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场的呈现: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2019-04-29 03:52张雪芳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奴隶制科拉怀特

张雪芳

摘要: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地下铁道》荣获2016年国家图书奖和2017年普利策奖。本文以分析文本中语言意义的不在场以及解释的无限性为出发点,来讨论《地下铁道》的空间结构,情节和奴隶制历史的构建,从而解构主流文化之谜。

关键词: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意义的不在场

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是21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地下铁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2016)是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分别获2016年国家图书奖和2017年普利策小说奖。非裔美国人自由的缺失、身份的缺失、历史的缺失等等,都是怀特黑德创作的动力,也同样是主人公科拉冒险的关键。怀特黑德的文学作品、创作手法和人文情怀得到了国内外文学界和批评家的关注和研究。由于《地下铁道》是怀特黑德的最新作品,这部小说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到目前为止,在杂志和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很少,主要集中讨论其主题、出版价值和文化历史内涵上。然而,一些主流文化正在强化其神话地位,而怀特黑德的作品是一部剖析、重新描绘、质疑主流神话的作品。《地下铁道》将文明、权威、人文主義和真理置于抹去之下,揭露其中心的不在场。在我们的时代,解剖神话似乎更为紧迫。最终导致笔者对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的关注。

一、意义的延异:移动的空间

《地下铁道》从标题和整个文本来看,是一个移动着的意象。其中许多奴隶期望任何时刻都能从南方逃到北方从而获得自由。期望恰好意味着缺乏某种东西、有未实现的愿望、存在延迟的意义、有未知的结局、有不确定的未来等等。显然,所有的文本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呈现不在场的核心部分。正如德里达所论证的那样,写作本身就为作者的词服务,而没有作者在场,这个词的“意义”和“真理”就消失了。因此,写作是产生空白,必须加以补充,激发读者的一种重写。在这种程度上,写作与任何绝对的责任、任何最终的权威都是隔绝的。它变成了一种不在场,必须加以填补。

怀特黑德通过《地下铁道》这一空间延伸的载体,记下了一个国家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地下铁路”最初是指19世纪美国内战前由废奴主义者建立的帮助黑奴摆脱奴役的秘密网络。在小说中,怀特黑德体现了这一点,并以写实的火车和铁轨来描述它。有一些特殊的“售票员”把奴隶运送到自由的地方,“地下铁路”成了自由更新的移动空间,通过它可以看到美国奴隶制的全貌。这条铁路是移动“意义”的开发者,但“地下铁路”并不完全指向某个方向,“它到处都是,我们知道的地方,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地下铁道》:299)。小说中的“地下铁道”是一种充满象征和隐喻的形象,它具有空间的反差,有时穿越黑暗,有时到达光明的目的地,象征着美国划分为“自由”和“奴役”的地理边界,反映了美国对黑人的原罪。

正如德里达所希望的那样,奴隶制的空间结构、情节和历史都是不存在的,它可以无数的方式加以补充,脱离责任,脱离权威,只不过是一种生产机制。毕竟,写作就是制造不在场。

二、意义的不在场:情节里不确定的未来

《地下铁道》情节的核心是科拉的结尾和科拉母亲的死(比如不确定、空间和空白---暗示不在场的词在文本中频繁出现)。

首先,与其他任何有“完美结局”小说不同,怀特黑德为我们提供了开放式的文本和无穷无尽的故事,在科拉逃到北方之后,她得到了自由还是依然被奴役?还是科拉又开始了新的逃跑之旅。它反映了一个扩大和继续的过程,在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或希望与所经历的磨难之间的一种叙事张力,故事还没有结束,她的下一站是哪里,她是否最终会自由和解放,以找到自由的精神家园。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作者留下了空白,这样调动了读者参与文本的主观能动性。事件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由读者想象和推测,这体现了怀特黑德的后现代叙事思想,即作者权威的瓦解和读者对作品建构的参与。

