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与甘肃的不解之缘

2019-04-20 09:25张秀娟
百年潮 2019年4期
关键词:定西费孝通发展

张秀娟

晚年費孝通

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一生志在富民,1939年因《江村经济》出版一举成名,但他提出的小城镇思想由于各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受非议。改革开放后,费孝通迎来了第二次学术春天,足迹遍布西北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他一贯的小城镇思想,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结下了不解之缘,给甘肃人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志在富民:贯穿始终的学术追求

1935年12月,费孝通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途中迷路,误踏虎阱,费孝通被巨木大石重压,王同惠下山求援,途中坠崖落水,不幸身亡。费孝通悲痛万分,回到吴江养伤,住在一个名叫开弦弓的小村落。在开弦弓村,费孝通目睹了传统农民劳动与现代机器的结合,他被现代工业进入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勃勃生机深深吸引。短短两个月里,费孝通拄着双拐进行乡村调查,走田头、进工厂、坐航船、观商埠,搜集到丰富的素材。他以此为基础,写出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斯基评价此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费孝通的江村研究原本并无计划,而是在开弦弓村恢复情绪、休养身体的过程中不自觉开始的,属无心插柳,但他志在富民的学术追求是自觉的,最终柳树成荫,开辟了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天地。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提出小城镇思想,他认为农村人多地少,仅靠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就要农工相辅,发展农村副业。由于各种原因,费孝通的学术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遭受非议。1957年,他在《重返江村》中再次提出“农村里应当提倡恢复副业和发展小型工业”的主张。半个世纪后,在迈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中国,他终于看到自己的观点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开始了第二次学术生命,此时的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调查研究的热情没有变,他的学术追求也没有变。他想把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经验推广到落后的边区和民族地区,让更多的人富起来。1984年开始,费孝通把研究重点从沿海转到边区,从东南移到西北,从农村小镇延伸到民族地区。

内官营镇:陇中的“小城镇”之花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决定,用十年时间扶持自然条件最差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及宁夏西海固地区28个县,并帮助开发甘肃河西地区。各民主党派人士也为开发西部边区、振兴西部经济建言献策。1984年9月17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的费孝通,率民盟中央种草种树考察组一行十人,来到大西北考察的第一站—定西。定西地处甘肃中部,高寒干旱,灾荒不断,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初次来到定西,费孝通的思绪一直在这个“苦”字上。历史上,定西也曾草木丰茂,牛羊群集。费孝通反复思索,他一到定西,便马不停蹄,投入考察工作。他连续座谈,了解各方面情况。他还走上街头,走进小巷,试图追寻定西人的“根”。19日上午,费孝通在定西县委副书记、县长卢秀华等陪同下,走访了五户农民专业户。20日上午,他考察参观了进行种草种树综合治理的定西县巉口乡石家岔。通过座谈和考察,费孝通对定西地区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定西在远古时代处于游牧地域,不适宜种粮,然而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种粮为本,其他皆为种粮服务的生产结构。1983年定西农业产值占农村总产值89%。从石家岔回来后,费孝通和定西地区负责人再度举行座谈,他说:“要打破定西经济结构的现状。种草种树是对的,是第一的任务,但同时还要求转移,要转到工业方面去,转到服务方面去。”他还指出,要改变农民固有思想,“搞加工服务中心,就是小城镇,以小城镇带动农村”。这些观点与费孝通的小城镇思想一脉相承。之后,费孝通撰写了《关于定西地区区域发展的刍议》,深化了他的小城镇理论,提出了加快农转工的步伐、发展乡镇企业的建议,并提议借鉴东部发展经验,走东西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的发展道路。

1984年9月,费孝通(左一)第一次到定西,考察小流域治理

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值甘肃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阶段,费孝通的考察给贫穷落后的定西地区带来了革新的希望和勇气。在他的提议下,定西行署专员张国维带着七个县的县长到江浙沿海地区考察学习,引进了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随之,中共定西地委、定西行政公署按照省委发展乡镇企业的要求,提出了“坚持念好本草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方针,加速了乡镇工业的发展步伐。乡镇工业的鲜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悄然盛放,内官营镇则是其中最鲜艳的一朵。

