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争奇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思辨

2019-04-27 15:19李并成
丝绸之路 2019年1期

李并成

[摘要]博大精深的敦煌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哲学遗产,这不仅体现在“经”“疏”“史”“论”等类文献中,而且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甚或在民间俗文学作品中亦不乏其精华,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本文以敦煌唐五代时期的一批争奇文学作品为例,探讨其在论辩诘难、逻辑推理中带给人们诸多有益的哲理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敦煌文献;争奇文学作品;哲理思辨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9)01-0051-04

敦煌唐五代时期文学作品中,有一批可称之为“争奇文学”的作品,如《孔子项托相问书》《茶酒论》《燕子赋》《晏子赋》《庐山远公话》等。这批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以问答的方式叙事言情,大多数作品除一两句为必要的过渡、叙述性文字外,通篇均以设问、对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倾向,彼此论争,相互辩驳,诘难争奇,各逞其能,富于思辨性、戏谑性、娱乐性,寓逻辑思辨于巧妙的问答之中,在论辩诘难之中可以给人们以诸多哲理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能够满足大众喜好谐谑、机锋的需求。

一、《孔子项托相问书》中的哲思妙辩

《孔子项托相问书》,存约20件,为敦煌俗文学作品中留存数量最多的写本。其中汉文写本有S.0395、P.3883、S.1392、P.3833、P3255、P.3754、P.3882、P.3883、S.5529、S.5530、S.5674、S.2941、P.3306、P.3826、散022、ДХ.1356等;又有3件吐蕃文写本:P.T.992、P.T.1284、S.T.724。其中S.0395尾题:“天福八年(943年)癸卯岁十一月十日净土寺学郎张延保记。”即此书还被用作寺学学生的课本而流传,可见其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和欢迎。全篇计约1600字,依其结构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本卷主体,起自“昔者夫子东游,行至东山之下”,止于“夫子叹曰:善哉!善哉!方知后生实可畏也”,计约1200字。采用一问一答的“论难体”式写成,以四言、六言为主,押韵自由,散韵兼出,多用方言俗语,夹以少许散说,类似于俗赋体。内容主要写孔子出游,路遇7岁小儿项托(有的写本又作“项讬”),项托见多识广,睿智聪慧,与孔子相互论难辩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精彩纷呈,读之令人叫绝。后半部分起自“夫子共项托对答,下下不如项托;夫子有心煞项托,乃畏诗曰”,止于“夫子当时甚惶怕,州县分明置庙堂”,为一首56句的七言长诗。

孔子与项托论辩的主要问题有:何以不戏、何不避车、年少知事、何山无石、共游天下、平却天下、屋上生松、夫妇与父母孰亲、鹅鸭何以能浮等一系列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神话传说等,不一而足。略举数例:

项托有相,随拥土作城,在内而座。夫子语小儿曰:“何不避车?”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里(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 夫子当时无言而对,遂乃车避城下道。遣人往问:“此是谁家小儿?何姓何名?”小儿答曰:“姓项名托。”

夫子曰:“汝年岁少,知事甚大。”小儿答曰:“吾闻鱼生三日,游于江海;兔生三日,盘地三亩;马生三日,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識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夫子问小儿曰:“汝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小儿答曰:“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辇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

小儿却问孔子曰:“鹅鸭何以能浮?鸿鹤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夏长青?”夫子对曰:“鹅鸭能浮者缘脚足方,鸿鹤能鸣者缘咽项长,松柏冬夏常青[者]缘心中强。”小儿答曰:“不然也!蝦蟆能鸣,岂犹咽项长?龟鳖能浮,岂犹脚足方?胡竹冬夏常青,岂犹心中强?”

……

项托对于上述这些问题不仅能够一一对答如流,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而且还善于审查异同,以严密的哲理思辨和逻辑推理一一难倒孔子,使孔子最后不得不感叹:“后生可畏也。”项托年仅7岁,即以其睿智思辨胜出孔子,其形象显然代表了人民理想中智慧的化身。这篇作品的抄本多达20余件,不难看出它在当时是颇有影响而广为流传的。

二、《茶酒论》中的诘辩争奇

《茶酒论》,存P.2718、S.0406、S.5774、P.2875、P.2972、P.3910等6件写本。各卷均题“乡贡进士王敦撰”,或将“敦”写作“敷”。全文约1200字,采用寓言叙事的方式,描写茶与酒二者相互争论,辩诘问答,各自争夸己之功勋之事。文中先由茶方发难,酒方答辩,相交四个回合,难分高下,最后由第三方“水”出面调解争端,指出万物皆有其利与其弊,不可妄自尊大,最终茶酒和好。通篇充满了哲理思辨,寓意深长,而且语言通俗质直,诙谐成趣。作者能熟练运用形式逻辑,驳辩有力,通过拟人的手法,托物取喻,说事论理,富有文采,寓深奥的哲理于生动有趣的论说铺叙中,在令人捧腹中告诫人们争奇斗巧、炫耀己能、妄自尊大实属无知的道理;每一种事物均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万物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始为世用。同时文中也生动地反映出当时饮茶酿酒习尚之普及,显现了我国茶酒文化的深远内涵。举例如下:

茶谓酒曰:“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已后,今人只是罪深。”

酒谓茶曰:“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曾道赵主弹琴,秦王击缶,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交舞。茶吃只是胃痛,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却十杯,腹胀又同衙鼓。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报。”

茶谓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蓦海骑江,来朝今室。将到市廛,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财盈溢。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上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酒谓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生养命。又道:酒是消愁药。又道:酒能养贤。古人糟粕,今乃流传。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致酒谢坐,礼让周旋,国家音乐,本为酒泉。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正当茶酒双方你来我往、难分难解之际,便由第三方“水”出面调解,结果出人意料,令人拍案:

