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运用精准方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2019-04-17 13:11马春波
奋斗 2019年13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总书记

马春波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称《摘编》)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时代承载使命,事业呼唤担当。当前,黑河市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到了决胜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顶层设计已经部署完备,《摘编》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242段论述,通过深入学习《摘编》,能够充分认识脱贫攻坚事业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精读深研夯基础,学会用世界眼光看待脱贫攻坚

一是精读,涵养为民情怀。《摘编》第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阐述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民的热爱,特别是对贫困群众的牵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青年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与当地农民群众一起辛勤劳作,从那时起他便立志要让人们的生活好起来,多做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让贫困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让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学习《摘编》,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将个人前途命运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振兴紧密联系起来。二是研读,领悟精准方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道路越走越宽广,亿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摘编》第二至第七部分系统总结了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其中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二字,具体来说就是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比作“绣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贫困户有不同的扶法”,必须“因人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精准落实、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反映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学习《摘编》,就是要认识精准方略的必然性和有效性,领会实质,提高能力,把对脱贫攻坚的理解和自信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三是品读,开拓世界眼光。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摘编》第八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作了深刻阐述。“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我国在致力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承诺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并呼吁与世界各国一道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愿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学习《摘编》,就是要拓展世界眼光,破除狭隘观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为己任,心系人类发展的博大胸怀。

二、活学活用明要义,懂得用辩证眼光看待脱贫攻坚

一要辩证看待“贫”与“治”。通过学习《摘编》体会到,脱贫攻坚的根本目的是“治贫”。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方”。方子是“死”的,用法是“活”的,活学活用《摘编》,掌握要义、融创并举、学以致用、守正出新,才能真正祛贫病、拔穷根,养心智、育正气。辩证看待脱贫攻坚中的困难和问题,认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有针对性地拿出灵活机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针对有致富心但能力较弱者,利用政策外力扶。把着力点放在增长致富本领上,在如何帮民需、解民难、谋民福、助民富等方面下功夫,使这些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由“跟跑”转化为“领跑”;由“尾雁”转化为“头雁”。有时,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只有使贫困户站位渐高、眼界渐广、领会渐深、知识渐多,才能激发其自立、自强、自尊、自重,产生内生动力,由“心动”转化为“行动”。二要辩证看待“贫”与“兴”。治贫的根本在于“兴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现阶段,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重点围绕脱贫攻坚展开,实施政策倾斜支持,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相互关联,又密不可分;既互促互动,又同向同行:一方面,通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另一方面,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部署、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方面紧密衔接、通盘谋划,同步实施、压茬推进。三要辩证看待“贫”与“强”。整体观念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短板”是系统的薄弱环节,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事物的主要矛盾。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地区、群体等之间在主客观方面往往存在一些差异。如:贫困县、村与非贫困县、村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地方之间工作水平、方式、成效存在差异;深度贫困地区与其他贫困地区存在差异;特殊贫困群体与一般贫困群体存在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脱贫攻坚的短板、瓶颈,制约了进展,形成明显的“亮点很亮、死角很死”的两端倾向。换一个角度看,恰恰是这些差异,为我们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寻找契机、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只要高度重视,深入研判,就一定能保证脱贫攻坚统筹推进、稳步向前。

三、结合实际找关键,善于用长远眼光看待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长期艰苦卓绝的伟大战役。《摘编》指导我们,坚持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培育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市级统筹与乡镇灵活相结合,审时度势与放长眼光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基础好、经济效益高的特色种养产业,不断提高贫困群众依靠产业持续稳定脱贫增收的能力。一要“打捆”,发展特色产业。黑河处于小兴安岭生态核心区,气候优势得天独厚,适合很多特色农作物生长,贫困农民要脱贫,就要依靠自身自然条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十六膳、玫瑰花饼、瑷珲山珍、孙吴沙棘等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都成為黑河市当前主打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能够带领贫困群众尽快脱贫。二要“抱团”,创新扶贫资源配置。积极推动扶贫组织方式,创新扶贫资源配置方式,依托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农民增收示范点、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头作用,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项目+贫困户”“职业院校+示范点+贫困户”等方式,引导全市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让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共同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致富道路。三要“养息”,强化金融扶贫。杜绝“一蹴而就”理念,放弃贪大求洋的“功利心”、对照比对的“攀比心”、急于求成的“紧迫心”、凡事怀疑的“保守心”,树立长久思想,在选好致富项目的前提下,对照《摘编》真帮真扶,把金融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资金、防范产业风险和培育贫困群众敢于创业、树立信用意识的重要手段,采取“双向引导”措施。一方面,引导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积极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为群众送“定心丸”;另一方面,引导群众实现从“不想贷、不敢贷”到“敢贷、会用”转变。通过金融帮扶,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内生动力,逐步打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可持续的“一县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扶贫格局。

(作者系中共黑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时局图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攻坚脱贫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