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研究

2019-04-29 03:52任丽娟霍蓉光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研究

任丽娟 霍蓉光

摘要:贾大山非常关注农民生活,他的很多小说都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文章在研究贾大山描写的农村题材作品的基础上,梳理了他小说中的三个农民形象系列:传递真善美的传统农民形象;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异化农民形象;代表新思想的年青农民形象,并总结了农民形象的写作意义。

关键词:贾大山;农民形象;研究

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指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贾大山曾到正定县西慈亭村插队,亲身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农村生活,也接触到了许多类型的农民,后来,这些农民的故事渐渐变成了贾大山笔下一篇篇小说。通过仔细梳理贾大山描写的农村题材作品,可以发现他笔下的农民的可以分为三个形象系列:有传递真善美的传统农民形象;有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异化农民形象;还有代表新力量的年青农民形象。由这三个形象系列可见,农民生活的变迁,特别是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始终是贾大山关注的焦点,正如铁凝在《天籁之声,隐于大山》中所写:“他已把目光伸向了他所熟悉的底层民众灵魂的深处,于是他的故事便构成了一个贾大山造就的世界。”

一、传递真善美的传统农民形象

老一辈的传统农民,指的是年龄较大,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农民。客观地说,这些农民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等优点,也有自私、狭隘、落后的缺点。例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就对“三仙姑”和“二诸葛”这两位老一辈的传统农民进行了讽刺和批判,指出了他们身上存在的封建迷信、自私狭隘、自作聪明等缺陷。而贾大山则选取了另外一个角度,更多地去发掘老一辈传统农民身上的“真、善、美”,发掘这些人物身上传统的优良品格,从继承和发扬的角度,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些传统文化的载体。

《孔爷》中的主人公是农村大队领导孔爷,孔爷是个粗人,不会讲漂亮话,还喜欢板着脸孔,但他不搞形式主义,专解决实际问题,他的开场白:“你们不用请我讲话,我是个粗人,不会讲话。你们也不用欢迎我指导工作,我这两下子也指导不了你们的工作。咱们还是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吧。”他把心思完全放在实际的工作上,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终于建起了新的校舍,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这个平时不苟言笑、雷厉风行的孔爷,望着新校舍,笑得像个和蔼的老太太。《劳姐》中的主人公董劳姐,是个举止文静、性格温和的老太太,她勤快,屋子里总是收拾得很雅静,连水蒜的蒜苗的都可以做盆景;她热心,招待下乡的工作组很周到,炕总是烧的热热的,暖瓶的水总是灌得满满的。最难得的是这位劳姐的深明大义,她之前求县领导老杜的时候,老杜没帮她,后来老杜遭了难,她没有因私人恩怨落井下石,以怨报怨。她说:“共产党起事,扎根立苗就有老杜,他不好,兴百姓骂他,不兴他们苦害他”。她的道理很朴素却也让很多人对她心生敬意。

《钟声》塑造了一位努力发挥余热的路大爷。路大爷很老了,大概八九十岁,须眉全都白了,棉花朵似的,虽然他早就不用下地干活了,但他心系集体,仍然把队里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早晨,他要趟着露水到地里走一遭,看看哪块地该锄了,哪块地该浇了,回来告诉队长;晚上,他总要到牲口棚里看一看,嘱咐人们小心灯火。怕队长白天干活太累,他还主动替队长承担了夜里打钟的工作。路大爷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也影响着队里的知青们,平和着他们浮躁的心。《梆声》描写了一位卖豆腐的路大叔,他的豆腐做得好,又白又细,用手拍一拍,瓷丁丁的,像磨石一样。更难得的是他为人平和,买卖公平。人们吃了他的豆腐,给钱也行,给豆子也行,赊账也行。谁赊了他的豆腐,谁就自己记账、还账,他从不怀疑。他说:“我不亏人,人不亏我,没人糊弄我。”

