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幼师生宽恕与攻击性的关系探究

2019-04-19 12:12贺张真
文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幼师生攻击性

贺张真

内容摘要:为探讨幼师生宽恕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取样法,并运用Hearland宽恕量表、攻击性行为问卷开展调查,结果显示:(1)非独生幼师生在宽恕他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幼师生,幼师生在言语攻击和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平均值;(2)相关分析显示,除宽恕自己与身体攻击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外,幼师生宽恕及各维度与攻击性及各维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3)回归分析显示整体而言,幼师生宽恕对攻击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宽恕他人对身体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宽恕自己对言语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高,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越少,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低,越易表现出攻击性,为教育者开展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师生 宽恕水平 攻击性

一.研究背景

近日,教育部明确提出印发《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读幼师生是承担未来学前教育的接力军,其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关注。而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幼师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容易出现针锋相对的情况,也有自伤的情况,这与宽恕有很大关系。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冒犯后,放弃对冒犯者的消极情绪判断和行为,取而代之积极的情绪、判断和行为的过程(Enright et al.,1992)。即在认知上不再责怪冒犯者,而是出现积极的认知,如理解尊重对方;情绪上:受害者对冒犯者的愤怒、憎恨等消极情绪被中性情绪所取代,出现积极的情感,如同情和爱心;而在行为上受害者不再实施报复行为,而愿意与对方共处。以往研究表明,宽恕具有亲社会利他性质和自我保持机制,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互动方式,改善和修复已经破裂的人际关系。幼儿教师是一种亲社会职业,宽恕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显得格外重要。

攻击性主要包括外显的攻击行为和内隐的攻击性。国内外学者对攻击性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如国内学者提出攻击可能表现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如愤怒、激动及敌意等;也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林崇德、杨冶良、黄希庭,2003),而Fesbach(1970年)提出攻击性不应仅仅考虑其行为后果,更是应该考虑攻击者伤害他人的意图。攻击性作为一种破坏性、伤害性的行为,需要引起关注。

幼师生与他人交往时,宽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采取不同的途径去应对矛盾冲突,在个案访谈阶段发现,当幼师生不善于宽恕他人和自己时,更容易产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不会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去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如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等。以往研究以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宽恕与攻击性关系密切,此研究以幼师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宽恕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法

宽恕量表:Hearland编制,由24个项目组成,包括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个维度,分维度各包括12道题目,进行7级评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则越容易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Barbe:和Maltby在研究中发现,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和0.7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攻击性行为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由Buss和Perry编制,共29个题,分为4个维度:身体攻击(9个题目)、言语攻击(5个题目)、愤怒(7个题目),敌对(8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反向计分题目为9、16。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1,重测信度为0.80,信效度良好。问卷得分越高者攻击性行为越强。

2.研究对象

选择某中等职业学校的298名幼师生,运用统一的指导语现场进行施测。然后整理数据,其中有14份无效问卷,出现乱答等情况。最后共28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5%。运用SPSS21.0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基本情况分析

所选样本的年龄在15~20岁之间,全部是女生,其中独生子女占41人,非独生子女占242人。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首先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保持方差齐性,在宽恕他人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t1=2.115,df=281,p=0.035),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宽恕自己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2=0.407,df=281,p=0.685)。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幼师生在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宽恕他人的得分显著高于宽恕自己的得分(t3=3.634,df=282,p<0.001)。

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方面的均值是在4.0左右,单样本t检验,发现均没有达到显著性程度,说明幼师生整体宽恕现状处于中等水平。通過描述性分析发现幼师生的言语攻击和敌对两个维度得分比较高,大于中间值3。

2.幼师生宽恕水平与攻击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对幼师生归因方式总分及各维度与宽恕的总分及各维度作两两相关的统计分析,取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知,除了宽恕自己得分与身体攻击得分之间的相关不显著以外,宽恕总分、宽恕他人、宽恕自己与攻击性、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对两两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且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

3.幼师生攻击性对宽恕水平的回归分析

在宽恕及各维度与攻击性及各维度两两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的基础上,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运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变量间的回归分析。幼师生攻击性对宽恕整体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可发现宽恕水平对攻击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具体的公式是Y=-0.497X+134.3(p<0.001)。具体各项指标如下:

把宽恕的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并分别以攻击性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主要从R、解释变异量R2及统计检验量F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所得结果如表3。

由上表可知,对于攻击性整体来说,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均对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宽恕他人对攻击性的预测系数β为-.471(p<0.001),而宽恕自己对攻击性的预测系数为-.139(p<0.01)。对于攻击性各具体维度来说:(1)宽恕他人对身体攻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预测系数为-.494(p<0.001),而宽恕自己对身体攻击的影响不显著;(2)宽恕自己对言语性攻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预测系数为-.126(p<0.05),而宽恕他人对言语性攻击的预测不显著;(3)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对愤怒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宽恕他人对愤怒的预测系数达到-.399(p<0.001),宽恕自己对愤怒的预测系数为-.116(p<0.05);(4)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对敌对均有显著性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宽恕他人对敌对的预测系数为-.369(p<0.001),宽恕自己对敌对的预测系数为-.261(p<0.001)。

