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孔雀舞的发展与变迁研究

2019-04-16 10:30汪婷婷付丽洁
世界家苑 2019年2期
关键词:傣族变迁发展

汪婷婷 付丽洁

摘要:傣族孔雀舞经历了从民间到舞台的发展与演变。舞台创作的孔雀舞可以折射出傣族孔雀舞传承与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为了对傣族孔雀舞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本文将在传承、演变、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孔雀舞蹈作品创作中的传承性与变异性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探究孔雀舞的不断变化规律所在,结合经济、政治、外来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同时从艺术学、文化学的角度分析每个时代作品对于传统舞蹈形态的不同层面的传承,进而获得傣族孔雀舞的更深刻认识,启发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灵感。

关键词:傣族;孔雀舞;发展;变迁

孔雀舞是傣族非常重要的舞种,研究傣族少数民族发展变迁的过程有很大的价值意义。孔雀舞也是傣族舞蹈中艺术水平最高的舞蹈,也广泛被人们所熟知的舞种,现今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孔雀舞取得的诸多成就离不开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接触和不断总结,也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流中获得的灵感,最终演变成为舞蹈。本文研究孔雀舞的历史脉络,是对傣族的孔雀舞进行逐一的剖析和研究,也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有保护和发扬的意义。

1 民间传统孔雀舞

传统舞蹈派别中,古老的孔雀舞在表演中的整体造型和如今舞台上的表演样式有很大差距。传统都是由男子来表演的,没有音乐的衬托,比较考验舞姿的表达能力。舞者所穿的舞蹈服饰具有浓重的民族风情。一般在佛寺跳的孔雀舞,跳完后会将架子留在寺里,来年来时再拿着跳。舞者跳时两手用线牵孔雀翅膀,模仿孔雀的神态和生活习性翩然而舞。有时往往还配以啄木鸟、鹏鸟、小米雀、鹭鸶等拟禽舞,既体现百鸟朝佛,又显出孔雀的百鸟之王的地位,寓意佛光普照,百姓平安、吉祥。

2 傣族孔雀舞的舞台变异

2.1 由“初级改造”到民族审美性的继承

对传统民间的舞蹈进行整理,然后根据其舞蹈所表现的特点,进行了动作创新和设计,在编排过程中,这类表现手法多数依靠传统民族艺术 。

2.2 舞蹈形态的变异

从民间而来的毛相孔雀舞,到后来相继发展出来的《孔雀飞来》、《碧波孔雀》,这类型的舞蹈都是从真实存在的物种进行提炼和改造,这期间的服饰、发饰、以及舞蹈动作都发生了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传统。

3 影响傣族孔雀舞变异的因素

3.1 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状态下的审美差异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塑造了这个时期的形式风格,这是艺術创作的历史性特点。从如今的审美角度来看,建国初期的孔雀舞作品会没有我们这个时期的舞蹈作品惊艳,但在建国初期这些舞蹈是符合那个历史环境下人们普遍的审美需求,因此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从现代的角度去评价过去的作品,而必须考虑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一方面,时代环境的因素会对创作者产生的影响,使得在舞蹈编排的方法上也会有很多的影响;另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艺术创作要求,它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和趣味等诸多方面。因此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状态都会有特定的审美取向。这不是创作者个人能够决定的,而主要是由时代的审美因素决定的。每个时期舞蹈创作热点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3.2 外来文化影响

早50年代,俄罗斯就已形成了一套的“以芭蕾舞的审美原则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改造”的方法,也形成了一批代表国家和民族审美风格的舞蹈样式。由于芭蕾挺拔高压的审美风格的渗透,使得芭蕾性格舞蹈与民族民间舞蹈,在风格和形态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差别。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对民间舞的整理和加工都受到了芭蕾舞台艺术化的影响,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差别在与很大限度上的保持了民间舞蹈本身的审美主体,忠实的提纯和美化没有导致其审美风格发生大的变异。

4 传统语汇的审美把握与意象审美开掘

4.1 民族风格形式的审美把握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舞蹈风格的一个集中的体现,它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中,手部和下肢的腿部以及头极富表现力。下肢多保持在半蹲的状态,以膝部的起伏,身体与手臂所形成的三道弯造型。舞时一般不强调有力的踏和跺,落地时轻和快。除了下肢丰富的步伐和小腿灵活的舞动,上肢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

4.2 传统文化的意象审美开掘

舞蹈所表现的意象不是眼睛能够直接观看到的,就像人们评论一个女性的美为意向美一样,是靠自己的审美观点来主导。“舞蹈语言”本身不具备完整的具体语义。因此,舞蹈中的“意象”便成为其要表达的基本单位和相对完整的表现性符号,任何“意象”的构造都是为了摆脱单一的舞蹈情绪色彩,表现更为广阔的人生哲理。同一传统题材的舞蹈创作,除了从“舞蹈语言”的层面挖掘、创新,其整体的“意象”审美把握也是连接传统的关键。

4.3 深入开掘传统语汇的审美本质,走出自己的路

深入了解民族的根本,切实把握民族传统审美所形成的文化特异性,把握特有的文化心理素质,这才是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重点,也是强化民族性的灵魂。从舞蹈的创作角度来说,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对传统完全复制,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诠释和表现,这样的舞蹈创作才能够生动准确的展示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特质,不仅是对传统的尊重,更是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富含很多的民族特点,有时候为了能够体现本民族的精神内涵,创作者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创作。们不论以后在舞蹈方面有多么大的发展,一定不能脱离民族精神,不能为了博得人们的眼球,而编排一些不符合本民族审美理念的舞蹈,要端正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念。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刘建.舞蹈是怎样发散和兼融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2).

[2] 刘建.孔雀舞的人神境界[J].艺术评论,2004(10).

[3] 张胜冰.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当代形态[J].民族艺术研究,2004(01).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猜你喜欢
傣族变迁发展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别样的风情
变迁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