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真脱贫模式探析

2019-04-17 09:00戴丽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民办高校

戴丽君

摘要:民办高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当代普通大学生身上具有的特点他们拥有,同时,他们身上所闪现的特点远不止这些。作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其入学平均成绩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低,再加上民办高校自助办学,学费也就高,这样民办高校贫困生身上就突显出了需要物质和思想的援助。十九大报告提出脱真贫,真脱贫。要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生活幸福,高校资助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援助;真脱贫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等教育学生(含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预科生)资助工作,确保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则科教[2017]21号文件发出关于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落实民办高校同等资助政策。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按照规定同等享受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国家资助政策。各地区应当建立健全民办高校助学贷款业务扶持制度,提高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的比例。以便实现贫困生真脱贫。

一、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现状

2000年以来,大学生的录取比例在不断变大,这也导致了民办高校的连年扩招,连年扩招导致的后果就是大学贫困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多。民办高校招生主要是以本省为主,外省比例非常小,所以本省招生面比较广,又因为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所以大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也会增加。而且,民办高校的学费相对来说都比较高。据统计,现代民办高校的学费在15000以上。而且每年学费还在逐年往上增加,现在的工资增长比例很少,这样家庭收入就难以支付他们每月的最低生活费用。大学生们都正处在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生活费紧张拮据,势必会造成他们出现营养不良的现态,也会给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样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二)思想现状

面对家庭经济条件不充裕的情况下,有些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但必须承认的是,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学生往往要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力,这导致随之更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問题,如孤独、寂寞、自卑、焦虑、精神抑郁。其中有一些学生没有那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各类心理问题就会很容易出现,他们过度的自尊和自卑就交织在一起了,在他们的意识里就会出现贫困是很丢脸的事,担心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因此对生活上的困难采取回避态度,很少参加同学聚会,形单影只,独来独往,“宁肯节衣缩食,也不承认自己家贫、不向外界求助,而是独自承担心理和经济压力。”久而久之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甚至有的还自暴自弃。总之是自立自强与自卑并存。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的援助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援助和育人相脱节

为了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同时学校还增设了大量的勤工俭学岗位,为的就是使贫困生的生活可以暂时的得到改善。现在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比例也在增加,奖助贷都有相应的比例提升。民盟还给特困生提供了“同心班”工程,在经济上给贫困生提供了很大帮助。另外,每所民办高校自己也都有自己的经济援助措施,比如湖南信息学院就给自立自强的学生提供了150多万的英才奖学金。有了这些措施,绝大多数的贫困生能够因此而顺利地完成学业。现在帮困助学的体系正在不断完善,然而在享受该体系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我们忽视了帮困助学应该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作用。在贫困学生中出现了许多思想教育方面的欠缺,如与贷款有关的诚信教育;与勤工助学有关的资助教育、吃苦耐劳的教育以及与奖金有关的诚实教育等等。

(二)援助贫困生的思想教育针对性不足

现在,贫困助学工作的重点仍然放在物质资助方面。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贫困学生存在着价值观念混乱,心理偏差,意志力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就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地被显露出来,但没有去深入思考该如何帮助他们来解决这些困难。贫困生因为贫困原因的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有所不同。部分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对外界接触少,环境适应能力相对弱,自尊心更强,容易形成攀比心理,出现超前消费现象,因此很容易出现乱借贷现象。另外,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父母失业或下岗家庭的贫困生,由于遭遇突发事件家庭的贫困生,或者是因为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而导致的家庭收入下降,生活困难,这些都属于高校贫困生的新成员。他们往往因为自卑或自尊心强的原因,他们不会主动地去申请贫困补助,同时学校也没有能够及时发现这类新的贫困生的产生,对他们的关心不够,很容易使这类贫困生导致思想认识发生偏差,从而造成对整个社会失望的困惑情绪。对于这种学生,除了必要的贫困资助外,还应该提供适当的思想教育。

(三)对贫困生的正确人生观正面教育欠缺

在想象中的大学生活都是美好的,其实大学校园并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进入大学,就会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就业、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刚刚经历了高考的高压,刚人校还没来及喘息,却又背负了精神重担,心里压力显而易见。尤其,自人学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面临比其他普通同学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这些学生还要面对学业的问题。绝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面对的是读完第一年但却不知道下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何处筹措的窘境。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变得自卑而不知所措,在未进入大学之前定下来的宏伟目标已不知如何实现,他们离自己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远,还有部分贫困学生自我放逐,不仅生活上极度颓废,而且对自己的学业也漠不关心,对待生活给自己的困苦,用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来应付。鉴于以上原因,高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这项举措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比心理教育要更加重要些,部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人生观偏差导致的。因此,应当多角度、深层次地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向他们拓展正确的人生观。

三、真脱贫举措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精准脱贫,扶贫要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实现脱真贫、真脱贫。精准扶贫的目的就是要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管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做到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达到贫困生脱真贫,真脱贫。贫困生要实现真脱贫任务任重道远,也是资助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的事业。尤其是高校资助工作者是第一落实人,更应该探讨每个贫困生的认定,重视精准落实到人的工作。评选时更应该慎重,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同时还要关注他们的思想教育,为人处事,诚信,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等等,也就是说注重对贫困生志与智的扶持。只有提高学生的学生自己的内生力,才能实现育人的本职工作,从而实现真脱贫。

(一)注重扶志与智

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康持续的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基本能够实现全学段贫困生资助达到全覆盖。发掘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离不开教育,实现一个国家的富强也是离不开教育。物质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可以改变经济落后现状,但如果是教育落后,就可能导致出现“世代穷”。俗话说,再穷也不要穷教育。我们应多方发力,为贫困学生保驾护航。给他们灌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理念,扶贫先扶志,提高贫困生的内生力,同时,建立相应的援助平台,比如爱心道德超市资助岗位,食堂资助岗位等等,让他们获得自立的光荣感。还要强调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应持续发力,不断缩小相对贫困生与一般学生的差距,让所有的學生都能够享受到最正规的大学生活和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注重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如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必须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无论是在旧时代,还是新时代,或者是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共同的理想信念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或者建设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因此,对于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刻不容缓的。高校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强化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对于贫困借贷的学生,大部分会按时还贷,但还是会有部分学生出现拖欠还贷或是逃贷现象。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应在贷款前后进行宣传教育,“两课”专题教育。这一系列的措施(专题教育、辅导员个别谈话、贫困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等)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优良品德的形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会使贫困生受益。利用勤工助学的方式引导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以搭建以网路和电话为主的专业心理咨询平台。有一项调查显示,76.2%的学生喜欢采取面询的心理援助方式,但由于目前许多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人员数量无法满足全部学生的面对面心理援助要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学校各院系应建立系统、详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然后让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发现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应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让这些学生掌握到一些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的方法,从而有效地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良好、乐观、平和的状态,最终达到增强抗干扰的能力和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为贫困家庭的学生营造关爱的人文环境以及多角度地开展思想教育。这里面包含“责任心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等。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让学生有“动辄伸手求助的懒人”的思想,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克服依附性心理,将贫穷是一种耻辱、自认为“矮人一等”的消极思想摒弃掉。贫困生不能因贫穷而产生埋怨的情绪,因为这是由于家庭乃至国家的现行政策而造成的。应该杜绝因个人虚荣心而自行消沉的行为。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关注贫困家庭学生成长,助人自助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考虑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者以主动心理预防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着温暖、尊重与信任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鼓励,让他们度过心理学家称作的“危机期”。

参考文献

[1]汪育文,贡国芳,胡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3).

[2]林涛.基于“精准扶贫”机制的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实施策略[J].职大学报,2017(04).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民办高校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