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

2019-04-27 00:14郑庆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古诗词诗人

郑庆忠

一、以教材为依托,提升學生素养,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语文教材中收集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文,这些课文都是经过许多专家从无数的文章中挑选出来的,对于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地在中华儿女中传承下去的重要方法。大多数优秀的中华历史人物都有着难能可贵的精神,激励着学生积极向上,对于学生正确思想、精神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方面的教学,这对于学生个人优秀品质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过零丁洋》的教学中,这部作品是文天祥率军打仗失败之后被敌人俘虏,囚禁在船上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以及诗人视死如归的气节,尤其是最后一句充分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命运进行选择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传扬的内容,学生在对这首诗进行学习时,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意识到教材对于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巨大魅力。

二、以认知为主线,培育学生品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真正的认识,并且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可能会存在几篇传统文化类的课文,教师需要在讲解完一篇之后,对之前所教过的内容进行对比以及归纳总结,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巩固,让学生在不同的传统文化中找到相同点,这些共同点都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帮助的内容。同时,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还可以很大程度地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充分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屈原的《离骚》中,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足以表现出屈原虽然身为楚国贵族,官任士大夫,但是在流放期间长期与底层劳动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屈原深深地体会到民间的疾苦,这使得屈原的诗中有着大量忧国忧民的内容,心系百姓,并且对底层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这种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每个学生去学习的。学生在对其理解与掌握之后,教师可以将之前学过的岳飞的《满江红》进行对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将诗中表达的重新收复旧日山河的爱国之情与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进行对比,并归纳总结,概括成爱国一类的传统思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充分地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以诗词为载体,提高学生能力,领略传统文化精髓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有大量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容和丰富情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在逐字逐句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在诗词中融入的个人情感,让学生学习其中存在的优秀精神品质。

例如,在古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学生在诗中感受到诗人高远的志向、对人生的豁达思想以及宽广的胸怀,让学生对深厚友情的认识有一定的提升。诗最后的两句是诗人对个人情感的吐露,让学生学会在与好友分别时不要同小儿女一般流泪,这是对好友一路上的叮咛,也是诗人的情感表现,让学生拥有一个对人、对物豁达的心态。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

总之,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7〉GHB1888)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甘肃陇西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中华古诗词诗人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人”老爸
愤怒
猜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