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某者某也”及训诂术语规范问题

2019-04-20 13:32王秋菊
卷宗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训诂

摘 要:训诂术语作为训诂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在训诂学理论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某者某也”在古书中的具体用法以及各家观点,发掘当前训诂术语规范中的不足,并针对术语规范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训诂;某者某也;术语规范问题

训诂术语一般是指注释书的训释条例用语。传统训诂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术语,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某些术语的界定尚存有争议,例如:“某者,某也”、“读曰”、“读为”、“读若”、“读如”、“犹”等,各家对其具体的定义及用法都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形成统一的说法,这成了我们建立训诂学理论体系的一块绊脚石。因此对这些具有争议的训诂术语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仅能从中发现问题的所在,更能针对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 某者某也

1.1 关于“某者某也”能否称为训诂术语的问题

对于“某者,某也”这一句式能不能称为训诂术语,目前学界看法还不一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某者某也”是训诂术语。这一观点可能是受到了清代训诂学家阮元的影响,阮元在《经籍籑诂·凡例》收录的术语中第一类介绍的就是这种表判断的训诂术语,并举了几例,例如:“元,始也”,“尧者,高也,饶也;舜者,推也,循也”等。现行的训诂专著把“某者某也”及其变异形式看作是训诂术语的还有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赵振铎的《训诂学纲要》、方一新的《训诂学概论》等,这些专著都把“者”、“也”当做训诂术语收入了,并认为它是训释字词的重要术语。

第二种观点认为“某者,某也”不能称为训诂术语。这一观点以管锡华先生为代表,管锡华先生在《尔雅研究》一书中,把“某者某也”称为准术语,还有些研究者在文章中称之为训诂用语,如赵翠的《<尔雅翼>训诂研究》、刘世俊的《论训诂与判断句》等。刘世俊先生在文章中通过仔细分析判断句式与训诂术语的异同最后得出判断句式不应列入训诂术语,只能称之为训诂用语的结论,邵晋涵在《尔雅正义》训诂研究中提到“某者某也”在严格意义上说只是一种释义格式。这些学者都认为“某者某也”只是一种解释语言的形式,不能当做训诂术语。

第三种观点则既不认为是训诂术语,不把“某者某也”收录进专著中,也不认为它不是训诂术语,并不把两者分开来看,这派观点可以说是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说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对于“某者某也”是否能称为训诂术语尚有争议。对此笔者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即认为“某者某也”应该看作是训诂术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某者某也”及其变式作为训诂训释字词意义的术语有一定的历史性和习用性。《尔雅》作为我国第一部词典,在释义时大量的运用了这一术语及其变式,在以后的出现的《广雅》、《方言》、《说文》、《玉篇》、《广韵》、《尔雅翼》、《尔雅正义》、《叠雅》、《论语注疏》、《论衡》、《素问注》、《茶经》、《庄子疏》、《毛诗名物解》、《左氏会笺》等各种古书中均沿袭使用了这一术语,可见这一术语是各学者在训释字词意义时常用的术语,为古代学者所肯定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古书没有使用这一术语,对此笔者认为这与学者的术语使用习惯和著作的行文体式有关,并不能判定没有使用这一术语就代表着不承认这一術语在训释字词中的地位。

其二,这一术语具有固定的格式和用法,从古至今几乎没太有什么变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者”字一般用于句中主语后,表示提顿,常与“也”构成判断句,它的常见格式为:被释词——解释的词——也,基本形式主要有“某,某也”、“某者,某”、“某,某”、“某者,某者也”。另外从用法上来看,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释词,被解释的词和解释的词之间往往具有同义或近义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各家并无异议。

其三、我们在判定训诂术语的时候,应该要明确区分用作训诂术语的词的“词汇意义”和“训诂意义”,两者不能混同。作为训诂术语的“某者某也”在使用的范围上比判断句式要小,主要是用来解释字词意义,可以说是判断句式所有用法中的一部分,但是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作为训诂术语的“某者某也”是针对训诂学来说的,判断句式则是针对在古代汉语中行文格式说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1.2 对“某者某也”的界定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某者某也”在古书中出现的各种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来探讨当前对此术语界定的有关问题。我们先来看此术语在古书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用法:

1.2.1 解释字、词、句的意思

此术语的主要作用就是释义,在古书中既可以用来训释单音节词,也可以用来训释多音节词,甚至可以用来训释句子。所释之词范围较广,名词、动词、副词、代词、形容词等皆在其范围内。在训释意义的过程中,这一术语分化出了许多变异形式,有“某者某”、“某,某也”、“某,某”、“某者,某者也”、“某,亦某也”、“某,某者也”、“甲者,乙也,丙也”、“甲者,乙也。乙者,丙也”、“某某某...,某也”等,在《尔雅》中还有个别条目将“者”字改为“诸”字,为他书所罕见,可见此术语的生命力之强,使用范围之广。下面举几个例子来看:

