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盗窃的中国文化”看中国文化在异地的变迁

2019-04-29 03:52陈家琳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陈家琳

摘要:本文欲根据笔者的生活体验、学习经历和观察到的一些社会现象,尤以韩国频频将“疑似中国所有文化项目”申遗的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非本土环境下的传播和变迁。

关键词:文化盗窃;文化变迁;误解

辽阔中国,浩瀚的五千年文明,经历了浩如烟海的波折和磨砺,形成现如今的模样。一个民族的文化从不会定型,也从不会绝对地固步自封、与世隔绝,势必会与其他文化在多种形式上互相影响。文化传播,在新时代背景下,不单单只是一种传播学现象,更是一种掺杂了复杂民族情感的社会现象,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异地的变迁发展更是如此。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信息传播更为迅捷、社会情感更为敏感的今天,在一个国家抛落的一颗石子,可能会在另一个国家击起千层浪。笔者欲从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相关社会现象,及其引发的热议和争论,分析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在异国(尤以韩国和日本为例)的传播与变迁,及其为什么造成了程度较深的社会影响,并进一步讨论所提及的民族文化在国内的生存、发展现状,也就此提出相应的思考和总结。

一、“山寨中国文化”和“盗取中国文化”的现象分析

国人开始对韩国感到愤恨并斥责其为“小偷”、“强盗”,大概就是从2005年韩国人申报的江陵端午祭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算起的,此事件在当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不少熱血青年在网上炮轰韩方。但其实,韩国申遗的“端午祭”,严格说来,其形式、内涵乃至起源都跟中国并无太大关系。端午祭是韩国江陵一带民间祭拜吉岭大神的民俗活动,内容上类似萨满文化的成分更多,也并非全国性节日。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尽管端午节起源于我国,但早在多年前的文化传播中,这样的节日文化流入他国,并在当地继续发展变化。根据不同种族创造文化的能力,并适应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即根据自身内部文化价值系统对传递而来的文化特质在估价、转换后进行取舍,持续变迁,逐渐实现“本土化”,最终融合为“本族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同属韩国申遗项目的暖炕技术、拔河运动也是类似的情况。根据史料考证,中国“炕”的历史要早于韩国,至少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而韩国暖炕的起源时间大致是在三国时期。两种火炕在原理上基本一致,但结构和功能上却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中国的炕是可以烧火取暖的床,一般高于地面,韩国的炕则是地炕,从地底加热,从进房门就上了炕,是韩国独有的也十分具有科学价值的房屋取暖设施,也使得韩国的“坐式文化”延续到了现在。再说拔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正式将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4国联合申遗的“拔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根据记载证明,拔河在中国已有2400年的历史,而韩国机池市村的拔河比赛仅有450年的历史。但事实上,韩国拔河的比赛规则和一般的拔河十分不一样,光是拔河用的绳索就有主干绳分支绳之分,根据参加人数添置分支绳……按照当地风俗习惯,韩国每年都会在正月十二到十三举办从小到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客观而言,不管在历史演变中韩国借鉴或吸取了中国多少,这些其实都属于正常的文化传播现象。一个民族的社会内部要进化,自然就会引起文化变迁。人类根据已有的材料和不断涌入的新鲜事物进行新的整合及创造,“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由于独立进化,不同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变迁则由于传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与其他的文化创新形式一样具有创造性。”(1)

类似的情况,还有唐风建筑在日本的保留和延续,基于隋唐服侍改进并沿袭下来的和服等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端午节等,还有中国风水、中国道教、中医等相传也被“韩国”了。对于韩国正在申遗及其已经申遗成功的项目,国人之所以会感到愤怒,根本原因是感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却被外人强夺走了所属权。但这其实存在一个理解误区,即“申遗成功并不代表也不能证明某一个国家对某项文化遗产的所有权,也不能说明该文化遗产起源于申报国。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在传承流变中形成新的不同的特质。”(2)

