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与沉香

2019-04-29 10:09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
流行色 2019年12期
关键词:香料时期文化

马 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 400015)

中国焚燃香料的习俗源头与上古祭祀有关。人们在祭祀中用燔木生烟的方式祭祀诸神,也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开端。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姚官庄遗址、良渚文化福泉山遗址,都出土了(疑似)熏香器。民族志研究中,汉族、白马藏族、羌族的神话体系中,也都留下了熏香祭祀的痕迹。早在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的“柴”字是指手持燃木的祭祀。从商周时期的祭祀用香,战汉时期的熏衣燎室,隋唐时期的礼佛熏香,宋元明时期文人用香等,从由简而繁,逐渐旺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与探寻,焚香从一种行为转化为一种文化。在香文化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种香品的制作与使用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出华夏文化所独有的理念、传统、观念、精神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观点的交融,我们将其称之为香文化。

香文化的雏形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时期古人以青铜鼎焚香进行祭祀向神灵祈福,现在香事器物中的香炉源流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鼎,虽然在这一时期的焚香祭祀与现代所理解的香事是两码事,但可以说这种仪式和器物是香文化的起源之一。

在先秦时期,焚香主要是祭祀和医疗活动,开始出现使用香药来治疗和预防疾病以及驱除蚊虫,并且开始从祭祀用香向日常用香进行过渡,焚香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皇室逐步流传到士大夫和一般官吏。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宗教的兴盛,南方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原。随着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周边诸国的许多香料也随着古代丝绸之路进入了中原地区,使外来香料陆续进入中国,使苏合香、沉香、青木香等药香融入中原香文化,薰香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追捧,香文化发展出现了高峰。同时,道教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化、定型化,佛教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兴盛,在道教、佛教日常的敬神礼佛仪式中都有焚香的习俗。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器具是博山炉,常见的材质有青铜和陶瓷。汉代盛传海上有仙山,炉体盖镂空呈山形重叠,中间有飞禽走兽,这种山形器具象征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因此得名“博山炉”。伴着香炉的使用,熏香风在当时盛极一时。随着香料品种的增多,人们开始对各种香料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开始探索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通过调制香料的方法来达到对自然单一香味的改变,并由炭熏烤,改善了烟气对香味的破坏。同时香料也开始作为药材被广泛应用,很多古籍中开始出现药用香料的记载。

唐代以前,香的使用在贵族阶级非常盛行,但香因其价格原因,未能完全普及到民间。很多高级香料都来自边疆或域外贸易交换,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为香文化的发展与普及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香成为唐代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形成了成熟、完备的香文化体系。宫廷用香,文人咏香,以及佛教用香等也对香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香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十供养之一,也代表着圣者的五种功德和行者的持戒之德,焚香成为常见的一种供佛方法。香具也不再是博山炉形式,多以熏炉为主体,在唐代出现了大量不同材料香炉和香斗,主要以金银器、玉器以及陶瓷器为主。

到了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促进了外国香料的进口和对外香料的出口,出现了专门运输香料的香船。香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呈现出“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景象。不仅宗教活动中提倡用香,香文化普及到整个社会,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品香成为当时社会的“文人四艺”之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香药的进一步市场化,市井中出现了香药铺,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香料。除了一部分名贵的香药品种,香品在宋代已经成为寻常的商品。佛道的盛行,香疗养生的观念兴起,香道在宋代形成。同时合香的配方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合香品质更为精良,造型上也更加丰富。香炉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除了延续汉唐以来的传统样式外,各地窑口烧出各种新式样。由于瓷炉比铜炉制作成本低,加上宋代高超的烧瓷技术,使瓷炉的产量巨大。烧香在宋代一般是指雅玩中的焚香。宋人闲居时也有烧香的习惯,称为“燕居焚香”,香料和香具是必不可少的。宋人所谓的烧香其实不是用火烧,而是用炭灸。利用炭火灸烤激发出香料的香味,同时又避免了香料燃烧时发出的烟气。用来灸烤香丸的香炉,也形象地被人称为出香。有香不见烟,就是当时的写照。沉香焚烧时散发的气息被众多文人雅士所推崇,他们从嗅觉一直上升到思维的通感,将香事升华到“只能意会而不可言语”的境界,成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享受,到达物我两忘的境地。