水谓茶酒曰:“阿你两个,何用匆匆,阿谁许你,各自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麹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粝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上应乾象,下顺吉凶。江河淮济,有我即通;亦能飘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犹自不能说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已后,切须和同,酒店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颠茶疯。

水方所说,实乃至理名言,难以辩驳,茶酒双方不能不为之诚服。

三、《晏子赋》中的机敏思辨与应对

《晏子赋》,存P.2564、S.5752、P.3460、P.3716、P.3821、S.6332、ДХ.1483等写卷,均为晚唐五代抄本。所写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不同的是赋中改晏子使楚为使梁,并加以铺衍扩展。全文以梁王、晏子对答的形式,依次就“小门”“狗门”“齐国无人”“短小”“黑色”“先祖”等问题进行辩驳,充分展示了晏子思辨机敏、聪颖博学、巧于应对的本领。全文基本上是散文,偶有押韵排句,韵脚很疏。举例如下:

梁王见晏子,遂唤从小门而入。梁王问曰:“卿是何人,从吾狗门而入?”晏子对王曰:“王若置造人家之门,即从人门而入;君是狗家,即从狗门而入。有何耻乎?”

梁王曰:“齐国无人,遣卿来[也]!”晏子对曰:“齐国大臣七十二相,并是聪明志(智)惠,故使向智量之国去;臣最无志(智),遣使无志(智)国来[也]。”

梁王曰:“不道卿无智,何以短小?”晏子对王曰:“梧桐树虽大里空虚,井水虽深里无鱼,五尺大蛇怯蜘蛛,三寸车辖制车轮。得长何益,得短何嫌!”

梁王曰:“不道卿短小,何以黑色?” 晏子对王曰:“黑者天地之性也。黑羊之肉,岂可不食?黑牛驾车,岂可无力?黑狗趋兔,岂可不得?黑鸡长鸣,岂可无则?鸿鹤虽白,长在野田;丧车虽白,恒载死人。漆虽黑向其前,墨挺虽黑在王边。采桑椹黑者先尝。方知此言见大        [白]何益!”

[又]晏子对王曰:“剑虽三尺,能定四方;麒麟虽小,圣君瑞应;剑虽小,煞猛虎;小钅追能鸣大鼓。方知此言见大何意(益)!”

梁王见难不倒晏子,反而为晏子所窘,于是又提出一些新的诘难问题:

王乃问晏子曰:“汝知天地之纲纪,阴阳之本姓(性),何者为公?何者为母?何者为左?何者为右?何者为夫?何者为妇?何者为表?何者为里?风从何处出?雨从何处来?霜从何处下?露从何处生?天地相去几千万里?何者是君子?何者是小人?”

晏子对王曰:“九九八十一,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阴阳之本性。天为公,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南为表,北为里,东为左,西为右;风出高山,雨出江海,霜出青天,露出百草。天地相去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富贵是君子,贫者是小人。出语不穷,是名君子也。”

言语交锋之中,晏子的聪颖善辩、梁王的昏聩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晏子的回答虽然并不一定完全合乎科学道理,但却能以朴素的辩证观点解释一些日常习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以至使有意刁难他的梁王也不得不为之折服,同时也形象地表明外表的丑陋并不等于知识匮乏和人格低下的哲理,只有知识渊博、善于思辨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才可胜任不辱国格的使者。

四、《燕子赋》《庐山远公话》等作品中的论难思辨

《燕子赋》,今存两种,基本内容近似,名同体异,均为晚唐时抄本。第一种抄本存P.2491、P.2653、P.3757、P.4019、S.0214、S.5540、ДХ.1484、ДХ.5415、 S.6267、P.3666等10余件。通篇以四、六言赋体为主,主要情节描写黄雀倚强凌弱、占据燕子宅舍并打伤燕子,以至燕子“头不能举,眼不能开”,不得不向鸟王凤凰告状,于是黄雀被判下狱;但后来黄雀以各种手段为自己开脱罪责,最后竟然无罪获释。篇中以幽默诙谐、嬉笑怒骂的艺术手法,深刻揭露了以黄雀为代表的仗势欺人、蛮横刁钻、谲诡狡诈、巧取豪夺者的嘴脸,以及封建官场里徇私枉法、无辜蒙冤的黑暗现象和种种弊端。篇中燕雀争辩,寓意深远。另一种《燕子赋》,存S.2653一件,为五言诗体,约1500字,隔句押韵,每八句为一对话。

《庐山远公话》,存S.2073一件,抄于宋开宝五年(972),作者不详,似出于唐末五代说话艺人之手。远公即东晋名僧惠远,故事纯属虚构,叙说惠远出家为僧,在庐山修道,诵念《涅槃经》感动山神、潭龙,又广宣教义;后来寿州贼首白庄将远公掳去为奴,后又转卖给崔相公,改名善庆,与高僧道安辩论《涅槃经》义,折服众人,遂声名大震;后远公被皇帝召见,供养数年后,重返庐山,用“自性心王”造一法船,归依上界。篇中善庆与道安论难的情节尤为精彩,二人针锋相对,问答往返,引人入胜,交锋中充分展示了远公敏锐的思辨和智慧,以至道安被难,杜口无词。

除上而外,敦煌文献中还有一些作品,如S.4517《维摩诘经讲经文》(P.2292b、S.4517)、《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P.3093)等,亦多有论辩诘难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浸透着古人的邏辑推理与哲思。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哲学遗产,这不仅仅体现在“经”“疏”“史”“论”等类文献中,而且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甚或在民间俗文学作品中亦不乏其精华,值得我们今后不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周绍良等.《敦煌变文集》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颜廷亮主编.敦煌文学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