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2019-04-20 11:08胡澎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

胡澎

摘要:桂北红瑶由于其独特的居住环境及历史发展,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织锦成了红瑶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其独特的织造技艺、明艳的色彩与精美的图案让人记忆深刻,这些符号也因此成了我们了解红瑶文化的一个有形窗口。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生存却日渐式微,工艺传承面临困境,传承人的老龄化、传承方式的变迁等无疑成了影响传承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红瑶织锦工艺系统的分析,提炼其典型意义的特征,以期在方寸之地梳理其工艺变迁并深层挖掘其悠远的文化内涵,为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研究及传承奠定基础。

关键词:红瑶织锦;民间工艺;传承与变迁

中图分类号:F416.8           文献标识码:A

桂北红瑶,是指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瑶族。红瑶之所以为“红瑶”,主要是因此地区的瑶族同胞多身穿红色织、绣服装。而红瑶妇女们,都擅长针绣、织锦,直到现在深居大山而交通不便的红瑶女孩们仍旧保持着十三四岁开始学习绣花的传统习俗。织锦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传统织物,织锦的整个彩纬都在彩梭的作用下被均匀地织入锦缎中去,致使织锦中显露花纹样式地方的彩纬出现在锦缎的正面,不显露花纹样式地方的彩纬出现在锦缎的背面,整个锦缎薄厚均匀,花纹立体感十足,十分美观[1]。红瑶的民间织锦也同样是民间织锦中的翘楚。

1 关于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概述

1.1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概念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主要产生于桂北红瑶的聚居地,是一种以当地自产的棉线为原料,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被当地瑶族居民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多用于服饰、背带、头饰等装饰性与美观性要求并存的物件中。用于被面等日常用品中的织锦色彩素净,线条简单古朴,但是花纹的韵律性很强;用于瑶族传统服饰中的织锦色彩艳丽,图案装饰大胆而美丽[2]。根据《象州志》(清,同治年间)的记载:“瑶人善织瑶锦,汉族嫁女所用被面、小孩的襁褓也用瑶锦。”这说明瑶族织锦虽为民间传统的工艺,但在生活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性并且不止受到瑶族的喜爱,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这也体现了瑶族织锦具有独特的魅力。

1.2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特征

桂北红瑶织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采用了经、纬相互结合起花的传统技术,在牵动经线时将色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再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花纹图案提沉起花的要求,挑结花本,穿综上织锦机。在织造的时候,第一纬度要织平纹路质地,利用由分经棍所形成的自然开口,来进行引纬、打纬的操作。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纬开始起花。五纬为一组,不断地循环往复,织成一段红瑶织锦。

2 关于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传承现状

2.1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现状

与所有的民间工艺一样,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传承可以说是并不十分顺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桂北红瑶少数民族聚居地受到现代科技力量的影响,新兴的工业产品在当地人民的眼中有着比当地传统产品更大的魅力。人们追捧外来的工业产品,对本族的传统工艺,红瑶织锦,却不愿花费心思去研究、去传承[3]。

另外一方面,与其他民间织锦工艺相比,红瑶织锦处于一种劣势。在世界各国各地都在重视、保护自己传统文化、工艺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其他地区民间织锦工艺,如:土家族的织锦工艺、侗锦织造技术均被收录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之相比,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展开调查、学习、传承等系统研究较少。如若不能及时加强保护及传承,那将可能造成这种民族民间艺术、岁月积淀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

2.2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人现状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人群体很明显地显示出老龄化的特点。以前,“红瑶”妇女们必须掌握织锦和刺绣两项工艺,而且,不是作为个人的一项手艺或者特长,而是作为一种必需的生存技艺来学习。但是现在,年轻一代的女孩子们,是不再需要刺绣和织锦作为生存技艺的,因为有了更多可以谋生的方法,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烦琐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而学会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妇女们又在慢慢地衰老,这项传统的工艺无人再来继承。据调查数据显示,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主要由50岁以上并且拥有娴熟织锦技术的农村妇女来传承。而且,这些现有的传承者,因为年龄偏大,且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她们也只是在忙完农事、家务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一般春季、冬季是這些大龄传承人进行织锦的时间段,这时她们才能坐在老旧的织锦机前,织一些简单的被面、头饰、背带等能够日用的红瑶织锦产品。这种情况就导致传承传统文化,尤其是传承传统的民间文化,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与阻碍。

