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穿”文本,学会判断

2019-04-18 09:26徐江邢天雨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丁氏挖井文本

徐江 邢天雨

理论解读

《穿井得一人》是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我以为当下教者并未带领学生读“穿”此文。“穿”的本意应是“透穿”,文本说“穿井”而不说“掘井”“挖井”,意在强调“地透而水出”之意。所以,我们今天读此文本,理解“穿”之深意,当是文透而意出。当下语文界讲读此文本,尚未臻于“文透而意出”之境界,其大体上满足于不要以讹传讹,要实事求是。这当然不错,但还不够,我们需要对故事做深入的解读,以达到“穿”之境界。如果让我作为教者的话,会如下教之。

一、“判断”节点,洞“穿”文本中有哪些 “判断”

先要判断文本中哪些句子是判断。判断是一种肯定或否定。对事情做判断要从三个方面看:第一看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第二看事情与相关公认理论是否相融,第三看事情的现实效用。这里以《穿井得一人》为由头,探究有关判断的问题。

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寓言中哪些话是判断。下面三言便是:1.吾穿井得一人。2.(吾穿井)得一人之使。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第一句话,直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我家挖井好处大,得了一个人。”这是对自家挖井行动的价值评断,是肯定性判断。在这样的评断里,本身就包含着评断的理由。挖井是对的,很值得,等于得了一个劳动力。这里暗含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是从浇地的客观实际去想,省去担水之工,水沿渠道直接流入田里;其二,从效用揭示了井的好处,等于省了一个人的劳动,但由于话说得不完整,造成歧义,成为负面奇闻并四下传播的源头。第二句话是在造成恶劣影响后重新对原话予以补充性解释,与前句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吾穿井)得一人之使。第三句话则是一个否定的判断。在这句话里,关键点是“求闻”,这里要把“求”与“闻”分开来理解。“求”就是追求,但是,如传闻者那样听风是雨,这种“求”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得到的“所闻”,信息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是害人的谣言。所以,这样的“求”及“求到的”,不如没有这一切。这是对文中传闻者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否定性判断,而理由就包含在故事中,即不做调查、考证而轻易传播不实信息是有害的。

二、丁氏之错根本点是什么

在这则寓言中,一切错误的根源在宋人丁氏。他的根本性错误是在表述自己的判断时用错了词,说错了话。201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是以“语言”为话题。试题中说“语言”在现代生活中有三大功能——丰富生活,诠释生活,传承文明。丁氏对自己穿井的价值判断,显然因语言不当而未能很好地“诠释生活”,相反,造成了恐怖效应。他穿井后不再费力去远处担水浇地,井的功能使他省了不少时间和力气。比如,你买东西讨价还价少花10元钱和你付出劳动得了10元钱的报酬,这种“省”和“得”是不同的,虽然价值都是10元。丁氏如果使用“省”字,那么,即便他的表达不完整,也不会发生那么恶劣的以讹传讹的消极影响。比如他说“穿井省一人”,虽然因说话不周让人有点儿误解,至多人们会纳闷,我们穿井用6人,难道他用5人就能做好?得向他学学,或者自我反省哪里窝工了。这样的话,一般不会传,即便传也不是令人轰动的奇闻,更不会造成恐怖。而“穿井得一人”的歧义理解就是大大的负面信息。所以,用“省”取代“得”才能准确地用语言诠释生活,并能传承文明。“穿井省一人之力”,这才是该意准确的评价判断。

三、丁氏、传闻者、宋君各给后人什么启示

读此寓言不能统而论什么注重调查,不要以讹传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汲取教训和经验。从丁氏言中,我们应懂得努力学习语言文字,正确运用词语,把自己的思想说清楚,用词不当是要误大事的!我们当以他为戒。

从传闻者言,实在可恶。此人愚蠢至极,既无判断能力,又有猎奇癖,他是“大嘴巴”。倘若动一下脑筋,“穿井得一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事?《说苑》之《辨物》有记载:“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至于是死羊还是活羊没有说。讲这一点,旨在说明挖井坑挖出一些东西,是常有的事,但有一点,绝不会得一活人!为了慎重起见,传闻者去问一下丁氏不就弄清楚了吗?不调查就传播,这就是没头脑的人。我们当以他为戒。

从宋君言,值得后人效仿。他不轻信,重调查。毛泽东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反对本本主义》)有个成语说“实事求是”,“求”就是去调查搞清问题,去伪存真;“求”就是研究,掌握规律,得其“是”也。

从此可得出如下的教训与经验——语不全者易误事,无判断力者易传讹,谣言止于智者。人们要敏于言,善判断,调查清楚了才有发言权。

教学对话

执教人:邢天雨

一、明白什么是判断

师:老师先和大家交流一下什么是判断。我们时时刻刻面临着要对事情做判断。比如,李同学上课时随意与身旁同学说话,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对不对?

生:不对!

师:张同学悄声制止他,好好听课。张同学做得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大家面临这样的情况,能够明确地对事情做出否定或肯定的认知,这就是做出判断。那么,同学们凭什么说李同学不对,说张同学对呢?