1985年8月8日,费孝通又一次率民盟中央种草种树考察组来到定西。听闻内官营镇乡镇工业蓬勃发展,费孝通饶有兴趣地走访了这里。这里的农民正试图打破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传统,有些专业户已转变了见地就种粮的观念。费孝通在种植、养畜、加工专业户家中详细了解情况。看到养殖专业户张缙绅家弟兄们三对夫妇及其子女分工有序,形成了种植、养畜、加工一体化的家庭经济结构,费孝通很高兴。他欣然给内官营留下了十六个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治穷致富。费孝通还惦记着一年前他走访过的几户友谊村专业户,再次走访了其中两位。电焊工谢丽沙深感家庭电焊规模太小,开始承包起县医院两幢大楼的建筑任务,还组织起一支农民建筑队,干得正起劲。磨面户刘仰吉将磨面机交给了女儿,自己筹建并承包村办榨油厂,准备大展拳脚。勤劳质朴的定西农民正顽强地冲破小农经济的樊篱,为提高生产率、治穷致富找到了突破口。定西的产业结构悄悄地发生变化,改革向着更宽更广的方向迈进,这正是费孝通所期待的。

“東引西进”:定西地方工业绽放异彩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定西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缺技术和资金。对于困难,费孝通说:“缺啥找啥,创造条件。”第一次考察定西后,费孝通写下《关于定西地区区域发展的刍议》,提出了“以东支西,以西资东,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原则。在第二次考察定西回京后,费孝通又写下了系列文章,边区行的第一篇《边区开发——定西篇》,强调了西部地区要向东部地区找技术,搞东西联营,并指出西部的产品应该再向西部走,从西向西开辟市场。费孝通把这一战略思想称为“东引西进”。两年间,定西地区对费孝通的战略设想进行反复实践,把沿海技术引进来,把产品向西打出去,将改革开放一步步引向深入,地方工业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6年8月1日,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全国政协农业组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联合召开全国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开发学术讨论会,费孝通受邀参加会议。费孝通对定西一年来的变化很关切,一抵达兰州便迫不及待地乘车赶赴定西。这已是他第三次去定西,昔日空旷的沟川和裸露的山坂,如今已披上了绿装,尽管只是一抹浅绿色,也足以让人感到欣慰。一路上,费孝通凭窗远眺,欣喜之情油然而生:三年雨润春草生,千山浅绿染边城。勤种草树得天助,远客重来喜相迎。

来到定西,76岁高龄的费孝通下车后稍作休息,就催促地委书记韩正卿向他“谈谈情况”。这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费孝通兴致勃勃,边听边问,还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他还特意向定西专员张国维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再次谈起了“东引西进”的发展模式。张国维详细介绍了定西地区近来的发展情况,一一列举了“东引西进”取得发展的具体事例,渭源县水泥厂、临洮县皮鞋厂和陇西造纸厂分别与江苏、上海联营,提高了生产质量,打开了销路,拓展了市场,盈利都在十万以上。定西还设法引进了许多新技术,如从江浙请来三个刺绣女工,教会定西姑娘绣花,现在有一个村子专门生产绣花头巾和衣服,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从北京请来一个工人传授制作果脯的技术,几个月后就办起了加工厂,产品深受老百姓喜爱,还销往外地,现在农民都愿意种杏树了。听到这些,费孝通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他重新阐述了“东引西进”的观点,向张国维说:“你们的市场在于西进,产品要往青海、新疆、西藏打,还可以打入南亚、中东,打入苏联、蒙古。”听了费孝通的话,张国维震撼了,这位老人来一次定西,就提出一次更高的要求,勾画出一个更大的蓝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大开放力度是推动经济发展必由之路,向西、向西、再向西,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却又是切实要努力奋斗的路。

1986年8月,费孝通(左一)与定西地委书记韩正卿(右一)亲切交谈

在学术讨论会的发言中,费孝通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分析了贫困地区所形成的各自不同的类型,指出治穷致富的道路也应该不同。他讲了苏南、温州,讲到广州沿海,也讲到华北、西北。他指出定西地区这三年来的变化,关键就是在种草种树的基础上加快了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发展经济,就要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费孝通以定西为范例,对定西近几年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定西的未来寄予厚望。讲话最后他再次谈到了“东引西进”,指出向东去引进,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搞联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东引西进”的思路使费孝通产生了“全国一盘棋”的观点,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思想,创造了费孝通第二次学术生命的辉煌时期。

区域发展:第二次学术生命的闪光点

费孝通与甘肃的缘分并不只在定西,在考察定西回兰州后,费孝通还多次前往甘南、临夏等地调查,撰写了《开发甘南的意义和建议》《关于临夏—海东民族经济协作区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等,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费孝通通过对甘肃以及青海、宁夏一些地区的考察,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大发展,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他认为,东西差距事关全局,有必要给予充分重视。于是,他提出在甘肃临夏和青海海东两地建立一个经济协作区。

