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垂管方式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及对策

2019-04-24 03:23陈奉军
中国科技纵横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进对策质量管理环境监测

陈奉军

摘 要:依据“十三五”发展规划,我国省级以下的环保机构,在环境监测工作上采用垂直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变化,会对原有的质量管理体系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指出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垂管方式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和改进对策,最后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垂管方式;问题;变化;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X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9)05-0013-02

在环境监测中,垂直管理就是国家回收地方的管理权力,由省级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直接管理[1]。对于省级环保部门而言,能对地方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力、运营、资金等要素进行配置和管理,直接下达指令任务;对于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而言,要将环境监测数据上报给省级环保部门,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环境监测质量垂直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1 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技术规范

目前来看,我国环境监测相关的技术规范不够健全,已有的规范不满足新形势的工作需求。例如:《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1995年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是2006年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是2010年颁布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现有的技术规范中,需要对监测方法、监测技术、标准限值进行更新。以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例,相关标准建设滞后,不论是控制标准、还是样品研制,均要进一步完善。

1.2 地方保护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抛之脑后,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在运行时,可能受到地方政府保护的影响,例如行政干预措施,难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例如:在环保考核上,为了达标而对监测数据造假,或者干预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执法部门在地方政府的压力下工作,影响了权威性和真实性。

1.3 监督机制缺失

从监督体制上来看,上级监测站、下级监测站之间,仅仅是业务指导关系。其中,下级监测站的实验室单独存在,要对监测结果负责;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的影响,其环境监测能力有明显差异。相关调查显示[2],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青岛、深圳等城市,环境监测投入资金大,注重人才培养,因此监测能力强,监督工作的开展良好;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相反。从技术监督上来看,由于技術、设备更新不及时,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监督机制,成为影响技术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管理方法陈旧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采用飞行检查、模拟监测、表扬考核、对比考核等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质量管理单一,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质量管理措施和环境问题相脱节,无法发挥出指导作用。二是相关考核标准设置不当,由于标准较低,导致管理活动流于形式。

2 垂管方式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

2.1 覆盖范围更广泛

依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3],要求环境监测部门和人员,要树立质量意识,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结合实际工作,环境监测实验室中采用的质量管理措施比较科学完整,因此质控效果良好;但样品采集环节的质量管理不到位,质控效果不达标。基于垂管方式下,质量管理工作的覆盖范围更广泛,要求工作人员重视样品采集环节,保证样品选取的代表性,提高数据分析质量。具体操作上,要求监测人员从生态、生物、土壤、辐射、固废等项目入手,提高管控力度,为环境监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2 数据要有公证性

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垂直管理,要求实验室从独立性转变为统一性,也就是逐步取缔地方实验室,构建省级实验室,开展统一管理工作,提高数据的公证性。具体要求如下:①建立分-总-分管理模式,升级、市级、县级的环境监测站,在日常运营上、质量管理均独立;其中市级和县级的监测站,要接受省级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任务,满足相关管理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②构建高效的运行机制,其一能抵御外界因素的干扰,例如政绩考核、经济发展等,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有效,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二各级监测机构要保证任务、进度、数据、管理的统一性,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③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省级监测站要对市级、县级监测站负责,构建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结合实际监测工作,可以定期巡查,委派监督人员,开展考核比对活动等。

2.3 保障机制更完善

垂管方式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还体现在保障机制上,为了推动管理体系独立、高效运行,应该从人、物、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4]。具体要求如下:①针对企业自行开展的环境监测工作,应该对监测数据进行审核,保证数据的代表性、有效性、真实性;②利用质量管理体系,能不断优化管理机构,提高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③该质量管理体系在应用时,有利于监测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监测工作水平。