明清时期,已形成了社会用香风气,明代文人雅士追求闲情雅趣,寄情书画文玩,静室品香已成为许多文人的雅好,特别是明中后期。焚香熏衣的方式成为一种礼仪规定。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周边附庸属国将香料作为贡品,使香品种类不断增加,香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成形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香具的品种更为丰富。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组合香具,香具不再单独使用,形成香炉、香瓶、香合等一系列香具进行搭配作用的习俗。尽管宫廷里仍是使用香饼和香丸,但是民间已普遍使用线香。线香在民间广泛运用,使得在这一时间形成成熟的制作技术。而晚清时期,由于国力的衰退、外国的入侵、政局的动荡,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从而影响香文化,使其也进入了艰难发展时期。

在文士的推动下,香事之习上自朝野,下至庶民,所使用的香品种类繁多。而在古代中国香品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沉香,历朝历代都被视为香中上品,被冠以“香中之王”的美称。沉香实际算是一种舶来品,除两广和南海这样的极边之地之外,中原地区所使用的大多数沉香是由贸易朝贡中获得。最早有关沉香的文字记载之一出现在《西京杂记》中:汉成帝永始元年,宠妃赵合德赠与赵飞燕的贺礼中包含有“沈木香”。“沈木香”是早期对沉香的称谓之一,从名称上来看,“沈木香”的大意为“可沉入水中的木头”。《本草纲目》中沉香释名项下,列有沉水香、蜜香二名,并曰:“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半沉者为栈香,不沉者者为黄熟香。也可以认为沉香的狭义解释就是沉水香。

沉香庞大复杂的分类体系本身就是其地位有力的证明。它与檀香不同,沉香是由瑞香科的香树受到外界伤害或本身病变等情况下,本能地分泌出大量树脂帮助伤口愈合,在愈合过程引发真菌感染刺激产生浓郁香气并开始结香,这种混合了油脂、木质和微生物的混合物就是沉香。当香树因病变开始结香后,会经历需要很长时间的生长期,故其产量极少,价值较高,又因其从南亚、东南亚进入中原地区极不容易,自古就有“一两沉香一两金”的说法。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和运输力大增提升,沉香开始被各个阶层使用,沉香使用达到了最繁荣的阶段。同时也是在这个时期,对沉香的开发到了顶点,国内沉香开始出现匮乏现象。我们一般将沉香分为惠安系:以古代贸易港口越南惠安为集散地的东南亚各国的蜜香树所结沉香;星洲系:以古代贸易港口新加坡(星洲)为集散地的印尼群岛、马来群岛所产的鹰木香。所以大多数沉香只能通过海外贸易获得。

沉香结香形式常被用来暗合佛教机缘造化;它韵味醇厚高雅,在佛教中沉香就是最高等级的供养,除了参禅时沉香起到的调息静心作用之外,沉香又有着“开悟”的作用,同时也与主流儒释道思想有着微妙的关联,成为文人雅士超凡脱俗的精神寄托。

沉香也常用于制作念珠,念珠也称为佛珠,佛教徒诵经念佛时则持于手中,每默诵一遍,就放过一颗珠子,因为这种念珠有计数之用,又称为数珠。按照佛教的说法,一个人若能将经文反复诵念若千万遍,就能消灾避难,并能消除由灾难带来的一切烦恼。念珠通常用香木、核桃或者菩提子等做成,也有用宝石和其他材料制作而成。每串珠子数量不等,有用18颗,有用27颗,有用54颗,最多可以用108颗。这些念珠,在使用时一般被捏在手里,诵经完毕后,则套在手腕。

古往今来,华夏民族一直探寻气味的追寻,缕缕青烟承载着先民们强烈的情感、信仰和祈盼。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香文化的发展轨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香事的范式还随着文化交流远播异域,影响周边各国。中华文明延绵至今,香文化犹如深植于这块文明宝藏中的璀璨珍宝,时至今日,文化复兴,香文化又得以展露出千年神韵,在文化自信中不断推陈出新,弘扬新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香料时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香料之王
——香草传
重庆火锅香飘世界
清代时期
2014年4—9月印度香料出口量增长12%,达到42.16万t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