二、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异化农民形象

人的异化是指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本质的改变和扭曲。贾大山在发掘农民身上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敏锐地观察到了农民的异化问题,他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把它写了出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老路》中作者写出了队指导员老路的矛盾性格。一方面,他是那样的仁慈,队里的黄牛不行了,他舍不得杀,蹲下来摸它的角,摸它的嘴,摸它的背,甚至流下眼泪。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冷酷,审讯四类分子毫不留情,还发明了四个项目:请罪、驮坯、互相打耳光、罚跪。除此之外,作者还特别描写了老路的那双鞋,“那皮鞋很旧、很笨重,鞋底上钉着几块铁掌”,老路审讯四类分子的时候,总是换上这双鞋,谁不老实就一脚飞踹过去,起到打击和震慑的作用。作者在小说最后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老路对牛,为什么那么爱,那么善,可是对人却那么冷酷、残暴呢?其實,老路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老路善良的本性被遮蔽,被扭曲,变成了一个异化的人。

如果说《老路》为我们刻画了被阶级斗争异化的个体,那么《俊姑娘》为我们勾勒了农民保守、狭隘的群像。村里来了女知青玲玲,她长得漂亮、爱干净、爱好音乐,村民们羡慕她、却又嫉妒她、看不惯她、排挤她,不久就给她起了三个外号:“小白鞋”,“水蛇腰”和“多米索”。玲玲想入团,可是就是批不下来,原因竟然是村民反映她爱写信、爱打电话和吃水果罐头。村民们说她:“一个姑娘家,给谁写信啊?”,“她是下乡锻炼来了,还是下乡打电话来了?”,“劳动人民谁吃这个”。这些狭隘的看法,仿佛使玲玲进入到无物之阵,她被孤立、被嘲笑,性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她变得高傲了,冷淡疏远一切人,她变得懒惰了,三天两头地旷工。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贾大山对农民的偏见、蒙昧,有着惊人的洞察和分析。

三、代表新时代新思想的新农民形象

《中秋节》塑造了一位改革开放初期,带领村民创收、致富的新农民春生的形象。他三十出头,四方脸,大眼睛,不仅有文化,有思想,还关心群众疾苦,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吃稀的,吃稠的,全凭领头的,我选春生!”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春生不仅带领大家种棉花还搞副业,拉沙子、搞运输、装卸火车。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他仍然忙着帮村民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他把二喜嫂、腊月、严四老汉他们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忙完这些,还带领5位农民去给火车装车,给队里挣回56块钱。作为村民的领头人,他说:“咱们国家在朝四个现代化走,咱们的日子一年不如一年那还行?”

《花市》通过写农民买花的故事,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化和农民的精神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逐渐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所以,县城的花市才热闹起来。连严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光景也好了起来,严村的老大爷都买得起十几元一盆的令箭荷花了。除了反映农民生活的变迁,小说还体现出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如卖花姑娘蒋小玉一改乡村女孩的内向、羞涩,在面对县城干部询问时,不卑不亢地回答:“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的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的治保主任是谁吗?”这里所体现的正是新时代拥有新思想农民的超凡的自尊与自信。正如贾大山在小说的最后写到:“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贾大山小说中,农民一直是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作为土地之子,对农民的熟悉和深厚感情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接近农民,观察农民、体验农民生活,给我们刻画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农民形象。传统农民身上所拥有的勤劳、朴实的美德让人感动;新一代农民身上的活力、自信、积极向上让人振奋;还有一些在时代浪潮失去了自我、精神异化的农民让人们惋惜、反思。贾大山的创作,丰富了农民题材小说,也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使文学在关注农民生活现实的同时,赞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彰显了文学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康志刚.读不尽的风景—忆贾大山先生[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2]高昌.怀赤子之心,响天籁之音—贾大山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4(3).

[3]李艳爽.情理交融,人文合一——贾大山小说创作初探[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5).

[4]陈世旭.常山高士贾大山[J].文学自由谈,2014(7).

[5]霍蓉光,任丽娟.贾大山小说中农民生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