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堂德育实效性研究—以Z学院为例

2019-04-27 01:43王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实效性德育

王盛

摘 要:德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部分,有教化道德、平衡心理、发展实效的功能。裴斯泰洛齐在《天鹅之歌》一书中写道,道德、爱心和忠诚的发展,需将这些美德付诸实践,以课堂为载体,提升德育实效性。文章对Z学院两位思政工作者的思政课堂进行阐述,从道德自省、课堂反馈、各育联系三个方面讨论提高思政课堂德育渗透实效的策略。

关键词:思政课堂;德育;实效性

一、德育实效性

德育实效性是学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德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在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后,教化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切实效果。追求德育的结果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要在课堂实施过程及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即“先产生道德感觉,然后才来谈这种道德,进一步结合这种感觉来锻炼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吸引力和教育教学效果,并与其他类课程同向同行 ”。笔者所在的Z学院紧跟步伐,改革思想政治主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爱国主义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探索思想品德评价范式,推进课外实践活动改革,使学校德育工作双向衔接贯通,层层递进。将德育与思政课堂融合起来,提高德育实效感染力。

二、两位思政工作者的思政课堂

通过听课、课间观察和课后交流的形式,总结两位思政工作者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德育实效性作正面论证。

(一)正面灌输法。Z学院L老师在日常思政课堂中强调,通过讲授使学生形成一种正向的道德思想,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观察学生思想表现动态。在第二小节课,组织班级讨论,给予充分时间供学生发声;对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鼓励并创造师生对话的机会,分享彼此想法,均有较好的效果和针对性。

夸美纽斯曾说过:“课堂是快乐的场所。”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创新、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激活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的思维,有的放矢地启发、引导学生,实现德育渗透。灌输法不是一味的灌输,是先创设情境,提出德育观点;再探索德育知识,积极进行尝试;再相互反馈交流,共同推导结论。

(二)M目标实现程度分析法。S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M目标实现程度分析表,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分配担任课程管理员;同时划分共性和个性两大目标、多个管理方面,共性目标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求的德育培养目标,有政治方向、人生价值观、奉献精神、学习纪律、品德行为、文明礼貌、意志品质、团队合作,这八个子目标有具体课程内容支撑,个性目标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见表1。

建立学习档案,记录道德成长轨迹。下表非单纯将学生的道德水平划分等级,而是一个区分学生在实践中落实程度深浅的标准。其中,总积分一栏中数值低于平均值的学生,称为薄弱子目标,教师将针对具体反馈内容,做出改进措施,促使子目标共性和个性目标高数值化。

三、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改进建议

(一)培养个人道德自省的习惯与能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对学生的信任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学资源”。教师除了关注思政课堂授课的技术与方式,更应重视思政教学是否能达到教育目标,认清高校思想工作阵地范围,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省、慎思的能力,檢视自身信念与行为。坚守校园主阵地,继而围绕校园,培养生活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德育实践载体,使学生在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自我管理的自觉主动性。

(二)运用高品质课堂反馈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反馈行为的产生要伴随着学生真实表现,再针对给予指导。从学生接受反馈至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在学生掌握思政课程基础内容的同时,激励其参与课堂,课后反思,在实践中予以修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课程内容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具体内容的探索。

(三)强化各育中的德育渗透。(1)德育和智育。这里的智育指的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内容。两者的教学任务和预期要达到研究学问、渗透德育的结果。如发挥语数、政史、音体美等基础课程的学科优势,结合古诗词典籍、历史人物、数字公式演算、科学发明创造等课程内容,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信念和情感有机结合起来。(2)生活体验。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校园生活体验角,关注个体情感和独特体验。Z学院打造菜园体验,在学校一角的菜园基地种植蔬菜瓜果,分配每个班级20平方菜园地,组织学生制定种植计划,从选种子、锄地浇水、施化肥、采摘果实都由学生亲手实践。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另一社会角色,确立正确价值观念,形成顽强坚韧的性格,转化为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

裴氏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问题,而德育被赋予的特殊重要的地位,就意味着任何思政工作的进步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展开的交流活动。需要设立多个阶段性的目标,需要思政工作者体验教学、研究观察、反思概况,内化应用,需要学生明确德育在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并保持正面的内在动机、心理反应。

参考文献

[1]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上、下卷)[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2] 董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出要点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6):126-129.

[3] 乔塞尔森.皮革马利翁效应[M].高榕,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实效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