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发展民营经济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2019-04-16 10:42吴俊瑶
新财经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

吴俊瑶

[摘 要]从2018年9月考察东北到金秋十月广东之行,从给“万企帮万村”行动受表彰民营企业家回信,再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亲自主持民营企业座谈会,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民营经济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又亲自召开座谈会,和部分民营企业家代表交流互动,对于民营企业可谓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浅析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政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两个毫不动摇”

[中图分类号]F127

1 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1 国有经济的定义

经济学中,国有经济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国有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政权稳定的经济、政治保障。

中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1.2 国有经济的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可以说是“国有经济”的故乡。

我们都知道,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宰相叫管仲,他可以被认为是发展国有经济的第一个人。有一天齐桓公与管仲论政。齐桓公想要扩大税收来增强国力,然后管仲这样说:“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即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了“唯官山海为可耳”。随后,到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孔仅将这一制度加以完善,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成为定制,那之后,历代中央政权都开始重视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1.3 国有经济的作用

1.3.1 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我们国家性质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性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结构,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开辟广阔道路。[1]

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一次谈到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观点,毛泽东同志这样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还没有最终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

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很多同志都不能理解,然而紧随其后爆发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大规模剧变,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是多么科学、多么富有远见和战略意义。

他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的前提下做出这一论断的。在今天仍然大量存在私有制经济,尤其是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更是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每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时都这样宣誓过。我们全部工作(包括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现实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带有过渡性的社会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量仍然会有所增长,但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会变。

1.3.2 发展国有经济,是实现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公共富裕的基础

相对于中国古代的盐铁之争,21世纪的今天,国有企业也承担了更多的国家责任。同样的产值,国有企业上缴国家的利税和社保比例要大大高于民营企业。中国烟草总公司2017年上缴的利润和税收总额为11145.1亿元,而我们看一下中国国防开支是多少,2018年预算为1.1万亿元,几乎与中国的军费开支相当,而且,这还是在其支付了上下游近千万就业人口工资的前提下。金融类国企的利润和税收就更是惊人。这些资金支撑了中国的公共服务开支和社会基金的运行。

2 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2.1 民营经济的定义

在经济学中,民营经济比国有经济更具有灵活性和竞争力,可以为社会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它承担着提高生产效率和创造就业的职责。[3]

2.2 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次宪法修正案

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因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社会主义初级的这个阶段还不允许有民营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阶段民营经济在特定的条件下开始逐渐产生和发展。

2.2.1 民营经济始于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通过了两个农业文件:第一个是解禁农村工商业,第二个是认可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次年2月知青返城大规模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迅速转批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4]全国的第一张个体户执照据说发给了温州的小贩章华妹。到这一年底,全国批准开业的个体工商户约十万。

此后,1982年中国宪法第十一条明确:“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5]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从无到有。

2.2.2 民营经济的活力推进了所有制改革

民营经济从零开始,但是由于当时的时代环境,经济所有制还在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教科书,该书中明确地划分了“小业主”与“资本家”的界限。小业主是:雇工8人以下,并且自己也和工人一样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资本家:超过8人,开始被认为“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也因此,当时所有的社会主义理论中,“七下八上”是一条铁定的界限。

1987年,中央5号文件中,首次放开了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數。由三不原则改成了14字方针: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

1988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这就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的格局。

2.2.3 民营经济促进了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又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当今中国,在基础设施层面上构成绝对优势的民营企业不计其数。如淘宝网、天猫商城和京东,腾讯、微博、百度、今日头条、美团、大众点评、携程、58同城等。如果说在20世纪末,电力、金融、能源、通信运营商等,基本完全被国有资本集团所掌握,那么今天,民营企业在社交、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地产、物流及媒体资讯等领域,已居于很难撼动的支配地位。

所以对于“民营企业离场论”,以及由此引发极大的恐慌和争议,其实理性的分析一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非常重要,难分伯仲。那为什么仍然会出现这些错误的言论以及没有必要的恐慌呢?

第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明显抬头。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习总书记召集民营企业代表们,也是提醒民营企业家们要看清现实,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分放大问题,时刻保持战略定力。那么这个战略定力就是“两个毫不动摇”。

第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同时也承担了试错任务,是一个接受引导、自我提升、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以偏赅全。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也好,非公有制经济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但是,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錯误的。”

第三,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在当前的国际环境背景以及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进程中,我们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和已经过来的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一样的,从政策的制定到政策的落实肯定会存在问题,那么这种时候民营企业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脾气,从而产生怀疑情绪,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

[1]葛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一条基本经验[J].求是,2018(1).

[2]周新城.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论断——学习毛泽东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J].中华魂,2013(10).

[3]杨龙岗.中国非均衡经济研究——基于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论”的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2014.

[4]曹海英.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商业时代,2009(6).

[5]张红扬.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我国所有制结构探索[J].天府新论,2004(6).

[6]肖光.某民营企业保健品连锁企业财务规范性调查[D].北京:北京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