此外,通过叙述者的全知全能的叙述,我们知道科拉和她的母亲,她的祖母一起生活在她祖母留下的一小块土地上。但是梅贝尔,在科拉十岁的时候没有说再见就逃跑了。他们都从来没有听说过,她是活着还是死了,她去了哪里。科拉和读者陷入了悬念之中。从那时起,科拉对母亲的记忆显示出她对母亲的深深愤恨,母亲没有说再见就离开了她,因为科拉的悲惨生活开始了,她的年幼无助在种植园里遭到诋毁和强奸。科拉是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压迫的受害者。白人和黑人在种植园中的共同压迫对奴隶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情节与侦探小说有密切关系;读者和其他人试图拼凑出梅布尔去哪里的线索,以及科拉的结局如何,但意义总是被推迟。读者的犹豫不决永远无法释怀。《地下铁道》的文本在给读者的那一页之后结束。结局永远不会到来。在一种文化中,没有人说过,也看不见,他们了解了不在场是如何展开的。

三、被压迫者的反抗:奴隶制历史的建构

怀特黑德就像一个考古学家,一个侦探,一个探险家和一个挖掘者来挖掘“意义”。他最终试图解码的是,历史没有一个“意义”。要确切地说出作者的想法是不可能的。此外,每一段历史都可以多种方式阅读。

据波士顿邮报报道,“怀特黑德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写了一个人间炼狱。”正如评论所暗示的那样,作者无情地揭露了19世纪美国南方奴隶制的残酷,用坚忍和客观的笔触描绘了悲惨而真实的“地狱”画面。19世纪,美国南部的奴隶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贩卖黑奴是这种犯罪结构的先决条件。怀特黑德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在贸易过程中的生存危机和奴隶贩子的罪恶行径。作者描述了奴隶贸易的一个真实场景,奴隶们拖着沉重的枷锁,被带到奴隶船上,开始了他们悲惨的命运。幽闭恐怖的货舱里充满了有毒的空气,不明身份的奴隶们被绑在一起,尖叫,恶心,绝望。到达拍卖港后,奴隶们标出了一个明确的价格,最后妻离子散,家人分离。

近年来,美国社会中的白人似乎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即黑人“愚蠢而懒惰”,自然应该从事低收入工作,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等福利。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压迫。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在作品中得到了详细的体现,尤其是那些在被压迫时死去的黑奴们的绝望,以及种族歧视所带来的残酷和迫害,这些歧视教育感染了大量的读者。它不仅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奴逃避生活的艰辛、猎人的残酷和暴力、城市的荒凉和人们的冷漠,也超越了传统作品的画种表现力。强烈的反种族歧视与和平、正义、友好的思想交织在作品中。正是这些描绘和描述唤起了公众对社会底层黑人的存在的关注。

四、结论

《地下铁道》里奴隶制的空间结构、情节和历史产生多重意义,也产生无限的解释。《地下铁道》是一部多重论调的小说,但这部小说并不局限于奴隶制,它通过探讨种族之间的关系来审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问题。在书中,“地下铁道”不再是一个隐喻,而是一个真实的铁路系统,赋予了小说超现实主义的层次和意义。因此,这部小说具有写实的风格、强烈的时代感、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强烈的时代价值,为研究历史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不在场的形而上学中,必须允许“意义”和“真理”自由浮动。

参考文献:

[1]Davis and Gates,The Slaves Narrative.

[2]承华.怀特黑德的历史书写及其叙事策略——评《地下铁道》[J].外国文学研究动态,2018(1):30-40.

[3][美]科尔森·怀特黑德.著.地下铁道[M].慷慨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奴隶制科拉怀特
E.B.怀特和他的英语句子(三)
E.B.怀特和他的英语句子(一)
了不起的作家:E.B.怀特
全新别克 昂科拉、昂科拉GX
全新一代别克昂科拉
全新别克昂科拉、昂科拉GX
昂科拉 18T都市领先型
德里克·怀特
毛塔奴隶竟支持奴隶制
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制的根基 社会不平等的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