国内的反韩情绪,很多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文化误解,即在对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中相似却又存在差异的部分并不完全了解而造成的曲解,甚至会对道听途说来的消息进行加工创作,以讹传讹,或是直接误读所见到的事物,上升为民族事件。有一个典型案例:2010年10月,一名身着曲裾汉服的成都女孩和朋友在春熙路就餐时,遭遇一群爱国愤青的攻击和羞辱,原因是对方认为她身着和服,并强迫她脱掉,尽管女孩和他们理论,但是那群大学生几乎完全丧失理智,场面十分失控,女孩不得不脱掉汉服,窘迫的困在卫生间里,而那群大学生拿到汉服后就直接消散了……当代的青年大学生连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都不能辨认,反倒因着一腔不明来历的爱国热血伤害了自己的同胞,说来也实在可悲,更别提前些年的砸日本车和抵制日货等影响恶劣的游行活动了。

二、中国历史文化在国内的现状

在学习“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在听“传承文化、重温历史”主题讲座时,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甚至是近现代史都了解得太少了。当被授课教授问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什么传统习俗”、“剪纸文化的起源”等问题时,一时间大家都无法迅速作答。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可能习惯性地忽略了不感兴趣的知识,但了解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引导一个人成为认知更健全和意识更清醒的自己,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价值观。

在高考结束以后,考生们可能很快就会忘记那些朝代更迭和中国的复兴之路,也很快就会淡却几千年来中国撒播和耕种下的璀璨文化具体都有些什么,长期的应试教育也让校园里的孩子会一传统才艺的太少……在校园外,各大承载了悠悠历史的旅游景点都被密密麻麻的游客覆盖,但去看风景的人们并不了解风景背后的故事,而那些身披各种“到此一游”的景观也早已面目全非,岁月遗留下来的已经鲜有保存妥当的了。以至于有人甚至发出诸如“要看唐风建筑还是要去日本”这类的话。文化传播和变迁,撒落出去的种子生根发芽,源头却要渐渐隐没了吗?

在中國,有很多民间文化、技艺都几近失传,甚至连我们的国粹——京剧,也逐渐隐匿在人们的生活之外。而让人们大受其益的中药,近来竟也出现了十分讽刺的局面,中国中药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仅占5%左右,而日本生产的中药所占份额却高达80%,其生产原料有75%进口于中国,在中国空气重污染期间,日本一款中药制剂的“清肺汤”主要采购顾客为中国人。还有不计其数的例子,都不得不让我们警醒,那些消失在大众视野的文化都去哪里了?

三、结语

在就韩国多项“疑似中国文化遗产”的申遗谈论时,有韩国人回应“中国是源,我们是流”。但其实不论我们的文化在非本土环境下如何传播与演变,都是一种文化的共享,是对人类优秀文明的一种传承。我们应做的就是客观看待和正视这一切。只是,我们应该警醒起来,保护好那些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本身,而不是对“所有权”的追逐与争夺。因为一种文化在变迁过程中持续变化,可能演化出第三种文化模式,即不同于原来的任何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文化的融合体,原有的文化系统便会逐渐消失。文化全球化富有侵略性的一面,带给我们很多挑战,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下,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十分迫切。我们一定不愿意看到我们的下一代,对于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便毫无概念,对于各种历史文化也是懵懵懂懂,也一定不想我们的后辈会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误解而与他人造成严重的文化冲突。

追本溯源,传承文化,迫在眉睫。

注释: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变迁》,2014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如是说,来源:网页。

参考文献:

[1]魏峻.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J].华夏考古,2003(02).

[2]未知.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变迁.2014.

[3]https: //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wfr=spider&for=pc&context=%7B%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nid%22%3A%22news_2907217700594084888%22%7D

[4]http://cul.qq.com/a/20170110/015013.htm

[5]http://tieba.baidu.com/p/687564257

[6]http://travel.163.com/15/1202/21/B9S3GLBM00063KE8.html

[7]http://wemedia.ifeng.com/7680221/wemedia.shtml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