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歌》中的洛阳文学景观

2019-04-29 03:52熊悦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洛阳

熊悦

摘要:朱敦儒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深受洛阳文化的影响,除却直观描写词人自己在洛阳自在豪放的闲散生活外,《樵歌》中还有11首词明确提到洛阳的景观,如洛水、伊水、嵩山、天津桥、铜驼陌等等,多方面展现了洛阳独特的秀美繁华。通过对《樵歌》中这些词的分析,可以更好了解洛阳这几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景观,揭示出《樵歌》中的洛阳文学景观具有的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朱敦儒;《樵歌》;洛阳;文学景观

一、朱敦儒与洛阳

朱敦儒,字希真,是南北宋交替之际的一位重要词人,也是南宋存词最多的词人,著有词集《樵歌》。朱敦儒生于洛阳,长于洛阳。因早年家境富足,他常常与友人登山踏水,诗酒自娱,好不快活。在这长达四十五年的前半生中,洛阳的街道、园林和山川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片故土,更是他诗词创作的催化剂。他笔下描绘出洛阳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体现着朱敦儒对洛阳轻狂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洛阳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在北宋时期又称的西京,它与都城汴京合称为“两京”,是除却汴京外的文化重镇。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历来就有“九朝古都”之称,更因《周易·系辞上》中所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河图洛书是华夏文化的源头,洛阳所承载文化内涵也是极其深厚的。因此,久居在此的文人墨客自然而然地从心底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朱敦儒也不例外。他为自己生长在洛阳而自豪,不求入仕做官,但愿诗酒为生,这些在他的词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洛阳的繁华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其自然景观亦是独步天下。《新唐书》有载,洛阳“前值伊阙,后据氓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1)洛阳南对龙门山,北靠北邙山,洛、伊、瀍、涧四条河水蜿蜒其中,优厚的地理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洛阳花木繁盛、名园众多,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许多交游赏乐的好去处。

二、《樵歌》中出现的洛阳景观

《樵歌》中共有11首词明确提到洛阳的景观,如洛水、伊水、嵩山、天津桥、铜驼陌等等,多方面展现了洛阳独特的秀美繁华。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樵歌》中出现的洛阳文学景观,先大致将《樵歌》词中有关洛阳景观的统计于下:(见表1)

按照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的说法,文学景观应“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一个文化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景观,在于除了它的人文属性,还有文学属性。”(2)曾大兴老师将文学景观分为虚拟性的文学景观和实体性的文学景观,而《樵歌》中出现的这些洛阳文学景观,属于实体性的文学景观。

文学景观不仅仅只是某片区域的旅游景点。因文学作品的书写,文学景观具有了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是文学家的主观情感和景观本身的具体形态的相互结合与统一。当读者在了解、品味的过程中,过往的创作主体寄托于其中的感情就会重现,使得文学景观超越了原本单纯意义上的客观物象,融入了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氣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樵歌》中洛阳文学景观的书写在词中的表达共有两类:一是写于南渡前,词作内容多为纸醉金迷的享乐、男欢女爱的缠绵、疏狂恣意的唱酬,词风轻快疏朗,展现了西都洛阳闲散自在、惬意舒心、诗酒风流的生活特性;二是写于南渡后,词作内容为感怀故园往事,追忆往日的狂游生活,词风郁郁苍凉,表现出一位故园不在、痛苦难抑的漂泊者内心的痛苦和悲叹。

三、《樵歌》的洛阳文学景观及其特征

(一)洛水、伊水

伊水,是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全长268公里,流域面积6029平方公里。伊水与洛水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哺育着文人的诗情和灵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朱敦儒生长于洛阳,同样受河洛文化的影响,他的内心充满着对伊水、洛水的崇敬之情,字里行间都是对洛阳山水深深的自豪感与由衷的归属感。在他为数不多的一首诗中曾写到:“青罗包髻白行缠,不是凡人不是仙。家在洛阳城里住,卧吹铜笛过伊川。”(3)在洛阳生活的这四十五年中,他赏花游园、登山临水,以风流才子的性情纵情声色之间,自由自在、轻狂不羁地度过了前半生的太平岁月。他常常约上三五好友,面对着滚滚江流,豪情畅饮、自信吟诗。如《临江仙》:

