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英雄熊尚林三次流泪的经过

2019-04-29 03:53蒲润洲
档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大渡河营长敌人

蒲润洲

熊尚林,江西省高安市黄沙岗镇牛路熊村人,191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7月,红军转战高安途经牛路熊村,熊尚林为红军带路并随之参加了红军。参军后,熊尚林经过了血战湘西、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战斗的洗礼与淬炼,很快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战斗指挥员,渡大渡河前,他已是红一团一营二连连长。1935年5月,中央红军转战来到大渡河畔。为摆脱蒋介石数十万大军追击,中央军委下达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强渡大渡河。红一团首长接到命令后,把渡河任务交给了一营二连。二连挑选出17名战士组成突击队,由连长熊尚林担任突击队队长,带领首船8名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随后,又由营长孙继先带领另外8名战士也登上了渡船……18勇士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7年7月,曾任红一团团长的杨得志在《大渡河畔英雄多》记下了当时的真实情景: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此刻,我们两批登陆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拼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尚林所在的红一师先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八路军第四纵队、晋察冀军区步兵第七团等。115师独立团在平型关大战歼击日军坂垣师团后,挺进五台山区,开辟了以蔚县、涞源、广灵、灵丘四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很快由不足2000人增加到7000多人,部队随之扩编为独立师,由杨成武任师长,邓华任政委。1938年,按照八路军总部指示,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支队合编为第四纵队,奉命支援冀东大暴动。1939年熊尚林担任了七团二营营长,率部参加平西敌后斗争,在日军发动的大规模合围“扫荡”中,七团先后夜袭谢家堡、双塘涧,给敌以重创,这些战果对巩固扩大我平西抗日根据地,具有重大意义。1939年底,挺进军司令员萧克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总任务,并于同年6月派熊尚林和团参谋长彭寿生率领七团二营护送段苏权等平北军分区政治部机关人员进入平北。经过数月苦战,七团因不适应平北作战环境又返回平西,而熊尚林却留下来担任游击支队二大队大队长,继续坚持开辟平北。在1942年6月18日(农历端午节)上午9时,熊尚林不幸牺牲于龙(关)崇(礼)赤(城)联合县范家西沟村的草场沟,时年29岁。

笔者所在的赤城县,即熊尚林当年开辟平北浴血奋战之地,这也是引起笔者关注并研究熊尚林的初衷。关于熊尚林,笔者先后发表过《熊尚林的壮烈人生》和《大渡河勇士熊尚林悄然消失之谜》。前文重点发掘熊尚林在抗日战场的英雄壮举,后文侧重探寻分析熊尚林牺牲的经过及原因。这次撰写此文,是想通过对陈靖、魏元君、李炎、李水清的回忆文章进行比对、分析和研究,对熊尚林的内心世界做一些探索与开拓,以还原这位英雄的真实面貌。

目前,对熊尚林性格特点描写最为形象逼真的当数陈靖。陈靖(1918-2002),老红军,著名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金沙江畔》,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等。陈靖的《重走长征路》收录了一篇“英雄没过名位关”的文章,文中写道:

我和尚林同志相识,是在1938年春天。当时, 他是营长,我是团宣传股长。记得在向冀东挺进途中,在八达岭南侧的一个小山村里,他从敌人手里夺得一匹骏马,乐得他嘴都合不拢,连声说; “好马,好马!”没过几天,在过一个小沟壑时,马忽然不听他指挥了,就是不肯过那危险的小桥,熊尚林费了很大的劲也制服不了它!他火冒三丈,“你敢跟老子调皮!”说着,他拔出手枪,对准马头连发三枪,马倒下了,熊尚林凝视了片刻,冷静了下来,两手抱着头,无力地蹲下……

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粗犷、直率,甚至显得过于鲁莽。他身躯健壮,脸色紫红,说起话来象炮弹出膛,还总是带点脏字。他习惯把事情想得很简单,在他眼里似乎没有困难二字,可熊尚林自己却承认,我一生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学习!

他蔑视困难,不怕牺牲,在极端残酷的岁月,总是冲锋陷阵,强渡大渡河,激战平型关,奋勇挺进冀东,带头开辟平北……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粗犷、直率”“鲁莽”“说话带点脏字”的有几分草莽气息的英雄。但这仅仅熊尚林性格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笔者发现,熊尚林不仅有简单粗暴的一面,也有柔和多情的一面,比如在魏元君、李炎、李水清的回忆文章中,写到他曾经三次流眼泪的细节。都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那么,究竟是为了何事,能让熊尚林这个铁血英雄三次流泪呢?

