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晕与艺术品价值关系研究
——以玉器为例

2019-04-29 05:51旭,王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距离感复制品真性

纪 旭,王 磊

(1.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2.蚌埠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1 灵晕三要素与艺术品价值的反比例关系

灵晕(Aura)是本雅明①《机械复制时的艺术》②一书的核心概念,阐述艺术品因为机械复制技术生产而导致艺术品距离感、原真性、膜拜价值衰减的问题。艺术品由于复制技术的产生而使得原本仅有少数人可见的艺术品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成为信息交流中具有艺术属性的符号和装饰品。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本雅明归纳为距离感消失、原真性丧失、膜拜价值降低三个因素。

复制品的泛滥使艺术品不再由围栏隔离,而近在咫尺。艺术品由之前原作封于艺术馆中降低为手边的画册和生活中的装饰品,个人与艺术品的距离感降低了,个人与大师之间的心里距离也因为上述原因而降低,故复制品的产生导致了艺术品原有的距离感消失。

复制技术的提升使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界限模糊,复制手段甚至直接成为艺术创作手段③。由于非复制手段创作的艺术品,其复制品因为复制技术的提升则可以无限地接近于原作,甚至在某特定条件下为了保护原作,出现使用复制品代替原作展示的情况。而使用复制手段所创作的艺术品,其本身使用的创作手段就无法区别原作与复制品之间的关系,故艺术品的原真性在复制技术的发展中丧失。

上述两种问题的产生,导致原本对艺术品的主动欣赏演变成被动的信息灌输,进而导致主动欣赏行为中的膜拜价值降低,而由于距离感和原真性的丧失,原本在主动欣赏艺术品时的仪式感也彻底消失,降低了对原作的膜拜价值。

复制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复制品的量的提升,降低了艺术品的距离感,导致了艺术品原真性的丧失,使原本对原作的主动欣赏变成了被动的信息灌输,膜拜价值随之降低,仪式感也随之消失。灵晕的三个主要因素的增强与衰减与复制品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灵晕三要素与艺术品价值的反比例关系

2 灵晕三要素与艺术品价值的二次函数关系

艺术复制品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艺术传播方式,甚至是必须的传播形式,且越好的艺术品其复制品越多,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没有因为其为世界上复制量最高的作品而降低人们对原作的向往。因为复制品同样也会让观众一眼就发现它与原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存在着无法忽视的差异,仿制者的意图完全不是为了混淆视听,而是为了让观众透过仿制的图像观看到真正的杰作[1]。大量的复制品反而增强了人们对原作的向往,即原作的灵晕三大因素因为复制品的增加而得到了提升。原作本身所处的物理空间距离(原作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如某博物馆)再次出现,心理距离也因此而上升。同理,对于非复制手段创作的艺术品,原作的原真性更加凸显,因复制品泛滥而使得对原作的膜拜价值重新被提升到比原基础(未出现复制品之前)更高的层面。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图2。

图2 灵晕三要素与艺术品价值的二次函数关系

当复制品的数量突破一定临界值,且在其他因素(如社会因素、作者辞世等)的共同作用下时,艺术品的灵晕则重新被增强,函数图像呈现为抛物线。

3 灵晕三要素的可变性及变化方式

构成灵晕现象的三大因素(距离感、原真性、膜拜价值)中,原真性是决定其他两者存在的先决条件,由于原真性的存在才产生了距离感,进而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观者对原作的膜拜价值增强,而膜拜过程中的仪式感则成了膜拜价值的二次增强因(图3)。

如图3所示,艺术品具有原真性一旦得到确定,原作与观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则为一个固定值,原作本身所具有的膜拜价值会增强观者对原作的心理距离,因为膜拜价值而产生的膜拜行为则会在行为进行中因为仪式感得到增强,进而与被膜拜价值增强的心理距离共同作用,使得原本固定的空间距离被主观增强,从而达到使整个艺术作品灵晕上升的目的。

在上述概念中,原真性是先决条件,是固定值(原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而从根本上改变灵晕价值的因素则是膜拜价值,故提升一件艺术品的灵晕价值的核心是提升其膜拜价值。膜拜价值具有决定艺术品灵晕价值的核心能量,是提高艺术品价值的根本。

图3 膜拜价值二次增强

4 灵晕三要素二次函数关系的运用

在实际案例中,笔者以玉器包装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根据上文所述,原真性是先决条件。玉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神权、君权、大众消费三个阶段[2],自清灭亡之后,玉器走下神权与皇权的圣坛,成为大众的消费品,玉器中的一部分也从艺术品成为了具有较高相似度的产品,如玉扣、挂件等,似乎玉器作为艺术品的原真性也因此丧失,但是玉器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因色设物、随形施艺”是玉器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即任何一块玉石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玉环、玉扣等外形相同的批量产品,也因其材质的独一性而具有唯一的原真性。