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

莫笑衰容双鬓改,自家风味依然。碧潭明月水中天。谁闲如老子,不肯作神仙。(4)

“化日”指太平盛世,“二室”即嵩山的太室峰和少室峰,“三川”即伊水、洛水、黄河。该词一开始就表明词人自豪于生长在洛阳,可以享受太平盛世,因此可以任由“流年”似水般流逝而毫不在意。

在朱敦儒南渡时期,词人也常常回忆当年在洛阳的风花雪月、自在潇洒。如《雨中花》的上片通过回忆“伊川雪夜”,“洛浦花朝”的游玩,展现了词人当年在洛阳纸醉金迷的生活:“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5)《水龙吟》一词里亦写道:“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6)词人回忆在洛阳时曾经过伊水、登嵩山,拜访当时同为隐士的好友巢父和许由,到如今,往日和友人纵游山水的欢乐生活梦一般的消逝了,自己将近年老,却漂泊他乡不能北归,真真感觉是场南柯一梦,不禁泪如雨下。

(二)嵩山

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洛阳,是洛阳东面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嵩山雄险奇绝、层峦叠翠的风景壮美无比,引得无数文人作赞美之词。朱敦儒所作《望海潮》一词中赞美的就是嵩山的太室、少室诸峰的巍峨壮丽:“嵩高维岳,图书之渊,西都二室三川。神鼎定金,麟符刻玉,英灵未称河山。谁再整乾坤。是挺生真主,浴日开天。御归梁苑,驾回汾水凤楼闲。”(7)

又因嵩山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和道教圣地,许多隐士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嵩山作为他们的隐逸之地。从前文的《水龙吟》中,可以看到朱敦儒早年也通过隐居嵩山这一行为来标榜自己清高的文人风尚。

朱敦儒的名作《鹧鸪天·西都作》也是早年于嵩山隐居所作,词中流露着轻狂与不羁,蔑视功名利禄,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8)

首句以“山水郎”自居,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写自己不喜尘世、热爱山水,坦荡直爽,豪气四溢。他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与风流。

(三)天津桥

天津桥始建于隋,废于元代。初为浮桥,后为石桥。《元和郡县图志》“河南县”载:“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北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若日月表胜之象。”(9)天津桥位于洛阳城中轴线的中心位置,是连接洛阳南北两处交通的要塞之处。由于隋人常以洛水的流水来比喻天上的银河,将京城看成天帝的居所“紫微宫”,因此,这座架在洛水上最大的桥便称为“天津桥”。

天津桥地处交通枢纽,当时的商人已将天津桥作为城中最繁华的地带而着意经营,因此两边开满的了各类市集、酒家,来往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朱敦儒在《鹧鸪天》曾回忆当年洛阳天津桥的热闹:“天津帐饮凌云客,花市行歌绝代人。穿绣陌,踏香尘,满城沈醉管弦声。”通过词人回忆的个人视角,展现出天津桥一片蓬勃生机的城市图景:天津桥旁的酒肆坐着几位豪情狂饮的侠客,附近的花市,即卖牡丹的集市来往的行人络绎不绝,穿过绮丽如绣的市街,踏起一阵香尘,此刻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管弦之声,满城的人都停下的动作,在乐声中沉醉不已。

天津桥不仅是热闹繁华的市井之地,同时还是游人欣赏洛阳城风景的一个绝好平台。徐松在《河南志》中对此考曰:“过桥,又合而东流,经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为魏王池(与洛水隔堤。初建都,筑堤壅水北流,余水停成此池。下与洛水潜通,深处至数顷,水鸟翔泳,荷芰翻复,为都城之胜地)。”(10)因此,文人墨客多喜在桥上或信步、或驻足地欣赏四周的美景,为后世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如白居易《天津桥》:“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11)描写的就是天津桥春天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春日盛景。刘希夷《公子行》中的“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12)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少年公子春游的情景。

