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的梦幻意识

2019-04-29 03:52李珂亦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牡丹亭

李珂亦

摘要:明代是“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年代,政治黑暗,反理学思潮兴起,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梦幻”来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并且体现其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同时架起戏剧结构,将故事中的悲与喜巧妙统一,有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通过描述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以及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境,并且成功描写了这一梦境实现的特殊空间——花园,借以贬斥和讽刺封建的道德规范以及思想,体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反映了明代中晚期多数被压迫妇女的愿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文章表达了团团离奇的幻想,拥有厚重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刻广泛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牡丹亭;情理冲突;礼教束缚;梦幻意识

汤显祖广为人知的四部戏剧《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和《南柯记》被称为"临川四梦",从中可以看出,在汤显祖的作品中,梦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其实,这四部作品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绝大部分原因是其巧妙地思维和对梦境奇幻的描写手法。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一生当中所历经的三种一般人所经历不到的境界,最开始在现实,后来到了梦幻,又到了幽冥,最终又回到现实。汤显祖把梦境当作线索贯穿全剧的思想,是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达方法。

一、《牡丹亭》中的梦幻意识的具体内涵

(一)《牡丹亭》夢幻意识的形成

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表现了世间各种不同的现象,而且也是剧作家耗费苦心最终表达出来的人生追求理想。《牡丹亭》里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大爱秉性一直在影响着后人。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离奇梦幻的故事,描写了杜丽娘的不屈斗争以及有钱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故事结尾。梦是什么?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是个人情怀的虚化。全剧一共55出,从第一到九出,写了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却在礼教的束缚之下,失去了青春期少女应该拥有的自由。杜丽娘觉得自己浪费了青春年华,感到非常苦闷,整个人笼罩在悲伤之中,黯然神伤,碰到了柳梦梅。而根据事实,以梦为始,正好进入了汤显祖笔下"至情之境"的状态,《惊梦》后的剧情着重刻画了她寻梦而终、又圆梦而生的故事。全剧当真可谓是哪哪都梦幻,而梦幻又于现实和虚拟中自由穿梭,行云流水之间,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追求。

(二)梦幻与理性的冲突和统一

汤显祖认为"情"和"理"是对立与统一的一种关系,既有矛盾又有统一。在汤显祖较为深刻的感受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泯灭人的感情和禁锢个人思想与理论的时候,个人独立的思想浪潮在心中反反复复时,他就更着重支持情和理的矛盾;反观,在面对为了捍卫正义时,为了支持理的合理性时,当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来的传统人伦理念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时,他适时看重情与理的统一,理来源于情,情与理互相影响。《牡丹亭》以"还魂"为分界线,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体现了一种对自我的赞同,因梦而死,死而复生,体现了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突破传统束缚的精神。[1]而第二部分是一种对现实、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所以待到杜丽娘还魂以后,她对于自身的婚姻态度则发生了变化,即此事言之尚早,待采访完老公公和老夫人之后,才可以请个媒人。并进一步向柳梦梅解释道:"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她"复活"后的第一要务是陪柳梦梅赴京考取公名,再得到社会所认可的身份之后才送他探望父母,以求得长辈们的宽容和理解。这就体现了,追求爱情可以是浪漫大胆的,而婚事的解决确实还要实际。这一理性选择,使《牡丹亭》的中心思想回拉分到传统文化轨道上来。《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终成眷属是由皇帝促成,二人最终"奉旨完婚"的结局就是汤显祖对于情理美好追求的体现。

(三)《牡丹亭》中梦幻的空间载体——“花园”

陈继儒的《批点牡丹亭题词》认为,“临川老人括男女之思而托之于梦”,由此可见,梦幻意识是汤显祖传奇的最大特色之一。[3]汤显祖自己说道他这剧四梦中最满意的当属牡丹,而《牡丹亭》作为一部奇幻的浪漫主义戏剧,成功之处就在于牡丹花作为剧中的载体。

中国古典爱情戏剧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写些大家闺秀于富家少爷,而在《牡丹亭》中,书生属于外来者,小姐是出走者,他们共同打破了一个封闭的传统环境,花园这个载体不属于任何范畴,则不仅仅是一个才子佳人们谈情说爱、交流情感的地方,而具有深刻广泛的审美和文化意蕴。《牡丹亭》中,杜丽娘在礼教的管束之下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自由的追求爱情和自身的幸福,于是花园这一不同于任何范畴的载体便适时被创造。《牡丹亭》之所以具有迷人不朽的艺术魅力,与他充满梦幻的构思以及生动的梦境描写无疑有着极大的关系。《牡丹亭》利用花园这一空间载体,来诱发、承载杜丽娘的梦,既体现了作者打破传统道德的追求,同时对于“花园”这一主题空间的成功描写,更是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空间载体,为后来文学做出了示范。

