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新兴网络词的描写与探讨

2019-04-29 03:52王晶晶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特征分析

王晶晶

摘要:本文以网络新兴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梳理,总结网络新兴词的构词方式,再从隐喻的角度出发,讨论本文所列举的网络新兴词的衍生机制,对网络新兴词的成因做出一定的解释。

关键词:网络新兴词;特征分析;衍生机制

关于网络新兴词的定义,本文采纳熊一民(2014)、王海英(2015)等前人研究的观点,将网络新词限定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具体指有一定的网络用户群体在论坛、聊天室等网络虚拟空间创造并大量使用的具有专业性和高频率性等特色的网络新词语。

由于网络媒介主要用于传递信息、人际交往,语言需负载可直接交流的信息,大部分网络新词可通过字面意思推导出来,如“杠精”、“尬聊”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新兴词算是现代汉语传统词汇系统的“旁逸斜出”,是传统词汇的变异形式,只不过现在还处在传统词汇群体的边缘地带。

一、网络新兴词的分类

(一)语音、语法层面

语音层面,新兴网络词的音节形式有双音节式和多音节式。双音节形式如“锦鲤”、“佛系”,三音节形式如“白莲花”、“海螺人”;四音节形式如“人生阑尾”、“预数临疯”;而五音节形式的词还具备一定的“词语模”特征,如“XX式YY”(“后台式暗恋”“自杀式单身”“文盲式追星”),因为具备一定的能产性,这一类词在社交媒体中还在不断衍生。

语法层面,新兴网络词的内部构成大多为复合法构词,属偏正结构,大致可分为定中式偏正复合词和状中式偏正复合词。属于前者的网络新兴词多用来形容人,如“牧马人”、“海螺人”;属于后者的网络新兴词数量较多,如“自杀式单身”、“慢性炸”、“美德胖”。

(二)语义层面

语义表达层面,笔者将收集到的属于偏正结构的网络新兴词分为语义前落(语义表达的重点在前)和语义后落(语义表达的重点在后)两类。试举几例:

A.语义前落:

推销员式朋友、牧马人、滑坡式许愿……

B.语义后落:

慢性炸、懂事崩、美德胖、精致穷……

从语义功能来看,以上这些网络新兴词的语义功能更多的是传递一种行为动作或现代人的心理、情绪状态。其中语义前落的词,多强调前半部分的表达,如“滑坡式许愿”的“滑坡式”着重表达出一种无奈的情绪。语义后落的词,语义功能着重于传递行为动作的必然发生或状态的持续,如“慢性炸”、“懂事崩”、“美德胖”、“精致穷”等。

(三)语用方面

部分网络新兴词需放置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更加生动地传递出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如“电闸人”一词多描写校园中的学生生活。“捕鱼达人”形容上班时间严重偷懒的人,有“工作两小时,摸鱼十来筐”的揶揄,将其置于上班族的工作语境中,对某种工作状态的形容尤其生动,令人忍俊不禁。

二、网络新兴词的构词方式

(一)“词语模”构词

“词语模”的概念由李宇明2002年在《语法研究录》一书中提出,指新词产生的模板由具有类标记作用的不变“模标”和待填充的可变“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类似于泛化的类词缀,意义和位置基本固定;模槽则类似于词根,指一系列具有独立意义的语素或词语。“词语模”具有相当的能产性和开放性,在网络新兴词中,利用“词语模”构词的例子不胜枚举,如“X精”(“戏精”“杠精”)、“XX式YY”(“龙套式生存”“进度条式起床”)。

(二)谐音/仿拟构词

在表达新奇之意时,网络新兴词通常会采取谐音的方法。如“负薪汉”谐音“负心汉”;“起床弃”谐音“起床气”,置换语素后表达的意义为:形容每天早晨因起不了床而产生放弃上班、放弃上学的念头。

仿拟构词这一构词法在现代汉语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过去从“家庭妇女”仿拟出“家庭妇男”。在网络新兴词中,仿拟构词也有如从“龙的传人”仿拟出的“猴的传人”,从“先发制人”仿拟出的“先花制人”等等。

(三)旧词赋新义

不同于其他网络新兴词,由于这一类旧词的语义仍然存在,通常需要放置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二次解释。然而正是由于和旧词本意的相距甚远,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下的网络新兴词中数量也逐渐增多,试举几例:

a.回忆杀:回忆起自己曾经某个尴尬的时刻恨不得自杀。

b.一望无际:一眼看去,望不到发际线。

c.三不沾: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跟爱情、知识、金钱都不沾边。

三、网络新兴词的衍生机制

要解释网络新兴词的产生,我们可以从语言的类推机制、经济机制等方面入手,但同时网络新兴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喻表达现象。陆俭明先生对“隐喻”做了十分充分的解释,认为“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投射的认知方式就是‘隐喻。”网络新兴词的隐喻表达非常常见,如“咸鱼瘫”、“人形蚊香”、“锦鲤”等。

法国思想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认为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一种“纽带”,在隐喻中起核心作用。在常识看来不相干的东西之间被建立起一种“亲缘关系”(kinship),形成一种“范畴错置”。在这种有意识的错置下,原来的分类秩序被打破,重新建立了新的联系,类似于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理论中Frame A与Frame B整合时出现Emergent structure。“范畴错置”下的新兴词语也会衍生出新的意义,如“阳光宅”:“阳光”多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宅”却带有一定消极意义,当把关于“阳光”的认知投射到“宅”上,又能够让人体会到虽然生活比较单调,但对世界仍然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的心理状态,表达出了现代人尽管面对多重压力仍希望积极生活的愿景。

恩斯特·卡西尔(1985)曾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符号来把握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新兴词的诞生是作为符号动物的人类在认知边界得以扩展时为满足自身交际需要而建构的符号体系,也是人类认知活动与创造活动的确认。在这一类词生成的过程中,语素仍是传统的语素,但意义有赖于认知主体的内省式包装。

四、结论与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的新词新语,在交际的普遍意义上还欠缺“火候”。但不可否认任何“传统词汇”都是由“新词新语”逐渐凝固后转化而来,二者之间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如在饭圈用语中的“C位”已被许多话语体系吸收,在社会运用中已较为常见。

通过对部分网络新兴词的多维描写,可以看出网络新兴词在结构方面毋庸置疑地仍处在传统的语法框架下,体现了语言系统中语法平面的相对稳固性。网络新兴词的“新”主要体现在通过“词语模”构词、旧词赋新义等方法进行意义上的更新和重置。本文尝试对当下社会新词新语不断滋生且衍生速度愈加迅速的现象予以回应,同时,笔者也认为从隐喻出发来分析当下新词新语的出现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代宗艳.当代网络新词“佛系”的功用与形成[J].语言文字应用,2018(03):87-96.

[2]周純梅.“囧”的多角度分析[J].中国文字研究,2018(01):163-168.

[3]贾晶.认知理论视域下网络新词造词方式及生成机制解析——以2012—2017年网络新词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3):59-60.

[4]李雪娇.谐音类网络新词的语法隐喻观[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1.

[5]涂加胜.也说“又双叒叕”[J].语文建设,2018(14):55-56.

[6]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2(01):44-50.

[7]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特征分析
1822号台风“山竹”演变特征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穆夏艺术特征分析
泡罩包装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分析
2016年14号台风“莫兰蒂”特征分析
2012 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凉山州闪电活动特征分析
近35年云贵高原暴雨特征分析
听神经瘤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
肾康注射液不良反应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