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仪式观”看文化传播类节目《上新了,故宫》

2019-04-27 01:43张平杨丽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播故宫符号

张平 杨丽娟

摘 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将传播的研究从传递的角度扩展为仪式的角度,为传播学研究开拓新的视角。2018年11月北京卫视推出文化类传播节目《上新了,故宫》,短时间内,掀起收视热潮。文章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节目中符号化表达手法运用和节目流程中仪式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梳理了节目的仪式化传播效果与功能,以期对文化传播类综艺节目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些许助益。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上新了;故宫;符号;文化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聚焦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类节目持续活跃于电视屏幕,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继这些节目之后,2018年11月北京卫视推出故宫文化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进一步引发关注热潮,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大力追捧。本文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上新了,故宫》节目中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仪式化的流程设置和感召性的传播效果进行简要阐述。

一、“传播仪式观”的定义与内涵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吸收芝加哥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以及美国人类学者克利福德·格尔兹思想的基础上,将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传播仪式观。

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仪式观”考察的是媒介运用符号手段构建媒介盛典,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它强调的不是控制与权力,而是共享与交流,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有学者分析“仪式观”具有五要素,分别为:隐喻、角色、内涵、传播成功的标准和功能。其中,“仪式观”的“隐喻”为仪式或典礼;“角色”为参与者;“内涵”为生产和再生产;“传播成功的标准”为分享经验和共同感;“功能”为打破时间限制,维系社会,构建共同的信仰。

二、《上新了,故宫》的符号化表达手法

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媒介运用符号手段构建媒介盛典,《上新了,故宫》节目中的符号化表达手法主要体现在音乐、场景和人物表征的设定上。

(一)《上新了,故宫》主题曲的传唱

随着《上新了,故宫》节目的播出,其轻快活泼、朗朗上口、时尚新颖的主题曲随之走红,并进一步助推节目的传播效果。

“嗨故宫,跟青春约起来,嗨故宫,把故事讲出来,这风雨不改高颜值的完美派”,主题曲以年轻人与故宫打招呼的形式,通过周一围和邓伦这两个青春偶像实力派演员青春活泼的表达,配以故宫场景为主题的卖萌风格MV,从步入宫门开始,将故宫拟人化塑造成一个与民同乐的高颜值完美派形象,表达对故宫的友好崇敬以及青春的生活态度。

《上新了,故宫》同名主题曲成为了节目传播中一个强势的符号标签,对节目主题进行了新颖、独特、深入人心的表达和建构。

(二)《上新了,故宮》节目的场景设置

《上新了,故宫》节目的录制场景全都选在故宫博物院里的院落、馆室。故宫,这一实景地点本身就是表达故宫文化的最佳符号,作为文创新品开发员的嘉宾们,以实地探访的视角带领观众在博物院里追寻历史、探求未知,整个故宫本身就是节目的一个鲜亮符号,承载着悠久绵长的故宫文化。

《上新了,故宫》节目组在故宫博物院中专门设置了“上新研究院”,有院落、有门牌,每一期的节目都是从新品开发员在上新研究院领任务为开始。“上新研究院”成为节目内涵里“上新”一词的重要地理建筑符号,彰显着故宫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上新了,故宫》节目中人物表征的设置

一方面,《上新了,故宫》节目中,邀请周一围和邓伦作为固定文创新品开发员,组合成为“故宫兄弟”,其两位演员在年轻受众中人气旺盛,人物印象活泼、灵动,成功树立了节目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彰显节目青春走向的典型人物符号;第二方面,《上新了,故宫》节目中,还设置了“御猫鲁班”和机器人“阿尔法蛋”两个拟态人物表征形象,“鲁班”作为一只知晓故宫前世今生所有故事的“御猫”,在节目中承担了诸多历史旁白解说任务,而相对应机器人“阿尔法蛋”作为高科技的产物,起到了智能百科全书的功效,还可以独立完成与嘉宾的对话,这一古一新,一动一静,一萌宠一卡通,构成了节目中历史、科技与青春的组合符号,起到了串联节目、彰显意向的重要作用。