《春秋·梁传》:“还者,事未毕也,遁也。”(甲者,乙也,丙也)

《春秋·梁传》:“雨云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也。”(甲者,乙也。乙者,丙也)

《释草·苏》:“苏,桂荏。”(某,某)

《释鱼》:“龟俯者灵,仰者谢,前弇诸果,后弇诸猎,左倪不类,右倪不若。”(诸)

《释诂》“昌、敌、疆、应、丁,当也”

1.2.2 下义界

使用这一术语可以给事物下义界,即某物是什么,还可以用来揭示事物的主要特点,如功用、今称、别称、类属等方面:

《马莳医籍》:“回肠”者,大肠也。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广肠”者,直肠也。

《释鱼·鲸》:“鲸,海中大鱼也。”

1.2.3 区别同义词和近义词

这种形式也多用来以同义或近义词相释,有时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关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有时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例如:

《陈风·东门之枌》:“榖旦于差,南方之原。”毛传:“榖,善也。”

《释兽·牛》:“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

《尔雅·释诂》:“宏,大也。”

1.2.4 释通借字

“某,某也”术语除了可以被用于直接说明词的意义外,还可以解释假借字或假借义,利用训释词与被释词之间的音义关系释词。例如:

《论语·微子》 :“君子不施其亲,”孔安国注:“施,易也。”

按:此处孔安国使用“某,某也”术语解释被释词“施”的假借义“易”。

《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毛传:“害,何也。”

在第二例中被训释的字为假借字,”即“害”是“何”的假借字。

1.2.5 表声训

声训,即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关系探求语义,主要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礼乐志》:“诗言志,歌咏言。”师古曰:“咏,永也。”

《武五子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师古曰:“忘,亡也。”

综上述,我们归纳总结了“某者某也”及其变式在古书中的主要五大用法:释义、下义界、区别同义或近义词、释通借字、声训。经过历史的沉淀,后代学者用此术语主要是用来解释字词意义,声训、释通借这一用法已经基本不用,在建国后出现的训诂专书中,对“某者某也”进行阐述时,有的把“者”、“也”分开来叙述,有的虽是阐述整个术语的用法,却只收录了“某者某也”、“某,某也”比较常用的形式,可见各家对于这一术语还有不同的认识。

2 训诂术语规范问题

“在理论建设中……没有一套在内涵和外延上都确定了的术语,科学的抽象思维几乎没法进行,更谈不到理论的系统化和教学体系的形成。”(王宁《训诂学原理》)这表明确定一套有明确界说的训诂术语对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当前规范训诂术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从以上我们对三个术语的具体分体中,以小窥大,可以发现当前研究训诂术语还存在一下幾点问题:

1)异名同实或者是异实同名现象的存在。一个术语同时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其本质是相同的,如术语“某者某也”就有很多个变式,“读为”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体,如“读或为”、“读皆为”、“读……为……”、“读”、“读亦”、“读亦为”等。

2)某些定称及用法相近而各自又有不同用法的术语混为一谈。如“读曰”、“读为”、“读如”、“读若”四者在名称上有相似点,某些用法上又有共同之处,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混乱。

3)一些历史上存在的用法及变式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目前尚无标准。有些学者选择了只保留当下最流行的用法和变式,而有些学者追本溯源,把各种变式、用法都详细介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1)针对如何处理古书中出现的而现在已经基本消失的某些术语的用法和变式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术语,在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有所选择的承袭旧术语。

2)术语的含义必须明确,界说要严格。对于那些尚有争议的训诂术语,我们可以单独划分出来,结合历史用法,综合比较各家说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判断,指出那些用法是已经被认同的,哪些用法应该淘汰。

3)对于异名同实现象的处理,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名称与概念一一对应,保留下来的用法,既要与传统术语相衔接,又要符合现代语言学对术语的要求。

4)当前专门来研究训诂术语的著作、字典辞书还十分缺乏,更多的是关于某部古书的训诂术语总结、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尝试编纂训诂字典辞书,将术语分门别类,比如释义、注音、校勘等,形成一个术语体系,这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8.

[2]王宁.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3]周大璞.训诂学要略[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

[4]方一新.训诂学概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

[5]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6]陈绂.训诂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7]管锡华.尔雅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8]刘世俊.论训诂与判断句[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9]刘世俊.论训诂学术语及其规范[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作者简介

王秋菊(1995-),女,汉族,女,山东省诸城县,现就读于青岛大学,2018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训诂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从《孟子集注》的释词看朱熹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优化和推进
谈谈《十三经注疏·魏风·伐檀》的训诂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