2.3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方式

因为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作为红瑶妇女们的生存手段,所以也就是一种公开的技艺。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传承方式为集体式的传承,不像其他的传统民间工艺,有的为师徒之间的传承,有的为世代家族传承。集体式传承是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传承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因为它可以不必顾及学习者与传承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没有成为师徒或者没有出生在相应的世家之中,还是有不少的民间传统工艺因为师徒或者家族这种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留下的传承方式而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从而消亡,更严重的甚至是灭绝[4]。

以前的年轻女孩,既可以向自己家族中掌握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妇女,例如母亲、姑嫂等进行系统的学习,也可以向居住在村庄内的其他更加擅长刺绣、织锦的高手学习,而且,女孩子们更乐意与同龄人相互学习、讨论。一般的,想要掌握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全部记忆,女孩子们需要花费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熟练地掌握更需要自身不断地实践、创造。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以“口传心授”的集体式传承方式一直传承至今,如今这种传承方式依然没有改变,但愿意主动去学习的人却少之又少。愿意传授技艺的人在渴望着传承技艺的人的到来,而最方便学习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年轻女孩却嫌弃桂北红瑶民间织锦的样式老土,制作耗费时间,她们更喜欢现代工厂中大批量生产的织物。就算是在结婚这种富有瑶族特色传统仪式中所用瑶锦被面,姑娘们也不再愿意和家人耗费很久的时间去自己动手来制作,她们选择到市场上去买别人织好的成品,也省去了缝纫的麻烦。现代的工业技术发达,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的生活体验,但与此同时,何尝不是剥夺了我们生活中难以言明的乐趣。

2.4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传承在当下呈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者的整体年龄偏向老龄化趋势,不利于工艺有效以及长远传承;第二,桂北红瑶织锦已与年轻人的审美趋向有所偏离;第三,红瑶没有树立起织锦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第四,传统的桂北红瑶织锦工艺及其产品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未能与时俱进。

3 对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变迁研究

3.1 桂北红瑶织锦传统工艺分析

首先,从材料上对桂北红瑶织锦工艺进行分析。既能凸显桂北红瑶民间特色又实用的传统桂北红瑶织锦工艺,多是运用本土手工纺织的粗线进行织造,淳朴美丽,简单大方,多运用于红瑶族的服饰。第二点,从织造技术上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进行分析。传统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采用传统的“经线”技术,经、纬相结合起花,循环往复进行打花操作,在我国民间织造技术中独具特色。第三点,从图案上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进行分析。传统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产品中出现的图案,大多数都是创作者们——勤劳朴实的红瑶妇女们在织造时自发进行的创作,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她们在织造时所拥有的心情,是否愉悦、是否悲伤,她们生活的一点一滴,都与她们手下织造机上的图案息息相关,从某种方面来说,桂北红瑶民间织锦的花纹图案,是红瑶民间妇女们一生的见证。第四点,从色彩上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进行分析。传统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在衣物和日用品上具有不同的色彩构造,应用在衣物、饰品等物件之上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色彩艳丽,花纹图案大胆,体现着红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而应用在被面等实用性很强的物件之上时,红瑶织锦则变得朴素简单,色彩素净,给人以很大的舒适度[5]。

3.2 桂北红瑶织锦现代工艺分析

首先,从材料上对桂北红瑶织锦工艺进行分析。现代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所应用的不仅仅是具有红瑶民族特色的粗线,其中掺杂着具有现代工业气息的丝线等物品,使传统技艺融入了现代的元素。第二点,从工艺技术上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进行分析。现代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在保留传统红瑶织造技术的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工业技术的元素。第三点,从图案上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进行分析。现代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产品中出现的图案,不仅是红瑶传统的花纹图案样式,随着与外界的交流,红瑶妇女们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在她们创作的图案中,就有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新兴花纹图案。第四点,从色彩上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进行分析。现代的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色彩不再像之前的产品一样艳丽大胆,而是为了实用或者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而变得素净简单,隐藏了红瑶本身的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这样也有一定好处,就是使桂北红瑶民间织锦产品变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其便于被非红瑶们使用。

