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故乡”语言意识研究

2019-04-29 03:52张玺玺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故乡

张玺玺

摘要:本文以“故乡”自由联想实验数据为材料,分析了“故乡”的联想场,旨在揭示语言意识民族文化特点,促进跨文化交际,为汉语教学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故乡;语言意识;自由联想实验

一、中国大学生“故乡”自由联想实验

(一)实验目的及假设

本文实验目的在于揭示中国大学生的故乡观念,探究“故乡”体现的中国大学生的语言意识,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及家国情怀。

本文实验假设:(1)中国大学生“故乡”联想内容整体呈正面联想;(2)中国大学生“故乡”联想场中出现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反应词;(3)中国大学生“故乡”联想方式偏聚合联想;(4)中国大学生“故乡”联想场中的高频反应词与刺激词呈现语义对称的特点。

(二)实验对象

笔者在国内选取了综合、师范、理工、外语、农/林/医等十几所院校(包括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300多名大学生进行“故乡”自由联想实验。被试所在高校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南地区,所学专业分别为学前教育,英语,日语,动画设计,对外汉语等,所在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研究生。这样保证了实验结果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之后

(三)实验步骤

笔者向被试提供一张包含故乡的刺激词列表,要求被试在10秒内写下头脑中的首个反应词,之后收集统计数据,整理出故乡的联想场并对其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

由表1可知,刺激词“故乡”的联想场中共有323个反应词,不同反应词数198个,未反应次数0个,反应词频为1的次数189个。

二、“故乡”联想场分析

从高频反应词看,“故乡”联想场中前5个高频反应词依次为:家(34),家乡(14),山西(10),美丽(8),思念,乡愁,土地(6)。高频反应词家构成了“故乡”一词语言意识的核心。这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无数个小家构成了故乡。此外故乡和家在某种程度上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都深爱着自己的家和故乡。因此,基于这一语义认知和情感认同,被试由故乡联想到家。第二个高频反应词家乡是对故乡的同义联想。第三个高频反应词山西和被试的故乡多在山西有关。第五个高频反应词包括思念、乡愁、土地。其中思念和乡愁或许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节有关。如马致远的《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体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就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反应词土地或許和被试对乡村多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认知有关,人们在故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财富。

从联想方式来看,中国大学生“故乡”联想场中前5个高频反应词共联想84词次,其中家,家乡,山西,美丽,乡愁,土地属于聚合联想,共联想78频次,占总反应频次的92.9%。据此,我们认为中国非俄语专业大学生“故乡”的前五个高频反应词以聚合联想为主。此外中国大学生“故乡”的联想场中出现了落叶归根,绿草如茵,风景如画,花好月圆等四字反应词,这体现了中国大学生独特的四字词联想方式。

从联想内容来看:“故乡”联想场呈现出将抽象的故乡具体化的特点,如具体的地名山西,太原,哈尔滨,武汉等。

从语言世界图景来看,中国大学“故乡”联想场中多为积极正面的词汇,如思念,美好等,这反映出中国人民对故乡的热爱与珍视。此外,中国大学生“故乡”联想场中有家,中国,这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家国一体情怀。

三、结语

“故乡”语言意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定型,揭示了汉语语言意识民族文化特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故乡情结。增强国民的故乡情结对国家的团结稳定,对爱国主义教育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许高渝,赵秋野等,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秋野.试论语言意识的民族文化特点[J].外语学刊,2003.

猜你喜欢
故乡
故乡的牵挂
他乡与故乡
月之故乡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雷锋精神的故乡溯源
离开故乡
故乡·冬·雪
月之故乡
我在南方,最忆故乡 外二篇
故乡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