生: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不适合随意聊天 说话。

生:课堂有课堂纪律,学生不得破坏课堂 秩序。

生:课堂上有人随意说话既影响老师讲课,又影响同学听课。

师:三个同学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判断问题的理由。我来总结一下:做判断要从三个大原则去想。第一,从实际情况看事情符不符合实际,第一个同学讲得是实际;第二,从公认的原则看道理上通不通,第二个同学讲的是公认原则;第三,看事情的客观效果如何,第三个同学讲的是效果。凭这三条,我们对李同学和张同学的行为做出对不对的判断。这可是大问题、大原则。

二、对文本做判斷

1.丁氏说“穿井得一人”对不对?

师:宋人丁氏为什么要“穿井”?

生:因为没有井,浇地时就需要一人去老远的地方担水。

师:有了井呢?

生:有了井,就免去了担水之劳。

师:是啊,在井口安装一个架子,找来一根长木杆,把它拴在架子上,一端系一块大石头,一端系一柳条斗,一人就可打水,水沿渠道流入田里。即便无渠,就近担水,也省了不少力气。所以,丁氏怎样对自家穿井之事进行评断的呢?

生:穿井得一人。

师:先不论他说得对不对,丁氏对自己穿井是什么态度?

生:肯定的态度。

师:他的判断与前边老师讲的三条原则哪几条有关?

生:第一条和第三条,即实际情况和效果。

师:他的自我判断对不对?

生:他自我肯定,是对的。

师:在这件事上他认为是对的,那么他的表述话语有没有错误呢?

生:他的表述话语不对。

师:根据什么这样说呢?

生:他给人们造成困惑,让人误以为他穿井得到了一个人,这实际上成为以讹传讹的源头。

师:他应该怎么说?

生:他应该如后面说的那样——“穿井得一人之使”,把话说完整,不能说半句话。

师:这样的解释固然结束了传谣,但从根本上说,他这样的表述就不对。你们说“得”是什么意思?特别是与原来的状况相比较,有何区别?比如,你学习好得了500元奖学金和你家经济困难学校为你免除了500元学费。

生:得,是得到,是比原来多了一点儿什么。比如,我学习好得了500元奖学金,这时,我手中比原来多了500元。我免除500元学费,其实是少交了500元,省了500元。

师:这就是“得”与“省”的区别。丁氏穿井不用到远处担水,不是得了一人帮忙担水,而是少用一人的力气担水,是“省”不是“得”。如果开始说“穿井省一人”,还会造成那么大的轰动吗?

生:不会。顶多会让人们纳闷他有什么诀窍比别人少用一人,要学学他的经验!

师:2018年江苏省以“语言”为话题作文,试题说语言能“丰富生活,诠释生活,传承文明”。很显然,丁氏没能准确“诠释”自己的“生活”,不但没有“传承”文明,而且还造成恐慌。

2.明确寓言作者的判断是何意思?

师:寓言作者对故事做出什么判断?

生:求闻若此,不如无闻也。

师:这是对何事做出的判断?

生:对开始那位传闻人以及后来传闻人的传闻行为做出的判断。

师:这个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生:大家以讹传讹,沸沸扬扬,扰乱人们的 思想。

师:这个判断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点明故事的主旨,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这样追求所知所闻还不如不知道。

三、对文本中的人物做何判断、明何教训

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明白了故事的本意。下面请问,大家对文中提到的丁氏、传闻人及宋君有何评断?

生:丁氏语言素质差,事说不清,应该好好补习语文。

生:传闻人不动脑筋,不但没有判断力,同时还不善于调查。

生:宋君还算是个明白人,他动了脑子,对有疑问的事及时进行调查。

师:宋君做法值得效仿。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宋君有调查,谣言止于智者。

四、课后作文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下面,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穿井得一人>谈起》,下面看看写作提示:

(1)从《穿井得一人》扣文题应先思考传闻人听到宋人丁氏的话,他做出什么判断,对社会发了什么“言”,有什么影响?(2)联系现实客观实际想一想,有无与传闻人或宋君相类似的情况。(3)总结世上事没有调查怎么样,有调查又怎么样,得出结论。

2.请把事情说清楚。

以《〈穿井得一人〉的教训》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请看相关的写作提示:

(1)讲清宋人丁氏说“半句话”造成的负面影响。(2)由丁氏说“半句话”造成的误会说开去,还能想到哪些不能说明事情的情况?(3)联系听说的、见到的、读到的事例再分析其危害。(4)总结说准说清“话”的重要性。

3.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以“《〈穿井得一人〉‘得字》的推敲说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请看相关的写作提示:

(1)结合文本辨析“穿井得一人”究竟该用“得”字还是用“省”字。(2)结合自己所知汉语字义相近实况,再谈推敲用字的必要。(3)号召人们认真学习语言,认真使用語言。

(此稿件由河北省固安县英才学校“语文与逻辑研究室”提供)

猜你喜欢
丁氏挖井文本
喝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穿井得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丁甘仁医案研究进展*
地质学家丁文江逝世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穿井得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