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

2019-04-29 03:52林秋香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野草美学

林秋香

摘要:散文非常注重美感的传递。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和刘士聪英译夏衍散文《野草》各有特色,均被称为佳作。本文将在美学视角下,结合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从语音与词汇、句式和意境与情感层面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

关键词:美学;《野草》;审美信息;散文翻译

一、引言

散文作为我国文学体裁之一,十分注重美感。《野草》是作者夏衍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借助种子和野草的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顽强不屈的精神。原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由于中英语言的巨大差异,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感就成为了散文翻译的重难点。张培基(以下简称张译)和刘士聪(以下简称刘译)对《野草》的英译是散文翻译中的优秀作品。因此本文将在美学视角下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对原文的审美信息传递。

二、美学与散文翻译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详细地阐述了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其提出了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的三个重要概念。审美客体实际指的是原文,其不仅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审美构成分为包含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形式系统和体现“情”、“志”、“意”、“象”的非形式系统。(刘宓庆,2005)审美主体则受到审美客体的制约,但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审美再现是作者用译入语来阐释其对原文的理解和感悟。而在翻译过程中能否用译入语再现原文审美信息尤为重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中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源也。”(傅德岷,1988:46)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要明确主题,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野草》主旨鲜明,情感突出。因此,其翻译也应传递出原文所蕴含的主旨,传递作者情感及其它审美信息。

三、美学视角下《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

两位翻译家都从事了大量的散文翻译实践,也出版了相应著作,其中都对散文《野草》进行过翻译。因此,在美学视角下,结合刘宓庆提出的审美客体,笔者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层面,浅析张培基和刘士聪的两个英译本是如何传递《野草》的语音与词汇美、句式美以及意境与情感美的。

(一)语音与词汇的审美信息传递

通读《野草》全文,可以感受到原文用词讲究,尤其使用了如AABB、ABAB等形式的四字词。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更要传递出原文语音和词汇的审美。

例1:原文第五段的最后一句是长句,作者接连使用了三个四字词,分别是“曲曲折折”、“顽强不屈”和“如此如此”。中文写作喜用有叠音的四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英文写作则用词简单精练。四字词“曲曲折折”张译用了具有同等功能的地道英文表达“twists and turns”,读起来节奏感强,体现了词汇的一种声音美;刘译则用了英文固定搭配“wind...way up”,即准确表达了原文词汇的意思,又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不过对比张译,刘译在该词的翻译中缺失了原文的韵律感。但刘译在其后文中所译的“Its roots....downward and its sprouts...upward”中的“downward”和“upward”这对反义词既形象的表现出了野草的根使劲往土壤钻,芽顽强往地面挺的画面,读起来又韵味十足,使得整个译文仍传递了原文词汇的语音和韵律美。另外,在“顽强不屈”一词的处理上,两位译者都没有按字面意思直译,而是分别使用动词“striking”和“drill”,把野草顽强扎根土壤的精神形象生动的展示给读者;考虑到英文用词不喜重复,两位译者结合语境将四字词“如此如此”译为由how引导的感叹句。这样处理既符合英文行文习惯,又强有力地传递了原文赞叹野草力量强大的情感之美!

(二)句式的审美信息传递

散文《野草》篇幅短小,全文仅有13句,长短句结合且复杂句式较多。不过,原文句式整体布局和排列较统一,体现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如例2:原文:“……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该句是对原文前一句问题的回答。两位译者分别译为了“Some said...Some said...Some said”和“Someone says...another one says..another says”的排比或近似排比的句式,译文准确的表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与原文的句式保持了一致,达到了句式的一种形式之美;

又如例3:原文:“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张译:“a force that...,a force that...,a force that...”

刘译:“because it is...because it is...because it is...”

例3原文跟例2一样都是个排比句,两位译者在译文中也均采有形式对等的排比句式进行翻译,译文整齐的句式结构突出强调了原文“力”的坚韧与强大,彰显出了原文作者对野草顽强不屈精神的敬佩之情和赞美之情。在例2和例3中,两位译者的翻译都完美传递了原文句式的对称美和平衡美。

(三)意象与情感的审美信息传递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意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的巧妙使用可以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并引起读者的共鸣。《野草》一文最突出的意象就是小草和种子。原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野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不屈不挠。两位译者根据此意象,均把标题《野草》译为了“Wild Grass”。“Wild”一词尤为形象,在《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这样解释到:“plants live or grow in natural surroundings and are not taken care of by people”。由此看出,读者能从译文“Wild Grass”中感受到原文中的野草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譯文传递出了野草的意象之美。除了标题,在原文第五和第六段也出现了“小草”的意象。其中第五段中的“小草”张译为“tender grass”,刘译为“frail young grass”;可以看到在对此处“小草”的处理上,两位译者没有直译,而是采用了增译的技巧,增加了符合原文小草意象的形容词“tender和frail young”,生动地向读者传递了即使柔弱的小草被强压在瓦砾和石块下也顽强向上生长的无畏精神。而第六段中的“小草”两位译者都直译成“little grass”,这与原文“大力士”一词又形成鲜明对比,即使是一株小草也能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再比如原文一处写道“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叹气”一词张译为“sighs in despair”,刘译为“crestfallen”(该词在字典阐释为sad and disappointed about something)。两位译者用词到位,不仅把“叹气”的内层含义(失望和沮丧)体现了出来,也向读者传递出种子不服输、不气馁和不妥协的顽强精神,使得译文形象地再现了原文种子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种子的敬佩与赞叹之情。

四、结语

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结合刘宓庆提出的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层面,从语音和词汇、句式和意象与情感层面举例分析了翻译家张培基和刘士聪对夏衍散文《野草》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从中可以看出两位译者不愧为大家,所做译文均为佳作。在散文《野草》的翻译过程中,两位不仅注重字词本意和句式的翻译,更是突出其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意象与情感以及其他审美信息的传递。这对于今后的散文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德岷.散文艺术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6.

[2]刘士聪.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41,168.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野草美学
仝仺美学馆
小心野草
盘中的意式美学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