四.讨论

首先,独生与否在宽恕他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宽恕得分显著高于独生,这说明非独生子女更容易做到宽恕他人,这可能与其生活经历有关系,非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兄弟姐妹之间的问题,在彼此不断的磨合中各容易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矛盾冲突,更容易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学会换位思考,当别人冒犯自己时,更能宽恕对方,而不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宽恕他人与宽恕自己之间相关显著,一个难以自我宽恕的人很难发自内心的宽恕他人,正如经常说到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好好地爱自己,又怎么能给予他人合理的爱呢,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自己,又怎么能宽以待人呢。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我们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时,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待人方式。

其次,幼师生的言语性攻击和敌对得分显著高于中间值,说明幼师生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时,更倾向于通过言语攻击和敌对的方式,这与幼师生大部分是女生有关,以往研究也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运用身体攻击,而女生更多运用言语攻击,比如:口舌之战、谩骂、污辱对方、散播谣言等;女生整体性格相对温和,所以较少采用外显的、比较暴力的方式,而多采用一些相对内隐的方式,比如内心充满敌对等。

再次,除身体攻击与宽恕自己相关不显著外,幼师生宽恕总分、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与攻击性、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对两两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宽恕水平高的人表现出的攻击性会相对少,而宽恕水平低的人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会相对多一些。因为宽恕作为一种亲社会倾向,而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亲社会倾向与反社会行为之间是负向相关的。

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整体而言幼师生宽恕负向预测攻击性行为,分维度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对攻击性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学者针对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如代苗苗(2009)通过研究发现,高中生在宽恕他人维度和和宽恕自己维度对攻击行为均有预测作用。即宽恕水平高,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而戴春林等(2008)也发现初中生宽恕对敌意和生理攻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即宽恕整体水平越高,越不容易产生敌意心理和生理攻击行为。

幼师生如果能做到宽恕他人,便会以相对和善的态度对待冒犯者,以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所以会较少出现攻击性行为。而能够做到宽恕自己会让个体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化消极的自我责备、自我埋怨为积极的自我成长、自我升华,使身心内外处于相对协调一致的状态,对社会、他人更容易产生正向积极的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更少的反社会行为。贾培丽(2015)进行团体辅导发现,通过宽恕干预可以降低中职生的攻击性行为。

具体而言:(1)幼师生宽恕他人对身体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能够宽恕他人的人更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当他人冒犯自己时,会以积极的认知、情绪、行为取代消极的认知、情绪、行为;而宽恕他人水平比较低者往往会用消极的方式应对他人,倾向于用敌对态度、愤怒的情绪和外显的身体攻击来解决问题。这与实际生活中的状况是比较符合的。

(2)幼师生宽恕自己对言语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相关分析中宽恕自己与身体攻击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而回归分析是建立在相关显著的基础上,因此前后结果基本一致;宽恕自己指向的对象是自己,而身体攻击是一种十分外显且指向他人的行为,两者之间并无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宽恕自己会使自己从消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中适当解脱出来,缓解甚至降低相对内隐的敌对和警惕态度、愤怒的情绪状态和难以控制的言语攻击。

五.思考

幼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仅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女生,更关键是未来所工作的领域,所教的对象是幼儿,由于幼儿认识水平有限,在情绪和行为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需要幼儿教师有足够的“爱心、细心、耐心、宽容心、责任心”,需要幼儿教师能够从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做到宽恕,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起点,至关重要,打好基础,建好根基,才能发挥教育因势利导的作用,使脚手架的真正效用最大化。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往往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或行为结果进行学习,处于爱模仿阶段,幼儿教师作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其言行在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幼儿,一个宽恕水平高的教师,表现出较少的攻击性,平时多以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幼儿也会受到影响,不断学会以积极的方式处理事情,宽以待人,表现出较少的攻击性,这对幼儿一生的身心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幼教行业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引起广泛重视,而作为未来幼教事业主力军的幼师生是突破点,幼师生能否以宽恕的常态对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会影响到自身的行为,比如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打骂不听话或无理取闹的幼儿、吓斥或吓唬幼儿、以愤怒的情绪对待幼儿、用敌对的方式拒绝幼儿或者使用冷暴力,甚至更严重的是形形色色的虐童事件(比如针扎、性侵等)。而宽恕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的探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幼师生宽恕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学会换位思考,从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前教育界出现的负面事件。因此在讀幼师生的宽恕教育和攻击性状况,需要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冶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2003,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11.

3.陈晓、高辛、周晖.宽宏大量与睚眦必报:宽恕和愤怒对报复的降低作用[J].心理学报,2017,Vol.49,No.2,241-252.

4.代苗苗.高中生宽恕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M].2011,河南大学.

5.戴春林,应贤慧,任庆伟.初中生宽恕与容纳对攻击性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4,20-22.

6.李玮,杨晓峰,七十三.大学生特质宽恕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汊版),2016,45(1),129-134.

7.李兆良,高燕,赵太阳等(2010).大学生宽恕与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探讨[J].医学与社会,23(7):87-88.

8.张田,丁雪辰,翁晶,傅宏,薛艳.“得寸进尺”还是“适可而止”:基于冒犯者角度对宽恕结果的讨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04-111.

9.贾培丽(2015).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宽恕干预研究[M].上海师范大学.

10.Wallace,H.M., Exline,J. J.,& Baumeister, R.F.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forgiveness: Does forgiveness deter or encourage repeat offe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8,44,453-460.

11.BUSS A H,PERRY M. 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3):452.

項目:江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审批号:2018JMXLJK09.

(作者单位:江门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幼师生攻击性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关系的研究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动物也秒懂
幼师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提高幼师生的教学技能
交互式一体机英语教学之我见
关于幼高师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调查研究
幼师生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