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风筝误》的戏曲艺术

2019-04-29 03:52傅佩佩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李渔

傅佩佩

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剧作家以及戏曲理论家,《风筝误》是李渔所作《笠翁十种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同时也是他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风筝误》体现了李渔在他的戏曲理论专著《闲情寄偶》中所提出的“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等理论,《风筝误》中“风筝”独特的叙事功能、“科浑”艺术所营造出的喜剧效果以及“宾白”的大量运用把它推上了古代喜剧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风筝误》;李渔;风筝的叙事功能;科诨艺术;宾白运用

李渔(1611~1680),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和戏曲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更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生于江苏如皋,祖籍浙江兰溪。他曾在明末参加乡试,不料名落孙山,明清易代,时局动荡,又因家道中落,便无意仕进。他把自己一生都贡献给了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他的戏曲小说因故事新颖,结构巧妙,且通俗易懂,一经刊行热销于市场,时常被抢购一空,以此受到了一些达官名仕的青睐、赞助。李渔有才而自负,是个热爱生活同时懂得生活的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时代下,一方面受到晚明士人懂得自适遗风的影响,不避讳享乐和饮食男女;另一方面他又是极懂得察言观色的文人,在他的好友张缙彦因发思古之论遭小人诬陷被参劾后,他便有意有意避开与政治社会有关的深层问题。他用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异于常人的人生体验创造出众多优秀的戏曲与小说,从而混迹于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之间,赢得封建官僚们的施与而又保留了一部分的尊严,他所创作的戏曲小说不是要宣扬古圣贤之道而是作为娱乐之用,他曾说:“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1](《風筝误》末出)他还表示说:“不肖砚田餬抠。原非发愤著书;笔蕊生心,匪托微言以讽世。”[2](《曲部誓词》)他所作的戏曲小说践行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一、世俗化与娱乐性:李渔的戏曲创作特点

李渔在科举失利后毅然放弃走科举荣身的道路,选择“笔耕为业,拟购佳砚代南亩”李渔于是把精力放在了戏曲创作上。李渔是出于养家糊口的目的而组织家庭戏班,必然得着眼于如何吸引观众和让观众接受以便取得经济收益上,这也就决定了李渔戏曲创作的两大特点——世俗化和娱乐性。用李渔自己的话说就是“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人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3]因此,李渔创作的戏曲语言都是一目了然,浅俗易懂,充满着世俗的特点,李渔戏曲的选材也是从自己的身边事件取材,内容贴近生活。典型的例子便是《笠翁十种曲》中十之八九都是爱情婚恋故事,在反映了他的戏剧观念“十部传奇九相思”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晚明以来尚情主情,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崇尚自由的婚恋观。

戏曲创作是李渔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想要吸引更多“衣食父母”,在戏曲的娱乐方面会有很强的要求,李渔很多戏剧作品中都显现出了强烈的娱乐性。《风筝误》的末出明确指出“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出于这样的追求,李渔戏曲创作以受众为标准,“重机趣”,有较明显的喜剧性特征。

二、风筝的叙事功能

风筝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的风筝被称为“鸢”或“鹞”。当时的风筝多用作军事用途,是作为人们在战争中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出现,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风筝;直到唐朝以后,风筝的功能才慢慢从军事转向娱乐。

李渔《风筝误》以“风筝”命名,“风筝”这一物象在剧中总共出现了有79次之多,“风筝”这一意象成为一根必不可少的线索贯穿全剧,对全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李渔之前,“风筝”一词在古代的很多作品中出现,但只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实物出现,风筝就只是风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李渔强调突破以往的惯例,注重创新,借以“风筝”为引子给“借诗传情”这一陈旧的情节模式注入了新的意味,从而做到了他所说的“脱窠臼”。李渔使用“风筝”这意象作为韩生和淑娟二人彼此传情达意的工具,而他的这一创新强调的是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能够在没有第三者相助的情况下表露心声,最后詹淑娟和韩世勋的结合表面看似没有可能,仔细品味却又在情理之中。李渔对前代文学中的“风筝”进行细致总结和巧妙创新,使“风筝”具有了独特的叙事功能。

此剧的名字“风筝误”即点名了这是一场以风筝为线索,由风筝而引发的弄巧成拙、以假乱真、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喜剧,体现了他“传奇原为消愁设”(《风筝误》)的娱乐主旨。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明确指出“立主脑”的观点:“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4]说的是一部剧要有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风筝误》中的韩世勋作为这部剧的中心人物,从他的偶题《感遇》诗于风筝、再题(求婚诗)诗风筝、《惊丑》和《诧美》中来构筑起全篇的故事情节跟内容,体现了李渔“立主脑”的创作原则。

