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2019-04-20 10:49董红光
名家名作 2019年12期
关键词:活态遗产中华文化

董红光

一、文化遗产的价值

随着全球各种思潮纵横激荡,文化遗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日益成为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其多样性、教育、认同和经济等价值愈加凸显。

1.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价值

自然界保有物种的多样性,万物生灵才能持续繁衍;在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2.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

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大量的信息,是提高大众知识水平和审美的百科全书,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就能使其成为提升群众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活教材。

3.文化遗产的认同价值

文化遗产是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共同劳动的结晶,蕴含着共同的民族信仰、智慧和价值观,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维系民族认同、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4.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由于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其本身往往就是稀世珍宝,对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现实财富;文化遗产也是旅游业的品牌,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界定

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和兰杰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指出,传统可以为现实的需要而被发明和建构,而被发明出来的传统或许可以彰显它与过去的连续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性。传统文化不能仅仅被简单地保护起来,更需要“活态”传承和发展,这样才能避免固化为博物馆里的藏品。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是让文化表现形态背后的多样性、教育、认同和经济价值更好地与时代精神接轨,在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实现有机创新和组合。

三、中华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从传统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将其蕴含的多样性、教育、认同和经济价值释放出来。

1.建立数据库,保有文化遗產多样性

保有文化的多样性,文明才能永续繁荣。浩瀚的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持续繁荣的根脉,需要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就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级编码,组建文化遗产谱系数据库,打造 “数字中国”的网络窗口,一方面有效保障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便于查阅,访问者足不出户就能一睹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化处理使保存成为可能,又弥补了非遗文化只能口耳相传的不足。

2.文化遗产与国民教育对接

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够教育大众,提升群众的素养,国民有责任、有义务去学习和品鉴。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大量乡土浓郁的文化遗产留存乡间,对老街、古桥、古城墙等乡土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复原,打造乡村“文化空间”,能够陶冶村民的情操,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城镇居民的祖辈都来自农村,开展“乡愁”旅游业,可以促进城乡文化深度融合,拉近城乡居民的情感距离。此外还要建立中小学生体验乡土文化的考评制度,将乡土文化活动作为考评分数计入总成绩。有条件的博物馆要增设儿童专区,展品要体现出趣味性和参与性,使儿童零距离感受中华文化。此外还要提升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其他各级文化遗产景区的文化品位,不断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增进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载体。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这就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参与,具体就是:积极奖励传承人热情参与传承活动,引导企业界积极投资传统文化产业,鼓励学术界挖掘、整理优秀文化遗产,倡导民众积极参与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节,尤其是濒临失传的民俗文化活动。政府主导,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请求,使我国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借力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支柱产业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化已初具规模,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未来将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我国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但远非文化强国。要打造文化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支柱产业,就需要打造中国知名文化品牌,就需要不断从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汲取营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冀南新区林坛镇学区

猜你喜欢
活态遗产中华文化
遗产怎么分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留住手艺》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