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龙故事“大团圆”结局探究

2019-04-29 03:52孙书琦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团圆

孙书琦

摘要:1975年,广东省潮安县西山溪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发现了明宣德七年抄写的南戏《刘希必金钗记》,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南戏演出本。本文从《金钗记》文学情节出发,论述“大团圆”结局的不合理之处。

关键词:《金钗记》;刘文龙;大团圆

《刘希必金钗记》(以下简为《金钗记》)讲述了刘文龙高中状元后出使匈奴,被单于留住十八年才设法逃出,克服种种阻碍后终与妻子萧氏团圆的故事。现存的宋元南戏作品极少,尤以《金钗记》时间最早,它也是现存唯一一部关于刘文龙故事的完整南戏演出本。刘念兹认为:就其文献价值,可说是现存南戏剧本中仅次于《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应名列第四种;就其出土文物意义,是迄今所发现的戏曲剧本中,时代最早的一个古本。它具有珍贵价值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金钗记》虽是“大团圆”结局,但古代戏曲中,并不是所有的“团圆”都在文本中有合理化的过程。妥协、残缺的团圆即为团圆模式中一种让人感到突兀的类型。其似乎无法与全剧的情感及情节发展完美融合,总有某些方面并不完满,让人可惜。笔者分析《金钗记》中内含了三方面的不合理。

一、人物刘文龙

对刘文龙来说,在个人意志与统治意志出现矛盾时,越坚持越反抗,却越是陷入了更深的悲剧。刘文龙为六旬父母和妻子拒绝了曹相遣媒,愤怒的曹相以权谋私奏了一本,使得刘只得差送明妃,出使番邦;刘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单于国,完成使命后,又被番王看上想招做女婿。虽一口回绝,却在番王威逼下勉强从命,与公主成亲后便在单于长期住下。上述情节都向我们揭示了一系列现实和人生不可克服的悲剧冲突。然而,在戏剧的结尾,故事却理所当然得将困境化为转机:公主帮其逃离;曹相的刁难也不再存在;皇帝封其为侯;神仙也阻止了妻子寻死。原本的悲剧冲突在这些种种的转机下全然消失了。

另一“元传奇”版本的佚曲中,刘文龙离家前信誓旦旦:“焉敢恋歌姬,忘故里。”可当他在京游冶时,却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正宫过曲]对酒当歌,问柳尋花,风流少年相宜,凤盏龙饼,捧劝共饮情舒。闲把琵琶自拨,管别是一般风味。全胜是三岛十洲,且教无事萦系。

佚曲将刘的负心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笔者大胆怀疑其祖本结局是否为圆满,还是应为早期《张协状元》类的婚变戏、负心戏。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故事的流传,人物的命运逐渐由逆境转向顺境,在矛盾发展到难以收拾的时候,便以突然的外界帮助使主人公一家得以团圆而结束全剧。但这种外界力量,在笔者认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受伤害的个人与苦难现实之间的矛盾,更不能完全消除悲剧,戏剧只是通过最后的“团圆”转移了观赏者对夫妇分离二十一年苦痛的注意力。

二、妻子萧氏

女性角色中,萧氏误以为刘文龙已死,其屈服于世俗跳河自杀的行为,让我们意识到萧氏虽作为有自我意志的个体,却更是一位被压迫在最底层的女性。《金钗记》第二十四出中萧氏唱到:

……雨阻云坚水远山又长,只为虚名薄利两分张,教人怎不、怎不愁断肠。拆散锦鸳鸯,拆分金凤凰。教奴恨杀,恨杀薄倖郎。……雁过衡阳,如何信息无半张。

她日思夜想,由忆夫变得怨夫。一晃十八年,公婆经常为不该让刘文龙外出求取功名而吵架,家中日益贫穷,萧氏典当自己的钗梳来奉养公婆,但因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二老想招赘宋忠作为依靠。《金钗记》第四十一出中萧氏不肯再嫁,二老一再相强:

我和婆婆年老,渐觉日落西山,你又没下稍,如何支持。……是虚是实,他人黄的金白的是银,富贵无比。真个不嫁,我来去下河死。……

反抗无果的她来到桥边投河自尽。显然,萧氏已然成为了“伦理纲常”的牺牲品。作品虽以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主题,但无形中伦理道德却成为了束缚人行为的强大力量。虽然戏剧结尾萧氏被皇帝封赏,得到了所谓的好结局。但她却是不得不向主流思想低头: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丈夫的再娶后,都以“忠孝纲常”为借口,消磨了苦等二十一年的她对丈夫爱、怨的基本要求。

三、单于公主

戏剧在为这对夫妇制造幸福结局的同时,不得不让另一位女子——单于公主做出牺牲,在《金钗记》第四十二出中,刘文龙为公主大篇幅地讲述“忠孝情义”之理:

……今日懒能出去,将一本二十四孝故事书在此……状元特说与奴家知会……公主听说,这妇人行孝有赵贞女,因为儿夫蔡伯皆去求官,……为女婿,数年不得归期。……不想道君家有垂白发之父母,三日之妻房,致使君身夜寐不安。……我不能奉公婆,误君不能仕父母。状元,你宽心再等几时,奴家设计蓦地私下送到镇疆境外……

剧作者通过刘文龙之口将“忠孝情义”详尽道来,将单于公主塑造成被汉族伦理观念迷惑,自愿成全丈夫孝道而牺牲终身幸福的少数民族贵族女子。笔者认为,这对于单于公主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尽管作者没有采用《琵琶记》中那种“两女共侍一夫”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公主的形象却一样过于理想化了,感觉失去了人性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四、总结

此前,南戏学界对《金钗记》的研究多在戏剧学的领域,相对削弱了刘文龙故事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笔者将《金钗记》放入刘文龙故事系列中,旨在通过对其“大团圆”情节的理性审视,从主题学角度考察“刘文龙”故事的文学内涵,也希望为日益兴盛的南戏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参考文献:

[1](明)佚名撰.刘念兹校.宣德写本:金钗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2]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京剧汇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0.

[3]陈历明.《金钗记》及其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大团圆
四年后再见
“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
论戏曲“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
浅析中和美与中国古典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