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综述

2019-04-29 03:52贾瑶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康有为日本改革

贾瑶

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戊戌变法的研究进行整理,首先对茅海建先生的成果作单独的整理,之后对学界的其他人的文章从产生、相关问题、人物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近十年戊戌变法研究的概况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从形式上来看,越来越注重学术规范,从内容上来看,质量越来越高,研究中出现了很多新史料,比如张荫桓日记、张之洞档案,当时的报刊,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茅海建;戊戌变法

一、茅海建对于戊戌变法研究的深入

茅海建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先后出版的著作是《戊戌变法史事考》(1),作者注重对史实的重建,主要利用大量的档案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考证,在前人对戊戌变法研究的基础上,从细部上清晰了戊戌政变的整个过程,并且对先前研究各说进行了一番认知、补证与修正。《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作者集中于对康有为的研究,利用当时人的日记、报纸及档案资料,选取光绪二十年到二十四年这一时间段,为康有为的《我史》作注,辩伪存真,实为繁琐考证之作。《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3),作者对戊戌变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问题(比如公车上书、京师大学堂)展开叙述,将考证与分析相结合,对既有史实的批判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

记》(4),作者站在康、梁之外的立场,从他者的角度(张之洞、陈宝箴)去观察戊戌变法的过程,多维地了解变法全过程的诸多面相,通过为档案作注的方式,对张之洞档案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茅海建的《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5)一文详细叙述了康有为历次上书的具体内容,了解到康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能与光绪帝平等对话的、参预高层政治决策的、以康本人为核心的机构,来主导改革运动;同时也了解康、梁对科举、学校、译书方面的内容比较熟悉,其改革建策亦被清政府所采纳;他们设立政府经济部门、专利法等项建策,清政府交给职业官僚;而关于财政与外交,康、梁沒有相应的知识,建策多为不妥甚至失误,清政府也没有采纳。

二、近十年来戊戌变法国内研究

(一)戊戌变法的产生

陈燕玲(6)通过对早期维新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思想的深入研究,分析维新派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进一步探索早期维新思想在戊戌变法中的历史作用及其客观价值取向。

(二)戊戌变法相关问题探讨

王明伟(7)从外国人与戊戌变法之关系的角度,以陆羯南为对象,分析日本国粹主义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冯帆(8)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对中日改革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两国结果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国变革主体及其力量差异。

张玉山(9)认为戊戌变法期间,在维新派内部存在激进型和稳健型两种类型的人物,并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分析。

张若谷(10)将1898年的朝鲜独立协会活动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做比较,从领导阶层、改良形式、发展思路等角度,研究其异同点及其原因,探讨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改良运动的规律。

常小龙(11)从戊戌变法时期的官僚群体的角度,主要对“《校邠庐抗议》改革大讨论”进行研究,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官制改革、吏胥问题、教育改革问题、洋务改革问题、对外政策、发展工业等方面,但是这场讨论因戊戌政变的发生而停止,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讨论结果。从改革讨论中反映出官员具有一定改革创新意识,但由于群体利益关系复杂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实际上众说纷纭,资本主义色彩并非十分鲜明。

崔志海(12)从美国驻华公使的角度去观察戊戌变法。美国驻华公使更倾向于它是帝后之间的一场权力斗争,无意公开干涉,始终持静默态度。其对两宫生死问题的关注和分析,预示了两宫共同听政10年之后又共同谢世,绝非偶然巧合,而是帝后党争的一个必然结果。包括康格在内的北京外交官们对北京两起排外事件的观察和反应,一定程度上是一年之后"庚子事变"的序演。美国驻华公使对戊戌变法的观察虽然有限,且带有个人色彩,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在不少方面揭示了戊戌变法与清朝最后10余年政局之间的历史连续性。

(三)人物研究

王晓晶(13)分析晚清时局与光绪帝戊戌改良的相互影响,晚清时期慈禧专权、甲午战争惨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出现,对光绪帝力图改革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同时光绪帝能够支持戊戌变法并在这场变革中有所作为,对19世纪末晚清时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飞(14)三人都以梁启超为对象,对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马忠文(15)对于张荫桓、翁同龢和康有为的关系进行探究,认为真正的荐康者应是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他不仅全力支持胶州湾事件后康氏的上书活动,并且在召对时推荐康氏的变法书籍,积极推动康氏进用。翁同龢作为知情者,在办理公务的层面,曾给予谨慎的支持,但并未“荐康”。翁、康关系始终比较疏远。翁同龢“荐康”的说法出现于政变后,首倡者为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翁氏“荐康”的官方定论,则是政变后清廷派系斗争的产物。

