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隐士

2019-04-22 10:28连城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阿土天坑蜜蜂

连城

“天坑纪元198年(公元2570年)4月20日,晴,无风,温度15℃,湿度78%。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蔬菜长势很好。茼蒿开出了第一朵花,芫荽进入盛花期,小茴香的籽实逐渐饱满,萝卜的种子预计五日后可以采收,葫芦的子叶大批破土,丝瓜开放第一片真叶,黄瓜长出茎卷须,是搭架的时候了,我们给黄瓜搭了架,给辣椒苗壅了土,又浇了五畦水芹菜。明天,计划播种苋菜和长豇豆……”

日志的结尾署名阿土、阿水。

阿土和阿水是兩个机器人,自父亲回家后,每天的日志就由他们俩写。这样的日志已经记录了一百九十年,每天一篇,一共69372篇,两个机器人对此一清二楚。

做记录所需的时间很短,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种植蔬菜,就像几个世纪之前的老农那样,一切亲力亲为——工具当然有一些,不过都是些原始工具:翻土用犁、开沟用锨、除草用锄、收割用镰……所有工具都是父亲当年用过并传下来的。

两个机器人种了三十七种蔬菜,不论春夏秋冬,菜畦里总有绿色盈目。蔬菜之外另有谷物三种:小麦、水稻、荞麦;“经济作物”三种:烟草、苎麻、蓖麻。

天坑与世隔绝,一个人类都没有,经济体系根本无从谈起,为什么要种“经济作物”?因为生产需要,烟草兑水的喷雾可以除虫,苎麻的茎皮绑瓜豆架子的时候要用,蓖麻则是阿土和阿水的必需品——他们是机器人,离不开润滑油。

一线银色的瀑布从天坑壁上倾泄下来,跌落坑底形成一个深潭,潭中水满则溢,溢出的水流汇入一条深深的暗河。暗河通向何处,阿土和阿水不想知道,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看得见的水资源上。瀑布之下有父亲当年安装的发电机,这是他们的能量来源,日常的维护工作马虎不得,而在雨水匮乏的季节,引来潭水浇灌作物最省功……

天坑的形状略似一只茶杯。坑壁是青色的玄武岩,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岩化为土,滋生出许多植物。有些地方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混生,遮住了大部分坑壁,形成一块青绿斑驳的长绒“挂毯”。阳光从“挂毯”上一路照下来,等到抵达天坑底部,时间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四十分。

阿土和阿水慢吞吞地工作着,撒下苋菜种子,用钉耙把土地耙平。等这项工作一完成,他们又去旁边的菜畦开沟种长豇豆。

两个机器人的动作都很慢,工作程序却是无缝衔接的,做完这一项,立刻去做那一项。偷懒、发呆、耍滑,他们不会。

经过近两百年的合作,阿土和阿水配合得十分默契。

事实上,他们不仅是工作上的伙伴,也分别是对方的病人和医生。这么多年,他们俩互相检修维护,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说他们是相依为命的亲人也不为过。

当第一缕阳光照到天坑底部时,两个机器人不约而同地直起了腰,久久地注视着倾斜而下的光线,经过坑壁植物的浸染与分割,阳光变得细碎了,颜色似金似绿,璀璨动人的光芒闪闪烁烁。

“真是金碧辉煌啊!”阿土感叹了一句。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阿水开始吟起诗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阿土接了上去。

两个机器人的数据库里存有很多诗,他们知道,这首诗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名叫陶潜的人写的,他是一位有名的隐士。父亲也是隐士,所以父亲喜欢这首诗。

阿土和阿水也喜欢这首诗,他们喜欢陶潜所有的诗,甚至不是诗的文字也喜欢,比如那篇《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阿土和阿水都认为:天坑可与桃花源媲美,父亲可与陶潜媲美,可他们俩与谁媲美呢?两个机器人检索整个数据库,并没有结果,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机器人啊!

吟罢几首陶潜的诗文后,两个机器人又开始干活了。

种完长豇豆,两个机器人引潭水浇灌菜地。无数水滴淋在蔬菜的叶片上,也洒在野花杂草上,加上未晞的朝露,阳光一照,整个天坑底部异彩闪耀。

阿土和阿水喜欢这样美丽的景象。

谷雨过去,夏天就慢慢地来了。虽然身处天坑深处,两个机器人还是能察觉到时序的微妙变化。

小麦秀穗并扬了花;蔬菜发芽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大蒜抽了薹;冬瓜的嫩秧每天都向前爬进寸许;南瓜的卷须四下里探寻可以攀援之物,并且开出了第一朵花,那是一朵雄花。阿土和阿水检查过了,最大的那朵雌花,至少也要在一星期后开放。