(四)铜驼陌

铜驼陌,即铜驼街,它是洛阳东城区内的一个里坊,南襟洛水,西傍漫河,因道路旁曾有两枚相对的汉铸铜驼而得名。这里居民众多,人烟稠密,在暮色降临之际,家家炊烟袅袅上升,氤氲缭绕的炊烟仿佛细雨纷纷扬扬,从天而降,故称为“铜驼陌”。“铜驼暮雨”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这里的风光佳景常常引得无数游人的观赏和诗人们的吟咏。

最受文人喜爱吟咏的是铜驼陌的柳树,如骆宾王诗云“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13),王观的《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一词赞美“铜驼陌上新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九首》(其四)“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14)赞美了铜驼陌杨柳生机蓬勃,愉悦人心。

而朱敦儒笔下的铜驼陌景观充斥着浓重复杂的国仇家恨,他在两首词中分别写到:

草草园林作洛川,碧宫红塔借风烟。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

春似旧,酒依前,何妨倚杖雪垂肩。五陵侠少今谁健,似我亲逢建武年。

(《鹧鸪天》)(15)

淡淡薰风庭院,青青过雨园林。铜驼陌上旧莺声。今日江边重听。

落帽酒中有趣,题桥琴里无心。香残沈水缕烟轻。花影阑干人静。

(《西江月》)(16)

这两首词都是朱敦儒在离开洛阳南渡后所写,都通过回忆铜驼陌的美景表达了对故园的回忆、追忆之情。在《鹧鸪天》一词中上下两片成今昔对比,当年洛阳的园林花木、碧宫红塔,景色是多么美好,只要看到金谷园的花和铜驼陌的柳,就会遗忘的干干净净。而如今,朝廷苟居在江南,词人再也无法回到曾经的故土,只能在回忆中去寻找当年的景色。《西江月》一词则将旧年的“铜驼陌”与现在的“江边”这两个不同地理空间通过莺声相连在一起,仿佛是往昔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对话,在时空交错之间更加增添词人国破家亡的愁苦悲痛之情。

四、小结

总而言之,朱敦儒《樵歌》中的洛阳文学景观具有词人强烈的情感指向。一方面,它体现了洛阳的陪都地位和闲适散淡的城市文化。在太平清明的社会环境下,洛阳漕粮殷积、经济富庶,是一个熙攘华丽的大都市。朱敦儒赞叹伊洛的滚滚长流,嵩山的巍峨壮丽,还有天津桥、铜驼陌的热闹繁华,他为自己生长在洛阳而产生自豪。另一方面,因南渡避乱,陌生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俗带给朱敦儒难以融入的困难感。因此,他缅怀过去闲适自在的洛阳生活,回忆曾与友人等嵩山、临伊水,诗酒年华、自在逍遥;听到一阵莺啼,思绪却回到当年繁华的铜驼陌。通过解读这些文学景观,我们看到一个词人对过去时代的追忆与留恋。这些文学景观还原词人洛阳生活的场景,隐射出了一副故园风貌的画卷,让词人在此中寻求片刻的温暖和慰藉。

注释:

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83页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33页

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48页

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2页

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页

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页

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6页

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3页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32页

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5),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451),中华书局,1960年,第5099页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82),中华书局,1960年,第885页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77),中华书局,1960年,第837页

彭定求等:《全唐诗》(卷365),中华书局,1960年,第4113页

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

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8页

猜你喜欢
洛阳
文艺洛阳
文艺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洛阳新见汉晋刻文砖铭辑录》《洛阳新见北魏瓦削图志》出版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师范学院
洛阳自古繁华
来自洛阳的文物“唤醒师”
洛阳北魏节闵帝元恭墓
英雄的“洛阳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