1988年4月,费孝通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呼吁下,这年7月由甘肃、宁夏、青海和民盟中央联合发起的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建设研讨会在兰州举办,会议讨论通过了相关政策性问题的意见及总体发展规划。会后,费孝通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建立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建议》,这份建议对带动辐射祖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缓解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9年9月,费孝通在甘肃省进行了为期20天的考察,走访了靖远、白银、酒泉、嘉峪关等地,通过调查研究,他再次呼吁要加强西部地区的发展,以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1990年5月,由甘、宁、青、内蒙古四省区联合组织的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第一次协调会议在兰州召开。会上,费孝通作《开发大西北,迎接二十一世纪》的讲话,分析了东西差距和民族差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地区差距和以此带来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的基本问题之一”,再次重申了他的区域发展思想。这比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早了十年。费孝通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超前意识,他以睿智的眼光和全国一盘棋的思维方式,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是小城镇思想的深化与延伸,是费孝通第二次学术生命中的闪光点,体现了他胸怀大局的研究视野及志在富民的学术追求。

情系定西:见证陇中地区脱贫历程

1988年7月25日,费孝通在兰州参加甘青宁三省区发展战略与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建设研讨会后,沿临夏到青海进行考察,他仍然挂念定西,特意绕道定西。费孝通的这次定西之行是轻松的、愉快的。一路上,他不时打开车窗,探头向沿途搬运麦子的农民们微笑致意,有些村民认出费孝通,赶忙放下手中的麦子,举起双手回应。这一次,费孝通参观了无纺织地毯厂。这是一个仅用一年时间建成的厂,设备从德国和奥地利引进,具有现代化工业特色。入座后,费孝通指着地上铺着的红地毯问道:“这是你们的产品?”接着他躬身用手摸了一下,又问起地毯的性能。看到从西方引进的无梭织机,费孝通颇有感触地说:“这是新事物,社会反映怎么样?”厂长李政清略加思忖后答道:“一开始我们把产品背到南京、北京去卖,人家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是不相信西北人能生产出好产品。亚运会选中我们飞天牌后,外地人很快就接受了。现在一分钟生产7.4平方米的地毯都满足不了市场需要。我们的厂名甘肃省无纺织地毯厂也是受到这种启发,省委书记李子奇给起的。”随后,费孝通参观了整条生产流水线,目睹了现代化的管理,他不停和厂长、总工程师交谈。隆隆的机器声淹没了他们的谈话,却掩盖不住从心中流露出的喜悦。他还参观了定西制鞋厂,这个厂的前身是定西手工业综合厂鞋业车间,由于转换产业思路,不断改革创新,产品种类由1种发展到48种,深受省内消费者欢迎,并向西打入了青海和西藏。在制鞋厂的样品室里,费孝通看着各种款式新颖、做工考究的鞋样,仔细端详,当从中拿起一双毛布底子鞋时,厂长对他说:“这鞋是老年人穿的,费老您穿上一定合适。”费孝通听完大笑起来。费孝通走后,制鞋厂特意赶作了两双毛布底鞋当晚送到地委招待所费孝通下榻处。费孝通收下了鞋,却执意付了款。

看完工厂,费孝通还不忘去看看他的农民朋友,接着走访了谢丽沙的镇龙沙发厂。这是费孝通第四次来定西,已是第三次见谢丽沙了。谢丽沙一见到费孝通便赶忙抓住他的手,说道:“您老还记得我吗?”费孝通微笑着拍了拍谢丽沙的肩膀,说:“记得记得,老朋友了!第一次我来时,你还是个修自行车的小匠人,第二次你就骑上了摩托车,现在都成了一个阔老板了。”“老朋友”这个称呼,摆在一个国家领导人和一个在贫瘠的土地上为自己的命运挣扎奋斗的农民之间,显得多么不寻常、多么亲切。谢丽沙滔滔不绝地向费孝通讲述自己从江浙请人找技术办镇龙沙发厂的经过,他告诉费孝通厂里生产的沙发已经打入了青海、西藏,现在月产量300副,月收入六万元。谢丽沙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大胆实践费孝通提出的“东引西进”的致富理念,从一名小小电焊工成长为一名年轻农民企业家。在《边区开发定西篇》中,费孝通称这位“老朋友”为“一个经营管理人才”。