1940年6月,时任冀热察挺进军七团二营营长的熊尚林接到首长下达的一项新的战斗任务:由他和团参谋长彭寿生、团政治处副主任张振元、营教导员李荣顺,率领二营护送新组建的平北军分区政治部机关干部开赴平北。平北,指的是北平(北京)以北,平(北平)古(古北口)铁路以西,平(北平)绥(绥远)铁路以北,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地跨伪满洲国、伪华北和伪蒙疆3个伪组织的接合部。在此建立根据地,就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有了北部屏障,冀东和平西两块抗日根据地架起了桥梁,也为将来我军挺进东北开拓了前沿阵地。我军1938年、1939年两次开辟这一地区,但都没有站住脚。1939年底,挺进军萧克司令員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方略。1940年6月初,平北军分区政治部成立,段苏权任主任。6月27日早晨,二营护送段主任一行顺利越过平绥铁路,前面已望的见海陀山了,进了山就安全了,大家变得轻松起来。谁知就在这时,突然从怀来方向开来两辆载有日军的汽车,向佛峪口方向疾驰而去。佛峪口是去海陀山的必经之地,由此进沟,要爬一道长达10多里的蜿蜒曲折、沟壑纵横的大梁,从沟口到闫家坪梁头的落差近千米。二营行进到距佛峪口约1.5公里时,日军已跳下汽车在公路北侧向我方射击,我军前卫七连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和敌人交了火。在七连打响战斗的同时,由六连卡住佛峪口,阻击由延庆方向增援的敌人。五连在战斗打响后,由团参谋长彭寿生和营教导员李荣顺带领,先敌占领水峪西山坡,掩护全军战斗并接应机关人员进山。张振元副主任带领前卫部队去解决佛峪口据点伪警察,没想到被敌人子弹射中腹部壮烈牺牲。七连在激战中击毙击伤不少日军,但自身伤亡也很严重。关键时刻,熊尚林命令八连出击,掩护七连撤出战斗。在七连同敌人苦战的时候,六连在佛峪口同增援的敌人也交了火,一霎时枪弹如雨,响声连天,战士们随后发起冲锋,和敌人展开肉搏战。我军使用的刺刀系平西土造,钢质不佳,几个突刺就变成了月牙,战士们只好以枪当棒猛击敌人。战斗结束时,六连一个班长发现一个活着的日军,想要结果他的狗命,指导员高喊:“不要杀他,抓活的。”谁知,话音未落这名日军就冲指导员开了一枪,指导员中弹倒了下去。大家气急了,一起开枪,击毙了敌人。最后,在八连掩护下,其他连队的战士由佛峪口向海陀山转移。转移途中,熊尚林听说后面把伤员给丢了,便立即跑回去仔细查看,经过清点发现伤员都在,才知道是弄了误会。此时,看着这些平时亲如兄弟的受伤战士,他流下眼泪,挨个拥抱他们、安慰他们,还帮他们打绑带。见营长热泪横流,战士们都深受感动,也个个热泪盈眶。记下这一历史瞬间的叫魏元君,时任七团八连副指导员。魏元君写的这篇史料《回忆第二次挺进平北及我军卫生队机构的建立》,刊载在《巍巍海陀山——平北人民抗日斗争纪实》一书。

熊尚林第二次流泪是1940年秋天,记述这一历史细节的是李炎。李炎(1916—2010),时任平西军分区作战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 。文章发表在《平西烽火》(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出版)题目是《平西八路军根据地见闻》。二营撤到闫家坪梁头,穿越大海陀山,到朱家沟将34名伤员作了安置,又前行至三间房作短暂休息,然后继续北进,到达瓦房沟、杨木栅子沟、喇叭沟门一带。在二营进入平北地区不久,七团一三营和军分区领导机关也开赴平北,这支队伍共有3000多人,聲势非常浩大。过平绥铁路时,吓得昌平县城守敌三天不开城门。敌人大为震惊,急忙从北平、张家口等地调集十几个团的步兵和骑兵,尾追堵截。七团主力头天进至五道营子村,第二天拂晓就被数十倍于我的敌人包围了。七团九连奉命阻击敌人,从上午八时许打到过了中午,虽然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但我部伤亡也很严重。连长谢守义来到前沿阵地亲自指挥,又击退敌人数次冲锋。黄昏时,谢连长双腿负了重伤。敌人用炮火猛轰之后,再次发起冲击。谢连长把手榴弹捆在腰间,等鬼子冲到近前,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为避开敌人的进攻,团决定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一二营在丰宁、汤河一带与敌周旋,三营一直北进,转战在伪满边境上。敌人害怕七团在平北站稳脚跟,以重兵连续追击合围。战士们白天有战斗,夜间急行军。有时一夜转移七八十里,第二天一早敌人骑兵又追了上来。部队无法得到休整,只能在高山露宿隐蔽,遭受日晒雨淋、蚊叮虫咬。鞋穿烂了没的换,战士们只好赤脚走路。更为困难的是,部队缺粮少盐。开始还可以买到一点土豆、玉米,后来连这些也难以买到了。偶尔用缴获的大烟土换老乡一点鲜玉米棒,连棒核都一起吃掉了。中秋节那天,三营奔袭独石口,有个战士进入邮政局长家,拿走几个鸡蛋。段苏权知道后,立即让部队照价赔偿。部队在独石口驻扎五天,吃饱了肚子,发了鞋子,买了一些布匹,又在夜间撤走了。数月之后,七团在伪满蒙统治区的夹缝中建立一小块游击根据地,并在此召开一次高级干部会议,由段苏权主持,讨论如何执行挺进军电报指示问题。会上,因二营人员损失较大,彭寿生和熊尚林都哭了。

