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提升

2019-04-27 00:14李岑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口技文本思维

李岑通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活跃学生思维,使其成为新时代合格人才的必经之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动思维,在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一、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导向性

要想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只有被教师吸引,全副心神都集中在教师的引导中,才能开动脑筋去思考,也才能抓住教师话语中的要点信息,及时给出必要的反应。以《口技》教学为例,当学生读过两遍文章后,我问他们:“口技人的表演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作者用了哪个字来赞美他的表演?”同学们纷纷回答:“口技人的表演特别厉害、特别精彩,作者只用了一个字赞美:善。”一个“善”字包含了作者的所有情感,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具体表现“善”呢?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从“善”字过渡到分析作品上。首先是口技人的道具非常简单,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四个“一”有力地衬托出了不借助外物的表演是多么的“善”;其次是对口技人的表演进行正面描写,曲折起伏、变化万千,各种声音齐上场,说明了口技人的表演如此的精彩、如此的“善”;再次则是侧面描写了在场宾客一边听一边做出的变化,如神态、动作、心情等都随着口技人的表演而相应变化,真如自己就在现场一般,由此来反衬出口技人以假乱真的表演是多么的“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维引导,使其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去分析作品、理解作品,进而体会到了文本的真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实完成了对学生思维导向性的培养。

二、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广阔性是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特点,也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就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的思考,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全面,在相互探讨中不断延伸自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听潮》为例,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妻子”这个角色呢?如果没有这个角色,对文章会有影响吗?在小组讨论之后,同学们先是肯定了这个角色的重要性,认为必须要有这个角色,但对作者的意图有不同的解读。同学小路说:“作者安排这一角色,主要是为了顺畅表达的需要,我和妻子一边听潮一边问答,既展开了情节也自然地表达了情感。”同学小许说:“我觉得这一角色的存在是为了衬托作者的情感。两个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以妻子的感受来反衬作者对大海的深厚感情,并由此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学小章与他俩的认识又有不同:“妻子这一角色表达了作者的暗示,作者是激情的、妻子是柔情的,一个像涨潮的大海、一个像退潮的大海,虽不同却又和谐,暗示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学生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思考、讨论,在坚持自我、据理力争的过程中深化了自身思维,在与同学的讨论分析中分享了他人的经验,不仅养成了深度思考、多元化思考的好习惯,也使他们的思维厚度不断增加、思维广度不断延伸。

三、个性化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个体,有着独特的反应和多元化的理解,他们虽然解读的是同一个文本,但由于思维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期待视野。因此,教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即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心理、学习基础等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回答出符合自身层次的问题,或者努努力回答更高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有愉悦的思考体验,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考。二是设计问题要体现个性化。即问题要有针对性,基于对学生阅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将自身情感经验与同学们交流,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还是以《口技》为例,基于学生不同的语文基础,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口技人的表演无疑是赞美的,他用哪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②围绕这个“善”字,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手法来具体表现的?③口技人的表演分成了几个阶段?为什么?这三个问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也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对应区,并在思考后解答。同时,我还了解到班里有个同学学过相声,这与口技表演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我让他谈一谈自己独特的情感体会,从专业的角度与大家分享自身的理解感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个性化设计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自己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維品质的必由之路。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一旦让自己提问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只能茫然无措地瞎提问,恰好反映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肤浅性。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具体步骤是:①反复阅读文本。问题的产生来源于对文本的质疑,只有在反复阅读、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某些地方产生疑惑,进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多琢磨,结合自身的阅历感受去理解文本。如果读了一遍没有疑惑,那就再读一遍,直到自己琢磨透为止。②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试着自己提一些问题并回答,看一看自己的问题是否有意义,自己的解答是否合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要理解学生并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时间长了,学生的错误会越来越少,提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③小组合作、相互探讨。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拿到小组中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不足,也能吸取他人思维中的营养,取长补短,既培养了自身思维的独立性,也在交流和沟通中填补了自身思维的空白,使其得到科学性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升,语文教师要从导向性、广阔性、积极性和独立性等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体验,为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自我、发展思维的平台,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受益终身。

[作者通联:甘肃通渭县义岗川镇八井川学校]

猜你喜欢
口技文本思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擅长口技的猎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