1988年7月,費孝通参观定西镇龙沙发厂

当天下午,费孝通与定西地区党政负责人进行座谈。从当年吃国家救济到如今农民们的存粮,从乡镇工业的崛起到工农产值的比重,从执着开拓的“牛劲”到之后发展的“龙头”,费孝通和与会者谈笑风生,会场气氛融洽、活跃。座谈会上,费孝通说:“我是研究农民,研究农村的,研究了几十年。我一辈子关心的就是穷朋友。定西是块穷地方,所以我多次地来。这一次来和我第一次来,感到定西的变化太大了。要是定西以后的变化还是这样大,我也就可以再不来了。”座谈会进入尾声,定西地委领导再次表示请费孝通帮助指导工作时,费孝通无比宽怀地说:“你们做得很好,也没有什么帮的忙了。我是专门帮穷朋友的,你们好了,我就不来了,到少数民族那里去。”这次定西之行,费孝通为定西制鞋厂、镇龙沙发厂题写了匾额,还为尚在编纂之中的《定西县志》题写了书名。

1995年9月4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第五次来定西。这一次他是坐火车来的,专门看看沿途地区的发展面貌。他在考察兴建中的临洮县三甲水电站时,对这座电站采取国家投一点、地方挤一点、群众投一点的筹资办法表示赞赏,并挥笔题写“办电兴工,强县富民”,鼓励这种地方办电的有益尝试。他还亲临临洮县塔儿湾乡天水沟村农户王海龙家实地考察,看到这个六口之家丰衣足食时,感到十分高兴。他还指出,“大西北主要是生态问题”,希望定西要重视水利建设、重视旱作农业、支持引洮工程,要有大农业观点,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市场转移。

1995年9月,费孝通参观甘肃无纺织地毯厂

2001年8月2日上午,年过九旬的费孝通第六次来到定西。他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也没有到会议室开座谈会,一如既往地以调研为先,前往巉口镇三十里铺村,走访了两户农民。在大堡子社农民马德家里,他仔细察看了水窖的蓄水情况。马德告诉他,现在有了121雨水集流工程,不仅解决了吃水问题,还能利用水窖所蓄的水发展庭院经济。马德打了一桶水提到他面前,费孝通把手伸到水里摸了摸,高兴地说:“水不硬,很干净。”在剡茂林家,得知他们夫妇依靠劳务输出,上一年全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时,他非常高兴,挥笔为他们14岁的女儿剡娜娜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

2003年8月,费孝通第七次来定西,这位已经93岁高龄的老人怀揣着对定西的牵挂,在亲人的搀扶下缓缓走来。陇中变了,没有了20年前的苦寒,荒山一片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农民脸上的愁容也不见了踪影。看着周围这些年轻而朴实的面孔,这些用土豆换来安定祥和生活的高原人民,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安定新城,老人心中感慨万千,深感欣慰。2003年7月,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成立,其会员遍布全区19个农村乡镇及周边地区,覆盖农户7.8万多户,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马铃薯交易中心。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马铃薯卖不出去了,甚至不用担心马铃薯低价销售,在巉口种植一亩马铃薯可以获利600多元。费孝通说:“现在我可以放心了,以后也可以不再来定西了。”在蒙蒙细雨中,他向定西乡亲们挥了挥手,和大家依依惜别。

2003年8月,费孝通最后一次到定西,在村民家品尝新收获的玉米和土豆

2005年费孝通逝世,他深情关注的定西,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费孝通与定西人民一起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见证了“苦瘠甲天下”的陇中地区逐步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的历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费孝通的一生,读书和行路实不可分。在年复一年南来北往的公务车上,最常见的场景就是他在读书或隔窗眺望。年过九旬的费孝通为自己写下自勉词:“脚踏实地,胸怀大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费孝通11次来甘肃,7次走访定西,每次调研的主题虽有不同,但其目标指向无疑是让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他“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胸怀大局”的研究视野、“志在富民”的学术关切、“皓首不移”的学者姿态,给甘肃人民刻下了永久的印记。费孝通与甘肃结缘,通过对定西的调查研究,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通过对甘南、临夏等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详细考察,提出了适合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模式。甘肃有幸,被费孝通及时关注,并且持续关注,费孝通为甘肃的改革开放事业倾注了心血和力量,为定西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舆论支持,为民族地区经济腾飞作了重要贡献。甘肃人民没有忘记他,也不会忘记他,他的理念已在这里生根发芽,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这片黄土地上。

(编辑 叶松)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三处主任科员

猜你喜欢
定西费孝通发展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景泰县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品比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