二、《牡丹亭》梦幻意识的作用及意义

(一)由梦对现实进行讽刺

作者在创作《牡丹亭》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理学对于人和社会的危害,在提出揭露的同时,大胆的进行了讽刺。最开始,从杜丽娘的游园入梦来讲,当杜丽娘见识到美丽的景色,内心也出现了一种惆怅的感觉。杜丽娘自幼熟读《四诫》等妇女书籍,父母也请学识渊博的老师傅给她讲课,使她了解到诗经中的《关唯》是讲的是后妃之德,杜丽娘心中的青春萌动才是萌芽便被扼杀。不仅如此,还控制了丽娘的行动,让她连自己的庭院都不能逛的尽兴。[4]。凭借梦境中的美好与自由,来暗讽现实生活的残酷以及伦理纲常对人欲望的扼杀。作者借助梦,来表达自己一对礼教的反抗。其次,杜丽娘自《惊梦》之后顾影子伤春,心情抑郁并离开人世,这并不是最后的结果,作者在又巧妙地插入了《幽睛》一章,讲丽娘在爱情的萌芽下和柳梦梅的人鬼情,这是现实生活中女子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而作者也正是以此鬼魂的勇敢行为,对封建礼教做出了大胆的抨击与讽刺。现实的残酷与梦境的美好,以及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暗讽了现实生活的阴暗与落后。

(二)梦幻意识使《牡丹亭》达到悲喜剧的统一

《牡丹亭》在整体上应该是属于喜剧,但也包含悲剧成分。剧情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现实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杜丽娘游览花园后产生了怀結婚證不催啊春之情,隨即做了一场春梦,但醒来的时候现实中的一切依旧。久居深闺,没有一个知音可以倾听她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外还要树立一个温婉端庄的大家闺秀的形象,这种生活没有自我,没有爱情,更没有自由,现实令她痛苦不已,并折磨至死。[5]现实中的生死,冥界的阴森可怕為何我介紹的是,战乱的流离痛苦,在戏剧的开端故作悲剧,这些现实中的悲惨只有通过“梦”才可化解。为此,汤显祖安排她死亡并遁入冥界,在那里与她的梦中情人实现爱情。是梦幻意识使得《牡丹亭》的情节波澜起伏,十分曲折,且又悲中见喜,喜中掺悲,悲喜交加,达到了悲喜剧的和谐统一。

(三)《牡丹亭》中梦幻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牡丹亭》是一部描写人物情感的浪漫爱情故事。作者将"情"看做是一种不可比拟的强大的力量,在生活打败了种种困难从而得到美好的结尾。进而为了展现这一這以為是我們现实中的问题,作者通过"梦幻"的这一写作手法。在杜丽娘的生死一念间,写儿女之情就是别人所没有想到的:牡丹亭自動化換行中先提到杜、柳同梦,柳生和杜女同时在梦中相见;而后杜女因为情而选择死,在死后去寻找柳生,柳生对着画像自言自语,和画中的杜女幽会,最后两人从冥间恋人到再次重生复合。对于梦境的如此构思和巧妙处理,是具有超现我知道和我沒關係实意义能不能醒來的,是浪漫主义的,对当时的思想以及文学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牡丹亭》在封建的充满了古板礼教制度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便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那些因为礼教制约情感受到极大压抑的古代妇女们。

三、结语

《牡丹亭》创作之时所处的明代,正是政治黑暗,反理学思想兴起的时代。

在《牡丹亭》中,是杜丽娘对“情”的追求引发了“梦”,同时,也是“梦”成就了“情”,一开始杜丽娘“为情而死”的悲剧通过“梦”得到了巧妙地转化,有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但同时梦境的美好无疑是对现实的最大讽刺,较之现实,梦里可以自由追求,大胆寻爱,而现实中,面对封建礼教的强大束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像梦境中一样的故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他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时代,成為了時代的先鋒,极具进步意义。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落後現狀是远远的跟不上他的思想的,时代不曾给他回应,他找不到在现实中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因而采用一种梦幻的笔触进行创作,在梦幻的世界里实现自我的真情和追求。

《牡丹亭》中表现出的“至情观”以及梦幻意识,对当时以及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牡丹亭》的出世,为当时的个性解放构建了美好蓝图,同时作品中的“至情”思想以及对梦幻意识的贯穿与运用,更是对后来的一些作品有了直接的思想启迪以及创作手法的借鉴。

情与爱掌控着梦幻,而情与爱是梦幻的来源与最终目的,美好无暇的爱是梦幻的基调,情感上的美也在梦幻美上起不小作用。梦幻实现了情爱,是情爱与现实由矛盾化为统一的载体。梦幻、真情、讽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汤显祖《牡丹亭》的进一步的意蕴表现的淋漓尽致,赋予《牡丹亭》不朽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龚国光.《牡丹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诠释[J].创作评谭,2016(02):27-36.

[2]黄天骥.论《牡丹亭》的创新精神[J].文艺研究,2016(07):85-93.

[3]张丽红.梦幻形式中的潜意识愿望——《牡丹亭》之“奇”的精神分析研究[J].戏剧文学,2005(12):65-67+77.

[4]陈妍.论《红楼梦》中的音乐叙事[J].大众文艺,2018(08):22-23.

[5]张艳艳.浅析《牡丹亭》的“灵异”[J].新余学院学报,2017,22(02):44-47.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