3.3 桂北红瑶织锦传统与现代工艺对比

第一点,从材料上来说,红瑶织锦所用材料主要为工业生产的棉线或毛线,现代的材料比传统的材料更加的适用与方便,从繁复的手工加工材料中解放出来,使原材料的获取程度变得简单,有益于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传承。第二点,从织造技术上来说,现代的工艺技术是对传统工艺技术的继承与改进,现代的工艺技术并没有改变传统,而是在简单并不完整的织机及工具基础上发展及改良成木质斜织机,使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第三点从色彩上来说,客观上,简单朴素的色彩符合现代的审美要求,但是艳丽大胆的色彩才是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精髓所在,这是一个民族应有的特色与传承。

在红瑶织锦变迁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除了瑶族当地的红瑶妇女们,还有年轻一代的瑶族姑娘们。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桂北红瑶织锦工艺的变迁。蒋慧源是土生土长的瑶族姑娘,也是传统瑶族乡村里面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蒋慧源从小和母亲学习瑶锦的织造技术,继承了母亲的精湛的手艺。她于2006年创办了“瑶族织锦坊”,使用传统的瑶锦织造机和彩色麻纱线来进行织造,织造的红瑶织锦产品除了“八宝被”,瑶族服饰、饰品之外,还有新兴的一些装饰品与实用品。例如,人们家中常用的桌布、窗帘、现代服饰等。这也符合除了瑶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审美与习惯,之前因为民族间的差异使得瑶锦几乎只能在瑶族中间受到喜爱与应用,而现在蒋慧源对瑶锦的合理变迁,使得瑶锦的传承更加容易。不仅如此,这个年轻的瑶族姑娘还在县城宣传瑶锦和瑶锦坊,主动到各种家纺市场、服饰市场寻找能够合作的销售平台,使得瑶锦从瑶族的生活用品变成一种商机,一种能带给瑶族经济收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还和婚庆公司合作,推出传统瑶族婚礼服务,使得瑶锦重新出现在瑶族的生活之中。

4   影响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与变迁的因素

影响桂北红瑶织锦工艺传承与变迁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红瑶大多居住在深山之中,长久以来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使民族内部的文化、工艺难以被外界所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传承困难,而且使其难以紧跟外界变化进行变迁。第二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关注能带来巨大经济收入的现代产业技术,而忽视了传统民间工艺技术,这也是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难以良好、长久传承的一个原因。尽管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能给红瑶织锦工艺提供良好的变迁基础,但前提是其能够得到传承。第三方面,民族传统与民族习惯,可能是少数民族天生的聚居习惯。使得外界的其他民族难以接触和了解到红瑶的工艺技术与产品,致使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产品难以发挥其应带给红瑶日用之外的其他潜在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传承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的阻碍。所以寻求有效的传承方式及对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产品进行改良,使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工艺产品能够最大地发挥其应有价值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5   结语

桂北红瑶民间织锦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织锦语言无声地记录了红瑶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信仰等,通过对其传承人及传承方式等基本状况的调研及对图案、工艺技术等元素的变迁研究,深感红瑶织锦工艺魅力的同时也对当下传承问题表示担忧。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在现有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传承形式,如融合职业院校、传承人及企业多元主体的传承方式等对桂北红瑶织锦工艺进行传承与产品孵化,有效实现红瑶织锦文化向现代生活应用的转型,才是对桂北红瑶织锦工艺最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宋金良.广西民族织锦的艺术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版),1980,3(2):136-142.

[2] 赵盘保,尹亮.瑶族织锦:亟待保护和开发的民族工艺[J].民族论坛,2005,23(12):39-40.

[3] 杨颐珠.湖南瑶族织锦技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4] 黄修忠.中国民族织锦的传承与发展[J].四川丝绸,2006,28(1):50.

[5] 韦昱鑫.广西少数民族织锦艺术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融合与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7):208-210.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
农村民间工艺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与创新——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浅析体验式视野下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
传统民间工艺在新媒体技术视阈下的保护与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民间工艺保护中的应用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民间工艺传承和发展思路探析
安徽民间工艺大师: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