膜拜价值。玉早期作为神权、皇权的载体,是“观念”与“物质”的并重[3],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王朝的更替而消失,此为玉中所具有的第一层膜拜价值。而材质的优劣、工匠技艺的高低又构成了第二层膜拜价值。再者,玉除了是神权与皇权的载体,同样也是“德”的载体与象征。儒、释、道三家对“德”的推崇,使得作为“德”载体的玉获得了极高的文化地位,并将各家的思想重新注入玉中。儒家“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染,是仁而至清洁也。洁白如素,而不受污,玉美备者,故公侯以为贽[4]”;道家“结积坚固,是以不朽。金、玉、珠黄者,天地之精也。服之,与天地相毕④”;佛家“极乐国土,有七宝⑤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5]故“德”文化成为玉的第三层膜拜价值。

距离感。如图3所示,距离感的增强是膜拜价值变化的产物,玉器的膜拜价值由三层构成(图4)。

图4 玉器膜拜价值构成

在玉器的膜拜价值构成中,神权、皇权构成的第一层是历史遗留的因素,固定值不可变。其余两者则是可变值,材质虽为固定值,但因“因色设物、随形施艺”却又可变。一个工匠的技艺和知名度可以提升一件玉器的潜在价值,甚至化腐朽为神奇,这种可改变玉石材质固定值的力量几乎可以无限地提升一件玉器的价值,即工匠精神—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而玉作为“德”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现在、未来对“德”的认知与推崇都必须通过教育来完成,即通过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引领的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对全社会大力开展爱、孝、诚、和的美德工程建设等教育方式来实现。正如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所说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当一个民族关于“德”的认知和推崇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对知识、艺术的尊重将会是由心而发、沁入骨髓的立身之本,那么承载着“德”的玉器将必定受到极大的推崇与重视,人民对“德”的推崇将直接提升对“德”载体的膜拜价值,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玉器,还适用于几乎所有由工匠精神所主导的产业。

距离感是由心理距离与空间距离共同组成的[6],心理距离由上述的膜拜价值完成增强,空间距离是消费者与玉器之间的实际距离,作为商品或产品的玉器,空间距离几乎为零,但这种几乎为零的空间距离是一个相对值,可以通过以仪式感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进行增强。即通过对时间的拉长来改变对距离的感觉,改变时间维度的方式则是通过设置障碍来拉长时间线。现代设计中,快是很多行业和产业的核心思想,而快是要简化过程甚至简化内容本身,但快速获得结果的心理状态是对结果产生轻视和廉价感。例如传统钢笔制造,早期的钢笔为旋帽,后期为了快速书写改为插拔,虽然只是在打开钢笔的环节中快了1~2秒中,而原本由旋帽所带来的仪式感和瞬间安静及对文字的尊重则被大打折扣。故在当下键盘输入的时代,知名钢笔制造商(如万宝龙、百利金、长刀研)重新将旋帽用于高端钢笔(如Montblanc149、146)中,以让消费者重拾这种由于仪式感而带来的对文字和产品本身的尊重。在玉器中,拉长时间线则是对其包装进行多层化处理,打破目前“开门见山”的玉器包装方式,增加消费者打开包装的时间;在包装盒的结构中,增加阻尼同样也是延长打开时间和增强仪式感的方式。

5 结语

艺术品的价值可以通过改变膜拜价值的方式来进行改变,而膜拜价值中具有最大能量且变数最大的则为艺术家、匠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全社会对文化和知识的尊重程度,当此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承载着文化、道德、正能量的作品必将获得其应有乃至更高的价值。

[注 释]

①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德国学者、作家、哲学家。

②瓦尔特·本雅明代表作品,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分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

③如照相技术、电影技术、数字绘画等现代艺术创作手段的出现。

④葛洪(晋).元始上真众仙记。

⑤佛教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其中玫瑰为水晶,泛指玉。不同版本对七宝的定义略有差别。

猜你喜欢
距离感复制品真性
建筑原真性探微
博物馆该不该使用复制品替代文物展出?(下)
格斗距离感漫谈
千万千万别复制自己
城市不应是复制品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非真性询问疑问句与传信语的异常态“同现”
江国香织文学中女性的孤独
格斗中距离感之管见
回忆我的留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