开国少将李水清,与熊尚林是老战友,关系默契,感情深厚。《从红小鬼到火箭兵司令——李水清将军回忆录》第五章《坚守与拓展平西的峥嵘岁月》有一节“与大渡河英雄连长并肩战斗”,详细记载了李水清与熊尚林兄弟般的战友之情。红军时期,李水清担任红一师政治部宣传队长。1935年5月25日拂晓,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通知李水清带领宣传队赶到红一团,慰问强渡大渡河的突击队员,参加他们的战前政治发动工作。孙继先营长带他们来到担任强渡突击任务的二连。二连长熊尚林率领16名突击队员站成两排,身上捆满手榴弹,腰插驳壳枪,背挎“花机关”(冲锋枪的俗称)和红缨穗大刀,一个个挺胸昂首,犹如一组钢浇铁铸的英雄群雕。李水清传达了林彪军团长和聂荣臻政委的慰问与期待,传达了朱瑞主任关于这次渡河战斗重大意义的指示。熊尚林带领突击队员举拳宣誓:“坚决完成任务!”随后李水清以红一军团政治部的名义,向熊尚林等17名突击队员和一营长孙继先颁发慰问品,每人一条印有“祝君平安”的白毛巾,另加一个搪瓷碗。到了抗战时期,李水清与熊尚林又曾在一起并肩战斗。1939年早春的一个中午,在邓华支队三十一大队担任一营教导员的李水清接到通知,接任李湘营长的新营长马上来报到。一见面,让李水清感到意外惊喜,原来新营长就是熊尚林。李水清招呼值班班长,全营列队,正式欢迎熊营长,并大声介绍说:“熊营长作战机智勇敢,战斗经验丰富,我们要好好向他学习,坚决服从他的指挥,在他带领下多打胜仗!”当天晚上,李水清与熊尚林畅谈了大半夜,了解到平型关战斗后,熊尚林跟随聂荣臻司令员率领的一一五师部分主力转战太行山区,在晋察冀创建抗日根据地,后又随队挺进冀东,参加了攻克昌平、东渡潮白河、横扫密云和平谷敌伪据点等大小战斗。接下来,李水清与熊尚林直接搭挡近一年,指挥全营参加几十次大小战斗,粉碎敌人多次“扫荡”,打过许多漂亮仗,合作十分愉快。后来,八路军第四纵队番号撤销,将其第11 支队的31、32、33 大队和房(山)涞(水)涿(县)游击队改编为第6 、第7 两个团。李水清任七团政治处主任,熊尚林任七团二营营长。1940年6月熊尚林率二营作为先遣队掩护段苏权等第一批进入平北,李水清随主力第二批进入平北。“百团大战”中,七团奉命向伪满边境出击,牵制平北之敌以阻其南下支援。李水清带团政治处部分同志,与熊尚林率领的二营向北直插伪满、伪蒙边境,在沽源、丰宁、围场一带袭扰敌人,先后取得独石口、太子城等战斗的胜利,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缴获战马百余匹,紧紧拖住了平北之敌,为“百团大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此期间,熊尚林志经常带全营孤军深入,出奇制胜,表现出过人的胆量气魄和勇猛的战斗作风。1941年初,李水清奉调平西的涞水一带开展工作,熊尚林带领部分战斗骨干继续留在平北,开辟以大海陀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那天晚上,李水清找熊尚林告别,两人紧紧拥抱,连拍着对方的肩膀互道保重,相约等打败鬼子胜利会师再重逢。塞外冬夜,寒气逼人,熊尚林坚持要把李水清送到村头,当李水清翻身上马向他敬礼时,借着淡淡的月色,依稀窥见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眼角处闪出点滴泪光。这是熊尚林第三次流泪。

熊尚林三次流泪,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在目前研究熊尚林第一手资料非常稀有的情况下,魏元君、李炎、李水清的回忆显得异常珍贵,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熊尚林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宝贵依据。如果说陈靖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铁血英雄,那么魏元君、李炎、李水清的回忆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柔情男儿。

(作者单位:河北省赤城县政协)

猜你喜欢
大渡河营长敌人
大渡河遥想
稀奇古怪的敌人
稀奇古怪的敌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晕碾
结 婚
爱父爱国抉择之间的悲歌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对大渡河下游某已建水电站发电影响分析
“暗算”也是一种智慧
烈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