故事由第七出《题鹞》开始,韩生感叹抱负难舒、知音难觅,故题诗《感遇》于风筝上。第八出《和鹞》写戚友先把韩世勋给他题诗的风筝拿到城楼上放飞,风筝线断误落詹府柳氏院中,淑娟见风筝上有诗便和诗一首题于风筝。第九出《嘱鹞》写风筝被小厮捡到交还到了韩世勋的手中。第十一出《鹞误》写韩世勋为淑娟和诗的才气心动,再题诗(求婚诗)来试探淑娟的心意。然而风筝却阴差阳错落到梅氏院中,被爱娟拾得。恰是这风筝的一起一落,再一起再一落,连接了全文的,贯穿了全篇,让整部剧能够在风筝的指引下顺利的发展。可以说《风筝误》全剧序幕由“风筝”拉起,误会由“风筝”衍生,人物由“风筝”连接,“风筝”贯穿全篇、理清脉络,在剧中起着重要的叙事功能。

三、《风筝误》的科诨艺术——喜剧特色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简称,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喜剧因素。“科”指的是古典戏剧中的动作,“诨”指的是诙谐逗趣的话,科浑是滑稽性语言跟动作的合称。

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列出“科诨第五”,从理论上论述了科诨的重要性,他认为科诨应“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科诨语言要个性化、通俗化,但又不能过分的低俗浅薄;科诨与观众接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科诨是塑造人物喜剧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科诨要时刻为所刻画的喜剧形象服务;科诨要贵自然;强调笑里藏理;科诨在营造喜剧效果和发挥它娱乐作用的同时又要有“寓教于乐”的教育意义。李渔的科诨理论是在元明戏曲科浑的全面总结和自身创作及演出经验的指导下诞生的。

如《风筝误》第三出《闺哄》中,人物一上场自报家门式的叙述,语言滑稽:

[外苍髯、冠带,末随上]……下官詹武承,字列侯,进士出身……只是下官之命,易在功名,难在子息;下官之才,长于治国,短于齐家……亏了一双顽皮的耳朵,炼出一副忍耐的心胸,习得吵闹为常,反觉平安可诧。[5]

招讨使詹武承一上场的这段叙述具有强烈的滑稽趣味。詹武承说自己长于治国,短于治家,家中的两位夫人几乎终日吵闹,他自我调侃称多亏了吵闹为常的“顽皮”的耳朵,才得以在吵闹中习以为常,这里不禁使人发笑,产生了喜剧的效果。

如《风筝误》第二出中,韩世勋和戚友先之间的科诨就很有趣味:

[副净]老世兄,你为何这等道学?那些女客们来,也和他们说说笑笑,才像个风流子弟。为何手也不动,口也不开,反背面立著,却像怕羞的一般,你也忒老实了。[生]小弟平日也不十分老实,只是见了这些丑妇,不由你不老实起来。[6]

戚友先嘲笑韓世勋说他一本正经,一股子道学气,连说笑也不会了,要他跟那些女客们说说笑笑才像个所谓的“风流子弟”,问他为何不仅不动手连嘴也不动,甚至还要把背反过去?说他也太老实了。韩世勋的回答说是因为自己平日里也不是很老实,只是见了方才那几个丑妇人不由得老实了起来。他认为女子的天资跟神韵必不可少且有了这两个还不够,还需有内才才行。这里韩生说出平日里的也不十分老实与现在的不由老实的原因,让人忍不住发笑。

李渔在戏曲中以逗趣的话和人物滑稽的表情动作来表现他的喜剧性情境,形成李渔小说运用科诨这一方式而造就的特有的喜剧特色。李渔强调要以观众为本位,他认为写戏,要讲究趣味性、娱乐性,这表明他心中有明确的观众意识。

四、结语

李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戏剧理论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活动家,他的作品因雅俗共赏,故遍行玉坊间,不少作品被翻译后传入日本和欧洲等国家。他在喜剧上的艺术成就使他在明末清初的曲坛上无人能及。

《风筝误》是李渔艺术成就最突出的一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李渔戏曲创作原则,剧中运用了多种喜剧手法,如巧合、误会、弄假成真等,为喜剧的创作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材料。此剧虽然未能完全免于俗套,仍存在着些庸俗恶趣,但瑕不掩瑜,此剧以它极富有生活的滑稽趣味的喜剧气质,流畅通俗的曲词、浅显易懂的宾白,成为戏曲舞台上经久不衰的演出剧目。

参考文献:

[1]李渔.风筝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5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38页.

[3]李渔.《词曲部-忌填塞》,《闲情偶寄》[M].(沈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44.

[4]李渔.《词曲部-立主脑》,《闲情偶寄》[M].(沈勇).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33.

[5]李渔,风筝误.[A].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2:152.

[6]李渔,风筝误[A].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C].济南:齐鲁书社,1992:670.

[7]叶桂刚.中国古代十大喜剧赏析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8:1397.

[8]徐渭.南词叙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103.

[9]李渔.《闲情偶寄》卷二[M](江巨荣,卢寿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83.

[10]叶桂刚.中国古代十大喜剧赏析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8:1265.

[11]叶桂刚.中国古代十大喜剧赏析下[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8:1265.

[12]窦开虎.李渔戏剧“宾白”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2).

猜你喜欢
李渔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音乐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识探微——兼读李渔《窥词管见》有感
SOLES OF WIT
李渔的养生之道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嗜好可当药
李渔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