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典剧本的新演绎

2019-04-29 03:52陈梦梵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名优北京人艺玩意儿

陈梦梵

2019年1月末,北京人艺重新排演的话剧《名优之死》在首都剧场隆重上演。对经典作品的创新,不比创作一部新经典容易,新版《名优之死》是勇敢地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复排经典名剧是北京人艺“演出风格的一种行之有效且不可替代的快捷模式,原因在于这些经典名剧经过北京人艺多年的精心打磨,积淀了丰厚的艺术经验,从而为新一代导演、演员提供了一个可供临摹的范本。”与1927年田汉先生编剧的戏剧剧本相比,新版《名优之死》无论是人物定位,还是主题立意,都有了较大的改动,甚至可以说,是改头换面的演绎。

原作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饱满,加之田汉先生对梨园生活驾轻就熟,痛痒相关,使剧作深沉厚重;新版情节针线紧密,冲突激烈集中,特别是刘振声与刘凤仙、刘振声与杨大爷的几次冲突,比较符合改动后的人物关系和行为逻辑。

田汉先生笔下的刘振声,对待舞台艺术严肃认真,尤其注重人品德行,他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精心培养的名角刘凤仙,希望她“踏踏实实唱戏,干干净净做人”。可惜凤仙小有名气后便心猿意馬,“偏不在玩意儿上用功夫,专在交际上用功夫。因此外行越欢迎,内行就越瞧不顺眼了”。刘振声贫病交加,眼看着“所爱之女伶”凤仙步步沉沦为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演《打渔杀家》时哑嗓受了倒彩,看重一辈子的“玩意儿”又遭到蹂躏,这才气绝身亡。新版《名优之死》中的刘振声,保留了原作刘振声爱惜“玩意儿”和坚守艺术规范,却改编并强化为刘振声不愿为座儿的喜好改动戏本和唱腔,性格直白,甚至显得有些迂腐,当扮演刘振声的演员铿锵有力的说“老师怎么教的,我就怎么演;我怎么学的,就怎么教”,“不是我守旧,是咱们守得还不够旧”时,其继承传统的赤子之心不像是追求“玩意儿”的精益求精,倒像是在为旧戏招魂。

新版第一幕改动较小。原作中,刘凤仙虽深谙“玩意儿”,却不曾在“玩意儿”上做改动,台下打她坏主意的“彩声和怪声叫好之声不绝”,可她丝毫没有察觉,反而享受着杨大爷的追求和外行记者王梅庵的吹捧,这才与师傅刘振声起了冲突,刘振声嫉怒不已,苦于无法与心爱的女人正面冲突,只得将矛盾转化为讥讽杨大爷和王梅庵。新版保留了凤仙的步步沉沦与所有矛盾,却增添了她的改良戏剧观,她认为时代变了,戏就该改,座儿怎么喜欢,角儿就该怎么改,于是擅自改动了几处唱腔,故意拖长腔以博彩头,这让守旧的刘振声勃然大怒,讽刺了怂恿凤仙改戏的杨、王二人,为第三幕王梅庵在报纸上恶评刘振声埋伏笔,从观戏角度讲,激烈冲突好看,幕间关联性加强了。可原作中刘凤仙是因为不看重“玩意儿”,投向杨大爷的怀抱才与刘振声起了冲突,新版的改动,似是凤仙要改良戏,师傅守旧不肯,杨大爷支持凤仙,她觉得遇到了知音,才与师傅有了嫌隙。冲突看似激烈,却将本身饱满的人物肢解,也转嫁了本身集中的冲突对象。

原作第二幕的冲突围绕着刘凤仙和刘芸仙展开,借小师妹刘芸仙的眼展示刘振声对刘凤仙沉沦的失望。新版增加了凤仙练习《霸王别姬》的功底以及改戏的强烈意愿,被刘振声否定后,依然跟随杨大爷去花天酒地。扮演刘凤仙的青年演员李小萌,原没有戏曲功底,此番苦下了一番功夫,演绎《霸王别姬》已有了韵味,演员在形式表达上也有了更丰富的呈现,但外在形式的多样不能粉饰情节的不断重复,刘凤仙的多重行动只是第一幕行动的无限叠加。昆曲名家华传浩有文:演员“不能仅搬身段,必须联系生活感情,否则就没有内容,没有灵魂,也不会达到血肉交融的美的境界……”

第三幕的改动最大。原作旨在批判“容不了好东西”的病态环境,同情旧社会艺人的遭遇;新版将矛盾转化为“京戏能否改良”。刘凤仙接受了杨大爷精美的头面,出演《武家坡》,这大大惹恼了守旧的刘振声,厉声教她“宁穿破不穿错”。虽然正误清晰,两人也起了大冲突,却也只是前两幕矛盾的再一次重复。刘振声和刘凤仙一直在为新旧艺术观争辩不休,表面上冲突你死我活,却没有真正开掘人物心灵,这与田汉先生“为梨园写不平”的初衷渐行渐远。台上其他人物插不进话,卷不进矛盾旋涡。原作中,刘振声唱《打渔杀家》时,后台的左宝奎留意到他改了戏词儿,还说他“会被守旧的先生反对,说他不守规矩,破坏老戏”,这说明刘振声不是一个顽固的守旧派,他意识到了“玩意儿”要合时宜,这是一个用心琢磨戏的鲜活人物。反之,如果主要人物没有原则的守旧,就显得人物呆板迂腐,固步自封,终会被社会淘汰,他守旧的京戏势必湮没在历史尘埃,名优之死的悲剧程度会大大地降低。

经过了百年的实践与积累,中国话剧人越来越认识到话剧可以向戏曲大量的借鉴,一来为话剧大量增添了艺术手法,二来对传统戏曲也是保护与继承。新版《名优之死》正是依托剧作描写的是梨园生活,大胆地注入了京剧的技艺展示。可喜的是,此次担纲重任的青年演员们都继承了北京人艺用心用功的优良传统。扮演刘振声的青年演员闫锐,花脸出身,此次扮演文武老生,一招一式显得出扎实功底,一出场步态稳健,眼神坚定,其气韵神采已经可以比肩童超扮演的刘振声(北京人艺1979年重排版),可惜演绎的人物性格被削薄,让演员只能在戏曲程式上下功夫,没有更多的空间塑造角色。

当然,“复排经典名剧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再现当初演出原貌,事实上,复排经典存在两种不尽相同的方式,即还原性复排和创造性复排”。可是,对经典名剧的改编,不能只注重表象的抽取、观念的翻新、形式的多变,而缺乏对精神内里的深度开掘与提纯。我们期待北京人艺在创造性复排经典时,能更好的把握经典内涵,创造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华传浩.我演昆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2]邹红.北京人艺复排经典名剧的意义.人艺批评2·北京人艺戏剧理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12.

[3]田汉.名优之死.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参考资料剧本选[M].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编,2004,03.

猜你喜欢
名优北京人艺玩意儿
富一方百姓,造一片蓝天,创名优品牌
于洁名优班主任工作室
《名优之死》笔谈——《名优之死》表现了什么
《名优之死》笔谈——艺术与爱的“堕落”
科技是个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