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2019-04-26 01:20郝友斌
广东教育·高中 2019年3期
关键词:名篇名句记忆

郝友斌

【命题规律探究】

2016年~2018年高考全国卷“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考点解读及2019年高考预测:

考查内容:选篇范围严格控制在《考试说明》(高中14个必背篇目和初中50个必背篇目)规定的篇目内,通常是高中一至两篇,初中一篇。诗词和古文均有涉及,考查的语句常是富有思想性、艺术性或哲理性的句子。

题型:情景预设型默写,从考察连续的句子到考查不连续的句子。所谓情景预设型默写,是指命题者为考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考生通过对情景的揣摩、品味,推断出所填写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把“名句名篇”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答题时要注意看命题者所设计的“情景”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忆仓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这种题型较之上下句默写型,增加了对“名句名篇”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誦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景来填写句子。

题量:从三道小题六个空改为两道小题五个空再改为三道小题六个空。

分值:从6分改为5分再改为6分。一般设3小题,每小题2空,每空1分,共6分。

2019年高考预测: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名篇名句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写和精华。因为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用,所以“名篇名句默写”是一个必考考点。立足考纲、诗词文兼顾的命题原则不会变,情境式默写的命题形式趋于稳定,分值不会低于6分。

《孙子·谋攻》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此,对于情景预设型默写,首要的是“知彼”,即明确考查范围,了解命题方式和答题方法,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其次,要走出复习的一些误区;再次,复习备考要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掌握夺分策略。

一、了解命题方式——知道怎么考

方式一 从内容方面给予提示

类型1 呈现原句大意,相当于翻译或转述。

1. (2018年全国Ⅰ卷)《论语·为政》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 (2017年全国Ⅰ卷) 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类型2 给出上下文文意

1.(2017年全国Ⅰ卷)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2016年全国Ⅰ卷)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赢得仓皇北顾”。

方式二 从结构方面给予提示

1.(2016年全国Ⅱ卷)李白《蜀道难》中“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2018年全国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方式三 从写作技巧方面给予提示

1.(2017年山东卷)《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2017年山东卷) 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归纳总结】上述三种分类方式只是根据题干中的解题提示侧重于哪一方面分类,实际上很多考题并非分类这么明显,大多考题兼有2~3个提示方式。不同的考生做题时依据的句子定位点会有所不同。如上面“方式三”第2题,有的考生会依据“明月”(内容方面)定位,有的考生会依据“比喻”(技巧方面)定位。

二、找准解题突破口——知道怎么答

了解了命题方式,知道“怎么考”,就有对应的解题突破口。

解题口诀:一看句意明不明,二思结构何特征,句意结构都难定,再把技巧来锁定,抓住题干这三点,准确定位能得分。

1. 一看句意明不明(句意明,就锁定)

【示例】(2018年全国Ⅱ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众多纨绔子弟”点明句子的主语是“五陵年少”,“追捧”对应“争缠头”,“身价很高”照应“一曲红绡不知数”。

2. 二思结构何特征(句意不明,看结构有何特征)

【示例】(2015年全国Ⅰ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从内容方面看答案不是很明确,再从结构方面框定,“收束”“引起”表明所填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断定句子的位置,据此填写答案。

3. 句意结构都难定,再把技巧来锁定(此类题目需综合三者才能定)

【示例】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两句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

从内容方面和结构方面很难准确判定应填的句子,只能借助技巧加以锁定,兼用比喻的修辞、对比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句子就可以锁定了。

三、走出复习误区

1. 重背诵,轻默写。很多考生在记忆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口头背诵,虽然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记住所背通内容,但没有及时练习巩固,很容易遗忘。而且,只是通过口头记忆,没有动手去写、去练,有些难字、易错字、易混字就会容易失误,在考场紧张的气氛中考生常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尴尬。为此,推荐“五到法”——眼到、心到、口到、耳到、手到,加强识记能力,这样就可既注意到词句的理解,又能加深字词的印象,从而保证默写的准确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重句音,轻句义。高考名篇名句默写中出现的错误绝大部分是“别字”。这种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在学习时没有搞清这些字的意义,默写时就用读着、看着都“差不多”的别字来代替。形近误写是其最大原因。考生在复习备考中要选择附带译文的背诵资料,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并且要将这些容易写错的字词重点、反复识记,并结合语境分类整理。考生在背诵、理解的同时,文言文水平也会提升,思维也会灵活很多。