三、《上新了,故宫》节目流程的仪式化特征

《上新了,故宫》每一期的固定流程基本为单院长通过电视屏幕下达本期探访主题,并提供主要线索,文创新品开发员和特邀嘉宾碰面,开启探访之旅,在探访的过程中,通过向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请教和交流学习,了解历史故事,捕捉文创元素,并通过嘉宾的实景还原演出,深化对历史的诠释,节目最后一部分会展示几天后文创新品开发员与本期嘉宾重新回到“上新研究院”聚首,通过屏幕查看高校学生投递过来的文创产品,然后在此基础上,邀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再整合设计,最终形成本期文创新品,并通过网络投票决定能否最终上新成功。

《上新了,故宫》的这种节目流程设置,让整期节目成为了一次带有目标任务的故宫探索之行,嘉宾根据已有的线索和提示,亦可以请求专业工作人员的援助,逐渐一点一点找到节目开头提出的主题问题的答案。在探寻的过程中,嘉宾会带着观众一起看到故宫中很多珍奇的宝贝、进入到部分未开放区域、聆听到许多或有趣或感人的故宫故事。最后,嘉宾整合整个探寻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可以作为开发文创新品的创意元素,并放到网上征集创意作品,再通过对收集到的文创新品的浏览分析,最后再经打磨,最终推出本期文创新品。至此,整期节目从领取任务到探访搜寻元素再到成功推出文创新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仪典过程。不管是通过屏幕正式下达任务,还是正式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帮助解惑或是紧张庄重地等待新品的推出,其间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也都充满了单独的仪式感。

四、《上新了,故宫》的仪式化传播效果与功能

《上新了,故宫》是为纪念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而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项目《紫禁城》的阶段性成果。节目围绕着“文物们活起来”“和青春约个伴”的时尚主题,通过仪式化的探寻、创新,将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故宫,实现了故宫文化的共享与交流。同时,节目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实景再现和开发含有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新品,打破时间限制,对传统故宫文化进行再创造,维系和构建了故宫文化的共同社会信仰,感召越来越多的观众进一步认识故宫、学习故宫文化、传承文化精髓,具有构筑中华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凡意义。

五、结语

文化传播类节目《上新了,故宫》通过主题曲的符号化打造、节目场景和人物表征的符号化设置,将符号化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运用;对于节目流程的安排也极尽仪式化的设置特征;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中,都在尽力实现以节目为载体,透过全新的视角以青春的姿态来进一步诠释故宫文化,着力将节目打造成为致敬故宫文化的一场盛宴,打破时间限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承,凝聚和感召全国观众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信心和热情。

电视节目中固定传播符号的设置和精心设计的流程形式都会使节目的仪式化特点增强,会给与要收看节目的观众一种要去参加一项预设活动的仪式感,提升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同时,观众的收看行为本身就是在参與这种文化传播的仪式,这个过程就为节目制作方与观众、观众和观众之间搭建了可以交流沟通、产生共鸣的平台和通道;通过这个心灵的通道,电视节目的内容实现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凝聚起广大受众心底对传播内容的认可与共鸣,强化和加深受众对于传播内容原有的理解和情感,在广大受众心理构筑起与节目所传达内容相一致的价值信仰,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米莉.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4] 孔朝蓬.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中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电视,2016(11).

[5] 何天平,张榆泽.《上新了·故宫》重构“空间”与“时间”的意义生产[J].当代电视,2019(1).

[6] 董华峰,霍丽娜.电视媒体仪式化传播的回潮及思考[J].当代传播,2013(5).

[7] 傅异非.从朗读者主题词看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J].当代电视,2017(06).

[8] 于雁红.感动中国传播的仪式观[J].西部广播电视,2015 (20).

猜你喜欢
传播故宫符号
雪中故宫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