3 垂管方式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对策

3.1 健全技术规范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技术规范是实际作业的依据,随着我国环保工作的进展,应该健全技术规范。从宏观来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对环保工作进行变革创新的基础;从微观来看,有利于落实环境监测行政许可,对第三方监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具体操作上,一是对现有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针对落后的监测方法、监测技术、标准限值进行更新,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二是对监测机构的资质认证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定期复审,及时取缔能力水平低、工作不规范、数据不准确的机构,构建良好的监测市场环境。三是在政府行政干预的背景下,改革监测市场的运行机制,能从政府的管理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通过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保证监测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2 创新管理技术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应该分析实际工作需求,对技术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环境监测内容的科学性,规范监测人员的行为[5]。透过环境质量体系,可以反映出监测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管理技术的创新,一是结合实际管理工作,将管理内容、管理技术结合在一起,提高管理的程序化、法制化。对于盲目借鉴其他管理方案的行为,应该对监测机构负责人进行教育,增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积极学习、掌握新型管理技术。二是结合技术人员的交流评审结果,分析现行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监测管理的重点。采用网络分析法、PDCA循环法等,对管理技术进行优化,切实满足工作需求。

3.3 更新仪器设备

监测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监测工作中应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调查发现[6],在部分基层监测机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市级监测机构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落后老化,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此,一方面加强科研探索,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技术,实现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方便监测工作的开展。以环境监测仪器EMI为例,可用于监测室内室外环境参数,通过分析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确定环境质量和变化情况,监测对象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等。在空气质量监测上,常用的仪器有污染源烟尘在线监测仪、烟气SO2、NOx在线监测仪、酸雨自动采样器、PM10采样器、便携式机动车尾气监测仪等。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除了上级环保部门的财政支持外,还应该发挥出基层监测站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带动当地民众、企业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3.4 提高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专业监测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监测人员的技能素质,直接影响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对此,提高人员素质,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变革现有的人才聘任制度,优先选择有学历、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政府、高校、企业之间加强交流,深入落实产学研模式。第二,针对现有监测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涉及理论知识、工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内容,树立管理质量意识,积极完成监测机构交付的任务。第三,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改善监测人员的待遇水平,将绩效考核和薪资、晋升、评优相掛钩,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实例分析

以某省市为例,依据《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境监测站基本建立起相对独立、垂直管理的体系,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第一,机构建设。①明确省、市、县各级监测机构的职能。对省级监测站而言,要对省内环境监测技术进行监督、指导;对市级监测站而言,应该做好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监测任务,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技术监督、指导,落实业务培训、环境监测质量体系。②灵活设置市级以下的环境监测机构。如果区域面积大、排污企业多,可以设立监测站,做好常规监测工作;如果县域面积小、排污企业少,市级监测站可直接配置人力和仪器等资源,开展监测工作。③创新建站思路。在重点流域、生态功能区内,应建设国家或省直属的专业监测站点,开展研究性监测、前瞻性监测、专项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的灵活性。

第二,人员设置。依据《指导意见》,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要统筹环保干部的交流、使用。具体操作上:①在政策上进行明确,要求监测站领导班子成员,明确具体任期目标。②机构中层干部,由市级监测站进行任免,并报省级环保部门备案。③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参考人口、区域功能、业务量等要素,省级环保部门统一分配市级监测人员的编制数量。

第三,党建工作。①以《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为准,市级监测站可以成立党组或基层党委,接受批准成立的党组织领导,由市纪委派驻纪检组。②党组、党委、纪检组的工作,不仅向市党委、纪委领导汇报,还要向省环保部门党组、省级纪委纪检组汇报。③为保证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市级监测站的负责人,如果进入同级环保部门的党组成员,可不参与局党组其他工作分工,保证工作的独立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需求,必须采用垂直管理模式。分析可知,我国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垂管方式下质量管理的覆盖范围更广泛,保障机制更完善、数据要有公证性。对此,应该健全技术规范,创新管理技术,更新仪器设备,提高人员素质,以此推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刚.垂管方式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及对策思考[J].环境与发展,2018,30(3):157,162.

[2] 廖德兵,林武.浅谈垂管方式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3).

[3] 王丽.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质量[J].建筑·建材·装饰,2018,(21):127,138.

[4] 茆月琴.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化工贸易,2018,10(28):34,36.

[5] 沈明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神州,2018,(36):268.

[6] 李霞.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研究[J].区域治理,2018,(47):57.

猜你喜欢
改进对策质量管理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