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法:打破界限,深入整合

2019-04-26 11:25张鹤立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体因材施教鲁迅

张鹤立

自学校诞生以来,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就始终存在。当人们愈发承认生命的独特性及尊重生命的个性化价值时,对因材施教的呼唤与期盼,就越来越强烈与真切。

但不无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因材施教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却常常被束之高阁,难以进入到具体的教育现场中。

实事求是地讲,对这样的教育生态所给予的任何理解与包容,都将使教育的本真渐行渐远,甚至背离教育的真谛。长期以来,讨论因材施教都是针对学生而言,我们在这里谈及的“材”则是学生的学习对象——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

毋庸置疑,影响因材施教的因素复杂多样。在鹤立教育会通班的教育实践中,为落实、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从关于学习内容解构与重建的维度出发,提出了专题研究法的行动研究。所谓专题研究法,是指根据学生现实的学习进程和具体的发展水平,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重组,进而形成有指向性的、针对某一或某几个主题而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我们通过专题研究法开展学习活动,旨在推进学生针对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一门深入、集中研修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对某一主题或类型的学习内容形成规律性的认知。

运用专题研究法开展学习活动,我们强调打破年级界限,不为单一年级的教材所束缚,实现不同年级,甚至延伸至初中与高中课程教材之间的链接。比如,在文科综合课中,我们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提供的阅读篇目《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为基础,将九年级出现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以及高中阶段《游褒禅山记》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即针对“记”这一体裁进行整体学习与研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而现实的语文教材中,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该文体的资源。于是,我们就开启了学生关于“记”这一文体的延伸与拓展学习。

我们选取了从唐宋到明清的著名“记”,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墨池记》《谏院题名记》《石钟山记》《满井游记》《虎丘记》《峡江寺飞泉亭记》《登泰山记》《五人墓碑记》《狱中杂记》《梅花岭记》《病梅馆记》《养晦堂记》等,目的就在于使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同一文体篇目,实现对“记”的深度学习,从而建构对该文体完整而全面的认识。

我们运用专题研究法开展学习,还可以针对某一作家,比如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学语文教材一直将不同体裁的文章放在不同级段。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所形成的记忆往往是碎片化的,很难形成对鲁迅先生的完整认识,至于作品、作家灵魂深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是无从谈起。于是,我们将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文章予以集结,并辅以其他经典,如散文中的《过客》《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杂文中的《看镜有感》《灯下漫笔》;小说中的《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篇目拓展阅读,也就是在大量阅读先生作品的基础上,开展专题研究,从而亲近先生、感悟先生。

运用专题研究法开展学习活动,不仅有教师根据教材资源预设的项目,也有在课堂教学活動中,针对学生的质疑和感悟而开展的专题研究。在文科综合课历史研究中,学生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中,对工业项目为什么在东北的沈阳、长春、鞍山、阜新取得巨大成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就把它转化为问题:“为什么东北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基地?”无疑,这是一个关乎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相融合的问题,对学生运用专题研究法开展学习活动意义重大。

专题研究法不仅适用于文科课程,对理科课程亦然。它能使学生深度浸染在学习资源中,并使学生在与学习资源广泛而深刻的对话过程中,建构起学生的整体意识、互融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大家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体因材施教鲁迅
另类文体巧谋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孔乙己
阿迅一族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