虽然时候还早,阿土和阿水也准备起来了。他们俩找出去年的毛笔,预备给南瓜花和其他的虫媒花授粉。

天坑里没有蝴蝶和蜜蜂,所有的虫媒花都要靠人工授粉;天坑里也没有风,只有瀑布带下的气流形成一股小风,当风媒花开放的时候,这股小风就不太够用了,阿土和阿水有时候要借助风扇来给作物授粉。

小满过后的一天,阿土和阿水拿着毛笔,开始给虫媒花授粉。

柔软蓬松的毛笔头,从一朵花的花蕊间扫过,再扫向另一朵花的花蕊,毛笔头上沾满了花粉,颜色由麻黄变成金黄。

忽然,一种奇怪的“嗡嗡”声传进两个机器人的听觉系统,那是他们从未听过的……

两个机器人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一个小动物绕着一根黄瓜蔓子飞上飞下。它的身体很小,不比一粒豇豆大,颜色黑黄相间,有一对小小的翅膀,还有几只细小的爪子。不过,它们的两个眼睛倒很大,但看不清眼珠在哪里,难道是复眼?

两个机器人立即给小动物拍了特写,与数据库里的照片进行比对。很快结果出来了,这个小动物是——蜜蜂!

蜜蜂?天坑里有蜜蜂了!自从父亲带着他们在天坑里安家,蜜蜂从未涉足过这个地方,事实上,蜜蜂几乎在整个世界绝了迹……

两个机器人拼命思索,想知道天坑里出现蜜蜂意味着什么。可是,他们的经验实在有限,无法分析和处理这件事,唯一能够对应的,就是《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蜜蜂就是那个武陵人,它找到了这里,难道外面的世界也变了?

两个机器人盯着蜜蜂,忘记了手里的毛笔。

没过多久,两个机器人发现了第二只蜜蜂,然后是第三只、第四只……天坑里来了好多只蜜蜂!

那天晚上,在父亲留下来的小屋里,两个机器人一边给自己充电,一边谈论白天到来的蜜蜂。他们得出了结论,蜜蜂来了是好事,至少以后不必用毛笔给虫媒花授粉了,这减少了他们很多工作量啊!

蜜蜂在天坑的壁上结了巢,一个南瓜样的巢结在楮树枝上,它们在天坑安了家,

真好!

有了蜜蜂授粉,阿土和阿水騰出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他们去收割小麦并存好干燥的小麦种子;移植水稻并翻地预备种植荞麦;当蔬菜开花、结果、成熟后,他们收集蔬菜的种子,并把干燥后的种子存储到陶罐里。陶罐是他们自己烧制的,而烧制陶罐的手艺,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

整个夏天,两个机器人不停地劳作着,这种不间断的劳作一直持续到秋天。

秋天,青绿色的南瓜变成金黄色的南瓜;肥胖的冬瓜身上起了一层白粉;丝瓜由于衰老而膨大,肚腹里装满黑色的种子。丝瓜的种子是苦的,不能吃;南瓜的种子是香的,不论生熟都可以吃。父亲尚未回家的时候,一到冬天,就爱在火炉前吃南瓜子。

父亲还爱吃早春的韭菜、盛夏的黄瓜、秋天的茄子条、冬天的白菜心。

阿土和阿水是机器人,什么都不能吃,无论蔬菜有多鲜嫩,他们只能等它们长老了,然后采集种子。

过了霜降,冬天就要来了。

一天上午,在一方小小的空场上,阿土和阿水把晒干的豇豆和扁豆归拢到一起,预备剥出种子储藏。这时候,一种奇怪的声音传进他们的听觉系统。

两个机器人朝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只见一只类似于“鸟”的东西在空中盘旋。可是,它的样子却与鸟不同,它是由金属做成的,没有翅膀,却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两个机器人注视着那只“鸟”,那只“鸟”也注视着他们。

“鸟”在天坑里巡视了一大圈,升上高空飞走了。

阳光很好,他们俩继续剥着豆子。

下午,一个大型飞行器忽然降临天坑。两个机器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载人飞行器,因为他们也有一个飞行器,只是自打父亲回家后,就再没使用过。经过时光的侵蚀,它已不能再飞行,现在是存储种子的仓库。

飞行器降落在收割之后的菜地上,仓门打开,十几个人类走了出来。

两个机器人整整一百九十年没有见过人类了,可他们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这种款形的机器人绝迹一百多年了吧?”一个人说。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二百多年前,一位秦姓工程师发明并制作了这款机器人。可是他拒绝出售专利,后来连人带样品一起失踪了……”

“那是我们的父亲啊!”两个机器人站了起来,困惑地注视着这群访客。

访客有十五人,他们迅速地查看了整个天坑底部,包括菜地、小屋、工具房、飞行器……他们看见很多替换下来的零件,还有许多原封未动的零件;他们还看到许多原始的农具,无数口小肚大的陶罐。陶罐上都刻有字迹:萝卜、菠菜、小茴香、茼蒿、蓖麻、小麦……罐口都封得严严实实,让人一望而知里面装着种子。

访客们“考察”的时候,两个机器人呆呆地站着,什么都没有做——他们不知道做什么。

“考察”完毕后,访客们来到两个机器人面前。

“你们在这里多久了?”

