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

2019-04-27 16:23于丽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意外事件病房安全性

于丽萍

(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 太原 030045)

在精神科中,患者由于神经和行为不受控制,经常会出现过度兴奋、木僵、幻觉等状况,严重者还会有暴力和自杀倾向,对患者自身以及周围的陪护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是生命危险[1]。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探讨了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时间:2018年1月~2018年12月;研究对象:68例精神病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28~49岁,平均(38.5±2.7)岁,病程1~8年,平均(4.5±1.4)年;参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9~56岁,平均(42.5±2.3)岁,病程1~10年,平均(5.5±1.1)年。从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信息上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基本的健康教育,监测患者的精神状态、行为变化等。

实验组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模式,主要内容有:①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培训,结合实际案例,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开展安全教育,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②建立风险管理监督小组,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担当,对日常护理工作的执行进行严格监督;③患者入院时,积极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风险程度,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④护理人员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精神和行为异常时,第一时间内做出判断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⑤做好病房安全防护措施,仔细检查病房物品,将有攻击性的物品及时清理掉。⑥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病的疾病特征,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2]。

1.3 护理评价标准

记录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恶性事件和不良事件;对病房安全性、患者安全认知程度进行评分判定,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病房的安全性及认知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n/%),检验方法用x2检验;计量数据表现形式为(±s),行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实验组意外发生率为8.82%,参照组为35.29%,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对比病房安全系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程度

实验组病房安全性和患者安全认知程度均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3 讨 论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生活压力、生活作息习惯、饮食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人很容易出现精神问题,在情绪、思想、行为上出现混乱。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质,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采取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3]。

表1 两组意外事故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病房安全性、患者安全认知程度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病房安全性、患者安全认知程度评分比较(±s)

组别 n 病房安全性 患者安全认知实验组 34 94.23±1.89 95.59±1.54参照组 34 89.50±2.38 91.45±2.16 t-9.0750 9.1000 P-0.0000 0.0000

护理风险管理是对现有或者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处理的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对患者自身以及医务人员的危害和经济损失[4]。在本研究中,在患者入院时,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区分等级,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加强安全意识防护;护理人员对病房物品的控制,排除危险因素,避免患者病情发作时出现意外[5];对护理人员加强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其风险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当患者出现异常时,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识别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不安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8.82%,参照组为35.29%,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病房安全性和患者的安全认知程度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精神科的护理安全,增强了患者的安全认知水平,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意外事件病房安全性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脑筋急转弯
新染料可提高电动汽车安全性
某既有隔震建筑检测与安全性鉴定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安全性的思考
换病房
病房
全程管理护理模式在住院患者外出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