3. 重名句,轻语境。考生记忆的往往是由上下句组成的名句,如果把它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来考查,许多考生就可能会因为对语境不熟悉,不知道要填的其实就是常挂在嘴边的句子,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备考中,考生应牢记:记住了不一定得分,理解正确、书写准确才能得分。

4. 重句子,轻篇章。考生普遍重视对名句的记忆,尤其是那些富有哲理的警示句,但對整段整篇,就容易掉以轻心,通常情况下很难将整篇文章完整默写。这种博弈无异于赌徒的心理,考试纯粹靠运气。

5. 重喜好,轻需要。《逍遥游》和《离骚》算得上是考生最不喜欢背诵的文言文。有考生说,背了三年《琵琶行》,结果考的是《离骚》。可见,考生复习备考,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决定取舍,而应把64个必背篇目逐句逐篇全盘拿下。

四、复习备考策略

1. 记住生僻难写字。“名句名篇”中有一些生僻难写的字 ,只有在平时勤于动笔,强化记忆,在考试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如李白《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这道题的答案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句子中的“豗”“砯”“壑”属于难记难写的生僻字,其中“豗”容易写成“辉”,而“砯”容易把“水”字上的点丢掉,“壑”也容易丢掉一些笔画。复习时应当特别注意。

2. 区分同音异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平时复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字,有意识地多做比较分析,做到既知其形,又知其义。如《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道题的答案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句中的“幽”容易和同音字“忧”混。

3. 区分同义异形字。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在“名句名篇”中也屡见不鲜,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如李白《蜀道难》中用神话传说表现蜀道开辟之难和来历之神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这道题的答案是“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句中的“摧”易与“催”混淆,“钩”易与“勾”混淆。

4. 区分形近异义字。形近字在“名句名篇”中也比较常见,再加上读者又大多相同或相近,对考生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因此在答题时应予以重视。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这道题的答案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句中的“度”易与“渡”混淆。

5. 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词语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部分考生往往只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词语的顺序写颠倒,白白丢掉了分数。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故国神游”,可能被错写成“神游故国”,杜牧《阿房宫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中的“西东”易错写为“东西”。

6. 留意句中通假字。通假字虽和本字的意思一样,但在默写中,若把句中的通假字写成本字,也属于误写,是不能得分的。如荀子在《劝学》开头连用几个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这道题的答案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句子中的“知”通“智”字,属于通假字,但是书写时不能写成本字。

7. 留意具体语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肯,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得我们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如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8. 注意不遗漏虚词。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稍不注意就很容易漏掉,造成丢分。如“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中的“而、者”是虚词,书写时很容易丢掉,应引起注意。

9. 留心篇目出处。很多的名句经过人们长期的流传,已经变成了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我们在答题时就必须看清楚句子后面的出处。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高骚》)”,这里已标明了具体的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写成“路漫漫”。

10. 背诵后一定要默写并检测。考生选择附带译文的背诵资料,理解性地背诵,背诵后用笔在草稿纸上默写全文,以防止“口是手非”,逐字逐句逐篇落实默写,完成后再以情景式默写的试题形式进行检测。

11. 细心规范书写。在书写时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12. 注意圈点强记。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丢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跬”。

13. 注意定期复习。科学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就开始。如果不及时复习,记忆的内容会大量减少。所以要定期复习背诵、练习,加深、巩固记忆。

“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考点的复习,是一个慢功夫。只有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才能在考试中夺得高分。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名篇名句记忆
用“1+X”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的途径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中庸》名句节选
“囫囵吞枣”讲名篇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