“很久了。”两个机器人说。

“秦工程师是你们的父亲?”

“是的。”

“那么,他现在在哪里?”

“他回家了。”

“回家了?”

秦工程师失踪的时候,只有五十多岁,如果还活着,现在应该二百五六十岁了。虽然“科技大爆炸”后,人类的寿命得到延长,但这样的寿命还是很难企及的——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

“他家在哪儿?”

两个机器人沉默了一会儿,开始商量:

“阿水,要不要带他们去呢?我判断,应该没什么不可以。”

“我同意,阿土。”

两个机器人在前头带路,一队访客在后面跟着。没多久,两个机器人在一块白菜地里停了下来。一棵棵白菜都用苎麻绳捆着,这样它们才能卷出最完美的菜心……

“下面就是父亲的家。”两个机器人说。

这块白菜地就同教科书上画的一般,有畦、有埂、条沟直溜溜的,白菜们腰系麻绳,成排成列,站得整整齐齐的,就像一群矮胖的乖娃娃。

“他死了?”

“住在这里的第九年,父亲生了很重的病。他说,如果他死了,让我们把他深埋在菜地里。他是有机质,回归有机质……”

“你们说父亲回家了,原来是这个意思?”

“是的!”

访客们沉默了。

二百多年前,那个“科技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忙着改天换地,忙着征服宇宙,哪怕掘尽地球资源也在所不惜。那时的人类流行以能量胶丸代替一日三餐,好腾出时间去做更“有益”的事情。在那段时间里,旧的秩序被抛弃,旧的生活方式也被抛弃,人类的眼里除了星辰大海,没有别的……

秦工程师就是在那时失踪的,当时传闻他带走了两个机器人成品,还有大量的构件。那是当时最先进的机器人,多少跨国公司欲求购专利而不得。原来,他离开了热火朝天的世界,在隔绝人世的天坑里做了一名隐士!

历史证明,秦工程师是对的,宇宙是荒凉之所,最温暖的巢穴只有地球。可惜,等到他们明白这一点时,地球也变得荒凉了,许多资源消失,人们竭尽全力试图恢复,却不能复如从前。一些历史悠久的作物,比如好多种蔬菜,再也无处找寻了……

秦工程师隐居天坑时,带来许多蔬菜的种子。他在这里种菜,“回家”后,他的机器人接着种。

访客们看着眼前的两个机器人,再看看天坑,内心感慨万分:这个小小的基因库,会让地球变得更好,不,会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

他们应该给这两位隐士敬礼,虽然对方是机器人……

冬至那天,工作人员把所有种子都搬上了飞行器。他们穿着单衣劳动,到歇下来时,一身热汗被冷气凝住,都开始瑟瑟发抖。只有阿土和阿水浑若无事——他们是机器人啊。

“阿土,阿水,一起走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跟你们当初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了。”

“对于机器人来说,‘精彩这个词毫无意义。我们喜欢天坑,也习惯了种菜的日子,再说,父亲的家在这儿,我们要在这儿陪他……”

“好吧……”

飞行器载着珍贵的种子和工作人员升上了高空。由于空气的激荡,各种颜色的树叶从天坑壁上不停地飘落下来,仿佛传说中的大雪。

天坑那么深,壁上的植物自上而下,一重紫、一重红、一重黄,到接近坑底,植物的叶片还是青绿的,天坑真是个适宜种菜的好地方。

“我们有六棵白菜、两棵青萝卜、两棵红萝卜、两棵白萝卜、两棵胡萝卜……够留种了。”

“所有种子他们都留下了一点,虽然不多,但够我们种了。还有这些乌塌菜、芥菜、小油菜,明年都会结出种子来,足够我们永远种下去,直到时间的尽头。”

时间的尽头在哪里呢?阿土和阿水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这一刻很美,也很好。

两个机器人不约而同地抬起头,天坑之上,蓝天如洗,一朵棉花似的白云,正慢吞吞地从他们头顶悠然飘过。

这篇科幻作品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文中的两个机器人阿土和阿水在天坑中种了近二百年的蔬菜,一年四季不停地忙碌、记载,正是因为他们不间断的辛勤劳作,才为地球保存下来最珍贵的种子,给人类带来重温美好田园生活的希望!文章选材新颖,构思巧妙,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启发我们的深思。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严重雾霾、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何让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达到平衡,值得我们思考。

猜你喜欢
阿土天坑蜜蜂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阿土的蜡烛
天坑探奇
蜜蜂
阿土的蜡烛
蜜蜂
蜜蜂
蜜蜂谷
长寿之乡——乾龙天坑
阿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