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04-24 17:04
农家参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河南省科技

编者按

他们有的矢志不渝不断创新,从“望尘莫及”到“并驾齐驱”,研发掌握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有的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科研,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第一线;有的严谨钻研甘为人梯,为科技发展贡献智慧……他们是河南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让我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向当选2019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十位人物(按姓氏笔画为序)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静,十九大代表,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员。她怀揣碧水蓝天的环保梦想,坚守科研一线十余载,努力用科技创新推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在新材料和水质净化、空气净化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她所在的团队先后获得“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工人先锋号”等称号。她本人也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研制成功10余种高性能吸附材料和抗菌材料。

王静在实验室做实验

刘代军,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总设计师。他拒绝高薪诱惑,凭着满腔热血和航空梦想,献身国防。他舍小家为大家,长期坚守在试验场驻地,其中的辛酸艰难也很少向人提起。在空空导弹领域,无论是从事技术研究,还是预研和型号管理工作,他总是想方设法破解难题,尤其是在探索空空导弹派生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一人扛起三个型号副总师的重任,凭借着过硬的组织领导、技术创新能力,带领团队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用行动实现铸蓝天利箭,保山河无恙,护家国荣光的航天报国志向。

刘代军在环境实验现场

祁兴磊,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河南省夏南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科研团队潜心钻研,历时21年,主持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填补了我国肉牛育种的空白,开创了中国培育自己肉牛品种的先河,被誉为“夏南牛之父”。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把现资产总额7000余万元的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捐献给泌阳县人民政府,先后当选感动中原年度十大人物、2019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祁兴磊(左三)正在同科研人员研究夏南牛生长情况

陈俊武,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他在催化裂化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反应 — 再生工程技术,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炼油工艺的理论领域首先提出了用元素平衡(尤其是氢元素)进行催化裂化物料平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指导了不同炼油工艺过程石油基团转化规律的研究。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参加工作至今,陈俊武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祖国奉献了整整70年。

2010年10月,陈俊武(前排右二)在包头MTO现场

李俊贤,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者之一,我国著名的化工合成专家,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原院长兼总工程师。他默默投身科研近七十载,开创了国内聚氨酯产业,为研制火箭和鱼雷推进剂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一辈子勤俭节约,却捐赠毕生积蓄300万元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他坚持爱党爱国,实践科技报国理想,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被誉为“国家腾飞的推进剂”“国家精神的造就者”。

李俊贤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陈培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在甲流、SARS流行期间初发病例传播途径不明、治疗方案不确定的情况下,她靠着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靠着长期重症患者救治的经验,靠着身负重担义无反顾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担任重症监护室科主任十年来,她带领科室人员积极钻研、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掌握了包括人工膜肺氧合、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液净化等重症顶级治疗手段,并将重症医学救治的理念和实践操作技能普及到全市各家医院,提高了商丘市危重症救治的整体水平。

陈培莉(左二)查看患者病情

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3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花生遗传育种研究工作,相继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早熟、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1.3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20多亿元;创建了以幼胚离体培养、染色体倍性操作和杂种分子细胞鉴定为核心的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成功破解了制约野生花生利用的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花生育种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新友从事花生杂交授粉

胡建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河南省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博士点基金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带领团队首次提出生物制氢的光谱耦合、热效应等理论,开发了载氧体气化蒸汽重整等一系列新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扎根基层搞科普,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设计和监理河南省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32个,解决了近3万农民生活用气问题。他教书育人作师表,坚守三尺讲台,用言传身教为学生点燃信仰的明灯。

胡建军(左三)在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生态型沼气发酵气肥联产科普基地指导

茹振钢,十九大代表,中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河南省杂交小麦技术工程中心)教授。他四十载辛勤耕耘,致力于小麦育种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小麦育种理论研究和品种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等一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效益达300多亿元,被农民朋友们亲切地誉为“粮财神”!

2015年,茹振钢在麦田查看苗情

胡新朋,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多年来,他一直奋战在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第一线,带领技术团队攻克江底裂隙发育、海底孤石处理、特长水下高风险隧道盾构施工及对接技术、海底常压换刀技术等世界级难题,为业界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省部级工法27项、专利86项,科技成果转化达15亿元,新增产值46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胡新朋(左二)同技术人员一起研讨盾构施工技术方案

猜你喜欢
河南省科技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