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澄: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2019-04-19 03:28牛翘楚
北方人 2019年8期
关键词:哈工大雕塑建筑设计

文/牛翘楚

孙澄,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自1997年研究生毕业从教以来,一直拼搏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线,曾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建筑学方向仅有三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龙江科技英才”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支持计划;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宝钢优秀教师、中国建设协会优秀教师等奖励;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十余项重要学术任职以及《中国建筑教育》《新建筑》等4个学术期刊编委。

长期致力于数字化建筑设计、公共建筑创作、寒地地域建筑与人居环境以及城市防灾与建筑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孙澄在促进寒地城市与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寒地建筑建造质量与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完成重要工程设计项目60余项,解决了一系列科学与工程技术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获中国建筑设计金、银奖等国家、省部级以上优秀勘察设计奖一、二等奖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译著2部;授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相关成果被20余家设计及科研机构推广应用,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教师是知识海洋的灯塔。“在学习生涯中,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谆谆教导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灵魂和人格的老师。导师在一个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不仅起到学术带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处世的榜样。我的导师孙澄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我。”学生眼里的孙老师对待科研非常严谨,在学术研究和项目课题上都力求做到专一、精湛。

德高为范,博学为师。2010年是哈工大建校90周年,学校为此精心安排了校园更新改造工程。其中校园主广场雕塑“哈工大星”得到了很多师生的赞扬,在这背后倾注了孙澄和几位研究生半年的心血。校园更新改造工作早在2009年9月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一直到2010年6月才完工。从校园更新策划到设计、施工,他全程跟踪进行。“哈工大星”是校园更新的“重头戏”,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难设计的恰恰正是雕塑与大门,因为每个设计作品的评价都是观赏者个人意识导向。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同样也可能是“千古骂名的作品”。同时,“哈工大星”位于校园的主广场,地域位置重要,情感关注独特。更难的是它处在城市立交桥上部,场地关系复杂,施工难度大。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孙澄仍然以哈工大人勇于创新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承担了设计工作。前期调研、场地规划、雕塑立意、造型推敲、细部设计,每一个阶段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去实地考察,对每个空间尺度和场景氛围都做了详细记录,并且每个星期都会讨论两次方案设计,收集了全国著名高校的校训石和雕塑设计,逐一进行对比和参考。孙澄的要求很高,每次都是从大方向把握雕塑的场地性,从细节上把握雕塑的感官性。前后一共推敲了60多个方案,每个方案他都以严谨而犀利的态度研究其内涵性和实施性。最终经过9次方案汇报与评选,校方选中了以“绽放之星”为主题思想的方案,这个方案在校庆时刻起到了气氛添彩效果。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孙澄正是一位精于教、乐于教的人,他一直从事基础教学和高年级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位对图书馆等公共建筑设计和数字化建筑设计颇有研究的学者。在教学方法上,他采用欧美“以能力为本位(CBE)”的交流引导式教学方法,常常告诫学生:“大学是思维碰撞的地方,很多课程都需要创新性发散思维,特别是建筑设计课程,更需要还处在学生时代的未来建筑师积极自主地学习与创造。”小班教学、积极交流发言、课后自主解决问题,都是他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从小到大都是“填鸭式”教学的接受者,一开始学生不是很适应,发言的机会很多,可同学们不能非常主动地与他交流。后来在老师坚持不懈、循循教导的精神感染下,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渐渐积极发言、踊跃交流起来。

孙澄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性格豪爽,处处体现了东北人的个性特征。在QQ的好友印象中,他得到的评价是“开明又包容”。研究生的生活往往是严谨又自由的,学术上必须出成果,而生活上又可以自行支配,很多学生和导师有时候几个月都不见面。偶尔有人没有去参加讨论会或者上课,过后他都会打电话过去,或者从侧面了解学生的近况。“虽然只是一个电话或者几句话,但这种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却体现了他待人处事的一贯风格。”

在孙澄的推动下,学校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的学者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他曾任联席主席,主持国际会议5次,主旨报告7次,作为组织委员会成员参与主持国际会议10余次,邀请美、英、日、荷、德等国家20余位著名学者来华讲学,并创办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形成了辐射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交流与科研创新平台,推动我国建筑数字化设计领域的科技进步,引领我国绿色建筑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猜你喜欢
哈工大雕塑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巨型雕塑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我的破烂雕塑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写实雕塑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