.论当代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2] 王祥.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镇江高专学报,1995(01).

(作者单位:广东省连州市大路边镇大路边中学)

猜你喜欢
学困生德育教育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