鄢洪峰(16)通过对张荫桓的成长经历和主要政治、外交等活动的考察,对张荫桓在晚清政局演变中的作用进行重点分析评述。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文作者认为:张荫桓身处复杂朝局之中,深宫里有光绪与慈禧太后的母子矛盾,政府中有李鸿章与翁同龢的矛盾,这些人的权势和地位都在他之上而且绕不开。于是张荫桓就被卷入其中而不得不周旋攀附于其间,遂使他一生都在矛盾当中;既因为他的能干而被各方面看重、借用,又因为他的不立品格而以一时之私利为归趋,最终又引出种种私仇、私怨于一身作为晚清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人物,张荫桓的功过是非,应该放在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来看,对张荫桓的过错不必过于苛责,对张荫桓的功绩也无需特意拔高,对张荫桓的无奈与痛苦则需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

贾小叶(17)从时人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反响入手,探讨戊戌时期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作者认为,同为“康学”支柱的“两考”问世后,所引发的反响却不尽相同:前者问世较早,且未涉及太多“孔子改制”等微言大义,时人的评论尚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而后者因其鲜明的“改制”主旨,时人的评价也从政治立论。反康者,因政见与康不同而对其学术大加攻击;支持康有为变法者,因政见与康有为一致而宽容、理解其学术,这其中所透露的是戊戌时期学术与政治的复杂关系。

黄开国等指出,人们多承认康有为的“两考”受过廖平的影响,很少注意到康氏后来对《教学通义》的修改也多出于廖平的经学。特别是《教学通义》中《春秋》以后部分,较多地杂糅了康有为后来的经学思想,其内容多出于廖平经学前二变,也有受廖平经学第三变影响的痕迹。如何评说《教学通义》的思想与廖平经学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法论意义的问题。(18)

陆军(19)以康有为为研究对象,认为康有为的日本观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在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对于日本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甲午战争之前,康有为通过三种途径关注日本明治维新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時他对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侵略野心抱有警惕的心理。二是甲午一役,日本胜,中国败的结局促使康有为由对日本的情绪发泄开始转向对日本的理性认识。在对日本富强的研究中,康有为认为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其富强的根源。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认为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救中国,而要维新,就不妨以强敌为师资。于是康有为积极主张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实行改革。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英、日两国的帮助下逃亡日本。在日本康有为作“秦廷之哭”,企图借助日本的力量帮助光绪复位。但是日本政府一方面基于清廷和张之洞等方面驱逐康有为的外交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但将康有为的希望落空,而且将其“礼送”出境。这样的遭遇使得康有为后来对于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未置一词,而是将重心放在对日本国力和文化等方面的考察。

戊戌变法近十年的国内研究,从形式上越来越注重学术规范,从内容上质量越来越高,发现了很多新史料,比如张荫桓日记、张之洞档案,当时的报刊,出现了很多新的思考角度,比如外国人与戊戌变法之关系,心态史,比较史学等等。在传统的史实重建、史料考据方面,茅海建先生作出了很大的成绩,这是一个历史学者对求真的严谨态度。而新的思考角度,发散性的思维,让我们能够更为多元地去认识当时的历史事件。

注释: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茅海建.论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J].中国文化.2017.45:13-65;46:162-213.

陈燕玲.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

王朝伟.陆羯南与戊戌变法[J].史学集刊.2008,03:37-41.

冯帆.从改革主体看中日改革的差距——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缘由新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9.05:184-186.

张玉山.戊戌变法期间内部两种类型辨析[J].江汉论坛.2011.05:85-88.

张若谷.1898年独立协会活动与戊戌变法之领导阶层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3.

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以签议《校邠庐抗议》档案为主[D].辽宁师范大学.2015.

崔志海.美国驻华公使对戊戌变法的观察[J].史林.2018.04:100-115.

王晓晶.晚清时局与光绪帝戊戌改良之相互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6:47-50.

黄飞.梁启超戊戌变法前后政治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马忠文.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J].近代史研究.2012.01:04-28.

鄢洪峰.晚清政局与张荫桓[D].华东师范大学.2015.

贾小叶.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凡响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0.05

黄开国、唐赤蓉.《教学通义》中所杂糅的康有为后来的经学思想[J].近代史研究.2012.02

陆军.浅析康有为的日本观[D].安徽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康有为日本改革
日本元旦是新年
改革之路
《黄金时代》日本版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改革备忘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改革创新(二)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