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青年“挫折观”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质构建的启示

2019-04-27 01:43殷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摘 要:当代青年怀揣着对梦想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定力量。青年一代的良好培育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希望。当今,随着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广大青年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学校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文章在习近平青年思想及青年工作思想的研究背景下,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主要参考,深入阐述了习近平青年“挫折观”基本内涵,探讨了习近平青年“挫折观”在知青岁月中的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习近平“挫折观”教育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作用,探讨了习近平青年“挫折观”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构建的启示,以期推动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提升促进青年成长与成才的指导意义及实效价值。

关键词:“挫折观”;高校网络;教育体质

一、习近平青年“挫折觀”基本内涵

(一)认知维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进行座谈时,习近平讲到:“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及:“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2013年6月20日,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习近平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当代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总体改善的同时,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整理、归纳、领悟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及讲话精神,可以发现,青年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当前正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挑战,青春之路,不乏困难与挫折。

(二)方法论维度:“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1)直面挫折,历练荣辱不惊的心理素质

习近平对广大青年在挫折与困难面前勇敢面对、进行正确的心理识别与反应、构建心理防御机制、历练荣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寄予了深重的寄托与殷切的希望。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会上指出:“有些学生心里脆弱,遇到挫折情绪消沉甚至选择自杀,令人痛惜。”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前往中国政法大学进行考察,讲到:“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2)恪守信念,坚定不折不挠的进取意志

习近平注重坚定广大青年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广大青年抵御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锤炼顽强意志、砥砺品格的进取精神。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指出:“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2016年3月6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会议时讲到:“广大青年,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于2016年4月26日举行,习近平提及:“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3)艰苦奋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对广大青年不惧挫折、艰苦奋斗、坚定理想希望、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与实践方向,并寄予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在2016年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同样强调:“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在2018年5月2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也讲到:“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综合上述,本研究认为习近平青年“挫折观”的基本内涵包括两大维度内容:一方面,广大青年应对挫折进行正确的认知,挫折包括失败、困难、荆棘、痛苦等,包括由于主观目标及愿望受阻时的情绪感受,也包括导致目的受阻的客观情境或事件,青年成长发展道路的不同阶段正面临或将面临很多挫折、难题、困惑与失意;另一方面,广大青年应对挫折进行良好的应对,青年在面临挫折、难题时,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及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个人承受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健全人格,坚强品质,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挫折观”的历史渊源

(一)家庭遭遇变故:“挫折观”形成的重要根源

近年,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展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在陕北时期的生活历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习近平的父亲是习仲勋,他是我党历史上一名非常杰出的革命家,因小说《刘志丹》于1962年遭遇诬陷,为此蒙受了长达16年的冤屈。在此期间,习近平的母亲齐心,携带着习近平还未成年的弟弟习远平,前往河南省黄泛区农场进行劳作,习近平的两个姐姐当时被下放到了生产建设兵团,习近平自身也挨过饥饿,受过批斗,甚至面临遭受关押的窘境,最终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陕北农村插队当了农民,一路面临了很多难题。年仅15岁的习近平只身一人离开北京,投入陌生的环境,不免遭遇诸多异样的眼光;梁家河期间,申请入团及申请入党事宜因为父亲受迫害的缘故而层层受阻;清华入学前的政治考查,也险些遭受家庭因素影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用不畏坎坷困苦的顽强意志、坚强隐忍淡定的博大胸襟克服了来自家庭因素的挫折,使得自己被接纳、被信任,也一步步打动了现时代广大青年的内心,带动广大青年无畏出身、坚定信念、顽强拼搏。

(二)知青岁月“四大关”:“挫折观”演进的现实依据

在当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400多万全国知青中,15岁多的习近平年纪在当时最小;他插队前往的陕北梁家河村落,是全国范围内条件最艰苦、环境最落后的地方之一;而他也是全国下乡知青中在农村插队劳作时间最长、呆的最久的极少数之一。据习近平自己回忆,在上山下乡时首先面临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面临很多跳蚤的叮咬,浑身发肿;二是饮食关。粗粝杂粮,吃不饱,吃不好;三是劳动关。工具原始,环境艰苦,条件落后,种地、开荒、铡草、拉煤、放羊、挑粪、打坝……劳动量大,初到挣得工分低;四是思想关。在习近平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关,通过这一关,习近平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村民们也逐渐地把习近平当作真正的村民一分子,从心底里接纳。习近平在艰难的岁月中平静地接受生活的改变,不埋怨、不悲观,并积极去适应这种改变,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恰恰是习近平当年这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奠定了他此后读懂青年、读懂人生、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的重要基础。

(三)知青工作屡屡受挫:“挫折观”发展的有力遵循

1969年,习近平来到了黄土高原延川县文安驿公社的梁家河村进行插队,变成农民,直到1975年10月才离开。20岁时的习近平成功当选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与村民一起修公路、打坝、打井,生产劳作。习近平后面提出的诸多重要思想与战略,实则早在多年前他任梁家河村大队书记的时候就已经生根发芽,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有句古话:“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这期间,习近平放弃过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放弃过到更好地方工作的机会,扑下身子、甩开膀子,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真真切切地为人民办实事。习近平知难而进、吃苦耐劳的品质,梁家河人记得十分真切。比如为了解决全村的吃水问题,习近平带领村民冬天光腿打井;带领村民光着脚坚持站在冰水里面修建淤地坝,推进科学种田;克服层层困难,在村里创建铁业社、代销店,在简陋的窑洞里打出了小农具,为村民增加收入;不畏多重阻力,敢为人先,带领村子修建成功了陕西省内第一口沼气池……

七年的农村艰苦生活经历对习近平来说影响是深远的,让习近平领悟到人生努力的真谛: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从知青上山下乡到现在,近几十年过去,日月换了新天。可想而知,习近平一步步走来的经历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因为他每一步都走得问心无愧,每一步都是在直面困难,每一步都展现出了不畏挑战的斗争精神。

三、习近平青年“挫折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构建

(一)根本遵循:在“新时代”下迎接新挑战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于北京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浩荡的社会变迁在给经济社会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当代青年成长于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思想意识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的特点,使得青年的成长道路及青年网络思政工作面对复杂的难题和挑战。习近平曾经明确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在新时代社会环境下,习近平着眼于青年历史责任、现实担当和未来使命,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青年“挫折观”及其树立与培养的重要性,指明了我国当代青年“挫折观”培育的目标与方向,提出了原则和要求,把对党的青年“挫折观”培育工作规律的认识提升到历史新高度,是新时代我国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构建提供了战略驱动与价值指向。

(二)行动指南:推动体制创新新局面

针对如何做好思政工作这一关键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给出了明确系统的答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与此同时,习近平也强调:“对于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对于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习近平指出:“要发挥学校龙头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把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志品格等融入教育教学,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在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总书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要求为依据,以“立德树人”的工作理念为对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校范围内,针对青年“挫折观”培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合理构建与创新,要依据最新的形式、背景、要求,应用不同风格、不同侧重、不同内容的模式方法,提升精准化科学化水平,努力把握习近平青年“挫折观”的思想精髓、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陈淑丽,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第2期).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dfdy201806),项目分类:海南大学辅导员专项课题。

作者簡介:殷越(1994- ),汉族,山东临沂人,海南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