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

2019-04-29 03:52粟晓明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学

粟晓明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是以文化多样性理念为背景,吸纳民族文化,从而使民族自信得到提升。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对民族文化、经典文化及标准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要妥善处理。为了达到文化自信的目的,需要将民族文化及经典文学(文化)通过密切合作的教学手段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文化自信力;汉语言文学课程;民族文化;教学

国家重要的文化战略之一便是使民族文化自信得到增强,从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繁荣兴盛的文化及文化的高度自信。

一、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力重资源的可行性

学术界通过研究探讨,相继达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并非单一的精英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受到文化多样性观念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边缘文化,而是比肩精英文化,作用凸显。我国著名的学者费孝通主张,我国民族文化需要做到多元一体化文化自信意识及文化自觉。民族文学的意义在民族文学融进中国文学通史后变得更加明显;文学和以研究文化见长的人类学方法相融合,得出文学人类学视角的文学观。从而体现出民族文化并构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称之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而非补充正统文化,更非边缘文化。

二、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力资源的理念

将民族活态传统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升自信力的资源,需以以下理念为基础。

(一)文化多样性文化观念的建立

文化视角成为近几十年来文学批评,最富有活力的批評方式,而制约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拓展的关键因素是文化中心论思想。

在文化中心论者的思维中,欧美文化是中心,东方文化是边缘。

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解释。比如从中国文学的角度看,汉族文学是中心,而少数民族文学则是边缘;如果从中国文化内部的角度看,汉族文化是中心,而少数民族文化则是边缘。

而基于学科角度来说,语言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是中心,民族文学和民族语言等学科是边缘。受到形势的影响,以上的偏见分类必然会得到摒弃,尤其在文化界,人们深受文化相对论的影响,反对文化中心论思想运动的逐渐涌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要革故鼎新,让学生买入新的时代。

(二)民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的文学、文化观念

多数学者将汉族经典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排除民族文化,这是有悖于客观事实及时代要求的。学者杨福泉指出,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互补和相互交融,各民族文化不断进行相互的吸纳和更新是中华民族文明没有中断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汉文化的认同不能等同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所以,对于《中华文学通史》等持文化多样性观点的文学史教材的吸收,则是中国文学史课程应当开展的工作,而对中国文学影响较大的要数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神话、三大史诗等内容,中国文学史因其熠熠生辉。

三、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力重要资源的策略

标准及地方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经典的关系,二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需要进行深刻探讨的内容。

(一)恰当处理经典文学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等文学课程,大多通过教材内容树立文学经典,搞文学集权主义,让作家走上文豪的神坛,以此大范围为文学选秀。而民族文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强调了文学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活性,并极具文化价值,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例如,提到文学,不可不提的是关汉卿、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民族文学的存在特性,而丰富的文化内容多源自于各种戏剧样式,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我国著名的邕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粹京剧存在着互联互通的关系。该剧不仅使得壮族的尚武精神得意保留,还吸纳了外来戏剧的营养。其中的变脸便是通过硬气功的方式逼迫脸部充血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离不开壮族人民粗犷的审美物质。此外,昆曲入京的艺术交流与委婉动听的京剧曲调,有着极强的关联度,二者通过无缝融合的陈述视角进行艺术呈现。在其他的文学样式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比如李白的诗篇和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讲授外国经典文学及我国的民族文学,仍然可以采用知己知彼、互相促进的方法。外国文学不能不提的重要内容是希腊史诗,文学地位已被世人认可、广受好评,并且通过大量民间歌手的演述而传唱至今。

《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活态史诗,作为三大英雄史诗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此外,《密洛陀》是瑶族的活态创世史诗,该史诗称之为瑶族文化的瑰宝,为世界史诗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财富。

(二)恰当处理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普通话教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而我国重要的语言政策便是推广普通话,这是语言文化的趋势,其不同于方言,但又与方言相辅相成。在一些语言汉语言文学教材中,使用普通话来阐明少数民族语言特点,将其进行多样化融合,从而使得语言更具标准化、文化多样化。比如便有“广西人学习普通话提示”“广西语言概况”等内容存在于范先钢等编著的《普通话教程》中,他详细阐述了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得出普通话与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关系较为密切的结论。再有,元朝时期蒙古族学习汉语所形成的语言,便是将北京话作为基础的普通话。这说明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引出普通话。基于文化交流的角度,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关系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这就要求讲授者视野宽阔、知识渊博,从而生动展现民族语言与汉语间的关系。

四、以研究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力的教学方法

(一)把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基地

面对纷繁复杂的民族文化,讲授者对要点内容并没能充足的把握。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逐个涌现,梳理了绝大部分的活态传统,形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民族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借助民族文化遗产,给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活态资源。

(二)深度阅读与广泛调查相结合

民族文化的真善美需要通过现场体验来感知,这就需要教授者从学术前沿立足,使用包容现代文化的格局,以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识,使文化多样性的学术前沿理念得以加强。此外,讲授者需深入田间展开关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调查,从山川风情中汲取营养,充分认知活态的民族文化魅力,借助传统的书斋素养,通过活态的感受、体验,全面调动专业知识的应用。

(三)发挥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了使教师的专业建设得到大范围辐射,需要对课程内容、师资、教材建设等进行优化及完善,同时借鉴相近课程及相同学科的成功经验,对集体备课及相互听课、评课环节加以强化,使汉语言文学课程群建设得以增强,充分体现教学科学性、先进性。此外,教师集体的力量及智慧的挖掘,需要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使得教师的创造性及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深入研究中的理论及实践水平,从而使其教学方法得到改进,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同时进行教学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共同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发挥教学团队的建设。

五、结语

对经典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的正确处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眼光及包容性胸怀,是将民族文化作为提升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教学资源所必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必然能够更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推动汉语言文学课程群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安宁.文化自信背景下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2):4-6.

[2]李晓已.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8,16(07):152+155.

[3]赵海燕.试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应用性改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121-123.

[4]智小峰.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104-105.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